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云池
(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中國 天津300350)
推式生產方式是大批量生產中非常重要的特征。在推動式生產方式下,產品的生產依照事先制定的計劃,亦即根據預測的顧客需求來決定生產及采購訂單。由于不是按需生產,這種以生產為導向的方法將往往是將產品或零件強“推”給下游企業或下一個工序,造成各企業、各工序間出現了大量的緩沖庫存。庫存,尤其是成品庫存,不僅不會為企業帶來利潤,而且會占用大量的資金,成為供應鏈上的一大風險。
拉式生產方式是起源于日本豐田對美國超級市場補貨流程的觀察與學習。日本人發現,當超市貨架上陳列的某些商品數量下降到一定量時,超市才會進行補貨作業,即消費情形決定了物料何時需要補充。將這個原則應用到制造業中,便是當下游工序所需物料足夠少時,才會發出信號要求上游工序進行補充式的生產。拉式生產是以市場需要為導向的生產方式,因此不會在一條供應鏈上的上下游企業之間或企業內各工序間出現大量庫存,當然由于使用看板制度而產生的少量庫存是存在的。如果將“拉動式”做到極致,就會出現每個工序上都只有一個在制品的現象,從遠處看就像一個零件在不同工序上按照自前向后的順序流動,這種方式被稱為最單純的拉動式形態——單件流生產方式。單件流可以做到零庫存,而使用了看板的拉動式,由于在各工序間設立了零件或物料的存放地,因此依然有少量緩沖庫存存在。
上面分別討論了推式生產與拉式生產,這兩種方式也有各自的缺點與風險。首先,對于推式生產方式,各工序間存在大量緩沖庫存,庫存居高不下會大量占用企業資金,影響企業經營,嚴重的會致使資金鏈斷裂,導致企業破產。因此,“推式”的風險就是庫存風險。然而,單純使用拉式生產方式也會暴露問題:拉動模式中沒有需求風險,但因為要貨急,供應風險會增大。因此“拉式”的風險是供應上的風險。為了彌補拉動式中這一缺陷,需要在前期引入推式生產方式,即采用推拉結合的方式進行生產,兩種方法相互補充,相互制約,用推式生產彌補拉動式的供應風險,用拉動式削減推式生產的庫存風險。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推式生產與拉式生產相結合的方式是比較理想的狀態。那么兩種方式究竟應該在何時進行轉換?這里,轉換點的設置是本文探討的第二個問題。
推式生產是以生產為導向的方法,即在還沒有訂單的時候就進行生產。企業認為可以這樣做的原因在于,他們能預測到市場對產品肯定是有需求的。拉式生產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生產方式,市場需求總是在變化,預測起來就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干擾,因此在拉動式的方式中預測有難度。
針對某一產品的制作流程,經過初級加工后的半成品可以通過不同的工藝被繼續加工成不同樣式的最終成品。市場不需要半成品,市場需要的是成品,因此根據推式拉式結合使用的原則,可以在前期采購原材料時和進行初級加工時采用“推式”,保證物料供應充足,防止由于物料短缺而出現的供應風險,然后在能夠顯示產品個性化的工序處將生產方式轉換成拉動式,根據市場實際需求進行下一步的生產,防止出現庫存積壓。
比如服裝生產過程中,一些成功企業的做法是,在采購布料、拉鏈、紐扣等原材料時,由于可以預料到后續的生產加工會使用到這些物料,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通常采用推式方式;同樣的,在服裝的初級加工過程中,也會采取推式的方式,如在毛衣的初級加工過程中,會在沒有訂單的情況下,將各種不同樣式的袖子、不同領子的衣身紡織出來,放在半成品庫里。在了解了下一個季度時尚流行的走勢或拿到了訂單后,再根據市場在這個時期個性化的需求對事先已經加工好的半成品進行拼接、染色等后續加工,這里采用的就是拉式生產方式了。這樣,推式生產的存在保障了在后面的拉式生產能夠在短時間內疚滿足市場的需求,而拉動方式的使用不僅控制了企業的庫存,而且可以生產出客戶真正想要的產品。這種生產方式中,轉換點被設置在了“生產”位置處。
