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男
(哈爾濱理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80)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中華民族文化,包括語言、文字、哲學、文學、道德及價值觀等諸多方而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這必然帶來世界各國對漢語的極大需求。因此,這種形勢為漢語教育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機遇。我國政府對此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教育部隨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促進來華留學生工作,留學生數量也在不斷增多。留學生不僅具有各旅居國不同的文化和民族色彩,更具有華夏民族的優秀品質。因此,各涉外高校如何做好留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己成為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課題,對研究留學生思想教育,擴大祖國對海外華人的影響及增強新生代民族歸屬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
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是留學生教育目標實現的重要保證,也是留學生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開展留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應結合漢語專業知識及中國傳統文化一并進行,在專業學習中滲透民族文化的精髓,培養留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將傳統文化的優良品質和民族的偉大精神有機地融入教學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學習和生活中自覺地把民族意識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并結合留學生的特有交融性思想特點,從以下四個方而開展思想教育工作。
學校在合理有效安排設置漢語及各類專業課程的同時,還應進一步規范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著重加強留學生的思想理論教育,使留學生從民族意識的高度出發,正確理解和看待相關國際形勢,把握我國改革開放的主體步伐,正確理解和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主動并積極地維護祖國統一,認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培養具有民族意識和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優秀人才奠定必要的思想道德基礎。在合理有效地對留學生開展弘揚民族文化活動的同時,還應開設能夠充分展現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及民族優良傳統的精品課程。結合課堂教學,把握適當機會,組織留學生開展有關中華文化的研討和征文活動,并采用相關歷史圖片及實物材料等輔助方式來加強教學效果。此外,還可以充分利用教學實踐環節等手段使他們有組織地走出學校,參觀祖國錦繡河山,探訪歷史遺跡,加深對中國文化的進一步了解和感受,從而進一步鞏固和延伸課程內容,提升漢語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力求思想教育專業和課程教育的雙豐收。
愛國主義教育歷來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開展以“愛我中華”和“尋根訪故”為主題的思想教育實踐活動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留學生長期旅居海外,對祖國的自然風光及社會風俗了解的相對較少,但對我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很感興趣。以“愛我中華”和“尋根訪故”為主題開展思想教育實踐活動,提高留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使學生在實踐中通過親身感受祖國的山山水水,感知風土人情,探訪故人,逐漸培養他們對祖國的親近感和依戀感,喚起他們的民族意識,增強他們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熱愛家鄉,認同民族文化的熱忱和意識,從而提升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榮耀感。因此,各涉外高校應高度重視留學生的主題思想教育活動,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計劃,積極組織以“愛我中華”和“尋根訪故”為主題的思想教育活動。比如,創建“愛我中華”、“絲綢之路”、“長江黃河溯源”、“勇攀五岳”、“古都探訪”等各類社會實踐團隊,讓留學生走遍祖國大江南北,不斷開闊眼界。開展上述活動,不僅可以豐富課余生活,加強師生的聯系和溝通,增強留學生對學校的感情,還可以使留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增強對中國的理解和熱愛。此外,上述正而教育還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學生而對有些海外傳媒負而報道的免疫力,提升留學生對中國的思想認識高度。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漢語學習水平,更有助于留學生思想及教學工作。任何一所涉外高校都應注重校園文化建設,重視培養學生的愛祖(籍)國、愛校、愛集體的精神。在加強留學生和國內師生的融合與溝通,增強民族歸屬感教育方而,學校可制定完善而詳細的活動計劃,以重要節日和紀念日為契機,組織留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以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愛國愛校活動,加強師生及留學生同國內學生的感情,促進文化及情感的融合。通過交流思想及文化碰撞使他們對寬容祥和、厚德載物的特有民族精神有更深入的認識。此外,還建議高校每年元旦組織學生進行升旗儀式;組織學生參加紀念抗戰勝利越野長跑活動;每年中秋節舉辦賞月晚會,等等。在愛校方面,可創建自己的各種運動隊,每年都舉行有特色的運動會;定期組織學生參加校外活動,等等。在愛集體方面,盡可能做得無微不至。每當學生過生日,班主任應親自主持,師生共同為其祝福。課余時間,學校可以組織內外學生進行有特色的課外活動,例如,和學生一起做中國菜,帶學生回家包餃子等,讓學生體驗現代中國家庭生活的和諧與幸福,增強民族歸屬感。
[1]陳蘇東.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與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J].外國留學生工作研究,2001(2):17-18.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71894701009m5s,html[OL].
[3]鄭向榮.來華留學生教育及其發展[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7):130-133.
[4]鄧福慶.切實做好來華留學生教育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7):6-7.
[5]袁慧.從跨文化交際理論看如何提高留學生的適應能力[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144-145.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1.
[7]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訂本[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8.
[8]安然.理工科院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招生工作及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高教探索,2005(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