李文濤 趙 婷
(河北工業大學,中國 天津300401)
宅居建筑對人關系切要,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其營建工作“非夫博物明賢而能悟斯道也”[1],是一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國古代健康局住思想層次,就是要研究傳統建筑物理、心理以及審美觀的特點,研究其中合理成分的必要條件,以發現其對生態建筑設計的啟示意義。
無論何種形式的宅居環境地經營,無一例外效仿自然,以“陰陽之樞紐”的最終模式而成同構,即“穴”之意向反復出現,是傳統建筑物理層面藏風聚氣的最核心體現,生態性是古代健康居住思想的核心內涵,并表現在建筑選址、規劃布局、建筑組合以及室內空間設計等諸多層面。
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擇址觀,土肥水美,環抱有情,可藏風聚氣,背山可以屏擋冬季北來寒流,面水可迎夏日涼風,朝陽可爭取良好日照。微氣候條件極佳,在此易形成“陰陽氣交”,則“可成雨云”。
在規劃局層面,宅居建筑外輪廓即“宅外形”要恰當,建筑密度要適宜,“宅有五虛,令人貧耗;五實,令人富貴。……墻院不完,三虛……墻院完全,三實……”。合理朝向可爭取更多日照,坐北朝南是根據經驗主義的最佳朝向,建筑也要因高矮錯落布置,滿足最基本的日照原則。
同時,建筑院落及道路布局是良好室外風環境營造的基礎條件。建筑群的布局方式和規劃形態有利于冬夏兩季的風環境,并注重建筑與道路的關系。
在建筑空間層面,房屋的尺度要適中,要虛實相伴,要陰陽適宜,明暗適合:“房舍與人,欲其相稱”(《閑情偶寄》);“陰陽適中,明暗相半。屋無高,高則陽盛而明多,屋無卑,卑則陰盛而暗多(《天隱子》)”。
古人以避風為佳。門窗開啟方式都對建筑內部空間產生消極或者積極的影響。不同開啟方式下,窗戶之形狀以及高寬比例皆會影響室內通風的情況。
植物配置也有其講究原則。建筑北側可以種植高大的樹種,不僅可以在美學上作為建筑的背景或者襯景,在物理層面也是藏風聚氣基本模式的實踐應用。另外還有一些注意事項,庭院內部不能種植過于高大的樹,否則“潮濕多陰”。窗外的植物更不能窗戶太近,否則室內“少陽”等等原則,都在物理層面上有著高度的指導意義。
現代綠色建筑理論體系是對物理環境評價,但是古人健康居住思想包含著大量的行為心理,總體來說,古人的宅居之內的行為活動,既有傳統農耕民族的務實精神,也有著敬神畏天的巫術活動。這是健康居住不可或缺的因素,大大超越了當今對于綠色建筑理論的范疇。如清代曹庭棟撰寫的《老老恒言》不但來討論了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更有大量的內容是對于行為關注。
總體而言,在宅居環境中人的行為活動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宅經中關于這方面的論述說道:“凡人所居,無不在客,雖只大小不等,陰陽有殊,縱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惡。”在風水學中倡導對其所選擇的自然環境加以有節制的改造。《青烏先生葬經》說道“草木充塞,又自人為”。《管氏地理指蒙》“工不曰人而曰天,務全其自然之勢,期無違于還護之妙耳。”
風水學中訴述之意念核心與心里點場是殊途同歸的。傳統建筑亭子甚至結構柱、華表、圖騰或者對聯都可起到點場作用,可以使空間具有向心性。傳統的宗祠建筑通常是建筑設計中的重中之重,有著心里引力場的作用。住宅內部也強調一個核心,居中的條幾上工有宗族排位,后面的正墻是祖容。
圍合感是對人的心里安全感的基本保障。和物理層面相一致,圍合同構現象反復出現,藏風聚氣的“氣”之流動方式,與人的最基本行為心理有高度一致性!《古今圖書集成》中說道:“惟使居住房屋中,生氣因為隔離離別,所以通氣只此門耳,門戶通氣之處……”。
風水學中山南水北的基本布局,建筑空間的四壁環堵,四合院落式圍合出的活動空間等等,都是空間圍合的來實現人的心理安全感基本形式。還有一系列的建筑經營方式,來增加這種空間的圍合感。空間之內皆有善惡,陽宅十書說:“其法凡宅中有墻隔斷,墻間開有門,其九星即當從此院起,與別院并無關涉。……故一宅之內各分各院,各取吉兇。”
中國傳統建筑的文化精神,就是在人文美和自然美的結合上,顯現出了別具風格、造詣精深的鮮明特征。是從美學角度精神實現并引發古人心理及精神愉悅的重要起點,并被視為古代健康居住思想的一個更高層次。
首先,“法天象地”的宅居建筑及宅居環境“自然美”為佳。背山面水的宅居環境的擇址觀,山環水抱,風景秀麗,建筑營建活動因地制宜,并注重以植物栽種來改造自然。
“欲養鳥莫如多種樹,使繞屋數百株,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將旦時,睡夢初醒,尚輾轉在被,聽一片啁啾,如《云門》《咸池》之奏;……”(鄭板橋《家書·書后又一紙》)
再次,“清美”是古代文人對“世外桃源”大同思想之及“洞天福地”的追求,是“清心寡欲”和“小國寡民”思想的直接體現。“清美”的是自然美對人的心理作用,即外在客觀與心理因素的疊加。諸如: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王維)”;
“空山不兌人,但助人藉響。返景人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王維)”;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山行·杜牧)
山水畫中表達出的意境審美也可證明著“清美”的審美取向。古人是山水畫家又兼顧建筑營造實踐者的并非鮮見,風水理論與山水畫論是相通的,二者皆注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山水為研究對象。
最后,人倫美是生機盎然之生活情趣與和諧之人際關系的綜合,讓人心有所“戚戚焉”的美,主要包括:好友相聚、故人重逢的喜悅;幾世同堂、天倫之樂的享受;甚至還有兒童嬉戲玩耍、天真爛漫的可愛。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陶淵明)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
“置二三胡床著亭下,挾書劍以伴孤寂,攜琴奕以遲良友,此亦可以娛老。”(《醉古堂劍掃》明·陸紹珩)
中國古代健康居住的思想是直觀感性與實用理性的結合體,以陰陽五行來分析萬物,把經驗總結的合理內核套上神秘色彩,并編纂出朗朗上口的口訣,以增加理論說服力。中國古代健康居住思想既有著科學的內涵,又摻雜著偽科學的內容,不可將其一概而論為巫術,要以科學方法,究其源頭,查其原因,評其真偽。
[1]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