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嫚嫚
(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開封475000)
目前,我國傳統的土地經營方式,農業用地分散、零碎,不適宜采用現代農業科技,農業抗風險能力弱、競爭力不強、效益不高。有關數據顯示,“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相當于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1/8和第三產業的1/4左右。”因此,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按照中央部署,就是要“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貫徹落實中央的這一要求在現行的土地經營方式下難以實現。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成為實現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客觀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核心的民生是收入,農民的收入主要是出賣農產品的收入和務工收入。要增加農民的收入,就得拓寬增收渠道。目前,農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土地使用方式把大量農村勞動力捆綁在土地上,形成嚴重的隱蔽性失業和勞動力資源的浪費,制約了就業結構的優化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推進農村土地流轉,農民可獲得土地流轉收入,再加上向現代農業和二、三產業轉移就業獲得的勞務收入,其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回報。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是實現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我國農村的土地產權主體不清,虛化的土地流轉利益主體難以適應現代農業市場化的客觀要求。土地所有權界模糊和實現程度不夠。我國相關法律規定,農村土地所有權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但這種集體所有的主體是鄉鎮、村還是村民小組并不明確,這種“三級所有”的現實情況易造成土地所有權的模糊,從而造成土地處置權的混亂。
土地流轉是一種交易行為,需要供求雙方的認可才能得以實現。但是由于土地流轉市場機制不健全、市場主體缺失等因素,土地流轉受到了較大制約。
土地流轉之所以能夠進行,是因為土地轉入主體想通過土地流轉,集聚大量的土地資源,采用先進適用技術,進行規模化生產經營,降低單位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遞增好處,但是規模經營也存在著較大風險。尤其是價格下降時,從事農業生產利潤下降,也會影響規模經營,從而影響土地流轉。尤其是沒有預先與加工廠、保險機構等進行合作時更是如此。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以及二、三產業的發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逐步從農業轉移出來,從事非農勞動,這此過程中,出現了農民離鄉不離土的情況。究其根源,農民離鄉不離土的背后是一種深深的憂慮,是對社保不完善的一種自保行為。他們深信,即使在將來失業了,還可以有土地可依賴,有了土地吃飯就有希望。如果沒有土地、沒有工作,吃飯都困難,更何況還有看病花錢、孩子讀書花錢等開銷。因此,社會保障不完善也是影響土地流轉的一個要因素。
各省成立由分管農業的領導任組長,農業、財政、國土、發改、工商、稅務、金融、保險等涉農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土地流轉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指導、協調、培訓、項目扶持等工作。各市州縣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圍繞培育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搞好產業發展規劃和土地流轉規劃,以規劃引導流轉,以流轉促進區域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經營水平提高。
清楚界定地塊“四至”及土地貧瘠程度,把土地承包經營權落實到具體農戶和地塊,并依法與農戶簽訂承包合同,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明確土地權屬。同時,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認真清理、規范整理和保管好土地承包檔案資料,逐步實現土地承包確權、登記和頒證管理的規范化。
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主體培育,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其通過土地流轉發展連片開發經營。引導和扶持各類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科研機構、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興辦或與農民聯辦農業企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開展土地流轉。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每年在土地出讓金中安排一定額度,用于鼓勵流轉農村土地、壯大規模經營主體、培育重點產業和發展龍頭企業,支持建立土地流轉服務組織,設立土地流轉交易大廳,開展流轉服務。在同等條件下,各地要優先將流出土地的農民納入農村養老保險范疇。此外要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制定土地流轉風險扶持制度,積極探索建立農業保險制度,改善農業發展的經濟環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地流轉所帶來的風險。加快培養從事農村土地流轉的農村經紀人,以更好指導、推動農村土地流轉。
[1]劉建麗.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當代經濟,2012(10):34.
[2]劉衛柏,陳柳欽,李中.農村土地流轉問題新思索[J].理論探索,2012(04):21.
[3]顧吾浩.農地流轉是完善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大舉措[J].上海農村經濟,2011(12):33.
[4]王忠林.滕州市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的成功實踐及其啟示[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9(02):16.
[5]http://www.gkstk.com/article/60755213.htm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