再比如某打印機生產商的產品享譽世界,被銷往世界不同國家。同一型號的打印機的主機體在不同國家銷售時都是相同的,但插頭的制式卻各不相同,例如中國大陸地區的三項插頭與歐洲地區的三項插頭形狀是不一樣的。就這一差異化的需求,該企業采用了“延遲戰略”,即主機體的生產采用推式生產方式(根據上年銷售情況制定生產計劃),在差異化的插頭部分轉換生產方式,變為拉動式,根據不同地區的訂單為主機體裝配不同的插頭,以降低需求變動帶來的庫存風險。這種生產方式中,轉換點被設置在了“組裝”位置處。
綜上所述,在推拉結合的生產過程中,推式生產更適用于可以預測的部分,而拉式生產則更適合無法預測或個性化強的部分。
上面服裝生產的例子中指出,轉換點在“生產”位置處,打印機的轉換點在“組裝”位置處。因此,推拉方式的轉換點并不是一定的,不同的產品有著各自不同的轉換點,這取決于預測的程度高低。在第一個例子中,生產之前是可預測的,從生產開始變得不可按以往的經驗來預測,因為沒有人能預測下一個時尚周期會流行什么,所以從“生產”點開始的工序要根據市場調研后的結果進行。在第二個案例中,產品的可預測度就比服裝高一些,不可預測的部分只有插頭的制式,因此轉換點的位置沿著供應鏈后移到了“組裝”處。
所以,推拉結合方式的轉換點會隨著可預測度的增大而向著供應鏈下游滑動,越來越接近客戶端;反之,轉換點會隨著可預測度的下降而向著供應鏈上游滑動,越來越遠離客戶端。
找到了產品的生產方式轉換點后,并不意味著就一勞永逸了,因為轉換點是會隨著產品所處環境的變化以及市場對產品的需求態度而需要調整的。隨著科技的進步,當某電子產品從原來的創新型產品轉變成為大眾化產品時,市場對該產品的需求也由從前的少量到后來的大批量。這種變化對于該產品的轉換點就有明顯的影響。過去因為是少量的需求,所以采取的是一單一生產的方式,轉換點很可能被設置在組裝處甚至生產處;當市場的需求增大,開始大批量的訂貨時,如果依然沿用原來“一單一生產”的方式,高昂的運營成本將再也沒有辦法被節省出來的庫存成本所抵消,這時的供應鏈總成本將不再是最低,因此,此時應將生產方式的轉換點沿著供應鏈向后推至“零售”位置處,最大程度的發揮規模效益,以使供應鏈總成本再次回歸到最低點。總之,企業生產方式的轉換點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時關注產品的走勢和市場的需求,避免因轉換點調整延遲而為企業帶來損失。
推拉結合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以市場需求為風向標,市場需求一直在變,企業生產產品的種類和數量會隨之改變,同時企業生產方式中的關鍵點也需要隨之做出調整,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按需生產,降低庫存的同時提高供應上的保障,為企業盈利。
推式生產與拉式生產各自單獨使用都會為制造類企業的運營帶來風險,二者結合使用是較為穩妥的方法,事實上,很多企業已經采用這種模式進行生產了。但單純的結合使用還不夠,企業還應該找準兩種生產方式的結合點,這里就需要企業明確哪些部分是自己可以預測的,哪些是不可預測或者可預測程度低的,結合點的明確有利于企業更好的分析內部和外部形式,選擇正確的方法作為指導策略。更深一層的考慮是,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推拉轉換點是會改變的,所以要時時了解企業所處環境、市場對產品需求的變化等,以便能夠及時調整轉換點所處的位置,保持供應鏈總成本最低。
[1]杰弗瑞·萊克.豐田模式精益制造的14項管理原則[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108-117.
[2]丹尼爾·瓊斯,詹姆斯·P.沃麥克.精益思想[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55-65.
[3]劉樹華,魯建廈,王家堯.精益生產[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