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潔 段春芹
(延安市橋北林業局,陜西 延安716000)
橋北林業局位于延安市南部富縣境內,管轄區域地處子午嶺山脈中段陜西一側,西靠子午嶺主脊,北臨毛烏素沙漠邊緣,南臨渭北平原,地處黃土高原腹地,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嚴重地區,屬黃土高原子午嶺土石低山丘陵區和黃土梁峁丘陵區過度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和陜西省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區域。東西長81公里,南北寬74公里,總面積302177.1公頃,森林覆蓋率78%。下設8個國有林場,1個森林消防大隊,1個中心苗圃,3個木材檢查站,26個森林管護站,涉及7個鄉鎮,94個行政村,328個自然村,轄區常住人口50206人,林區人口密度為17人/平方公里。
同時,在橋北林業局管轄區域內還分布有陜北黃土高原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陜西子午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陜西延安省級柴松自然保護區,具有獨特、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科研價值很高,近年來,延安大學,北方民族大學等多所院校已在橋北林區建立了教學實習基地。橋北林區不僅生物景觀資源豐富,而且文物古跡眾多,如八卦寺、石泓寺、回漢白骨塔、元朝大佛寺、直羅戰役烈士陵園等,還有著名的修建于秦朝的“秦直古道”。良好的森林植被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橋北林區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橋北林業局總面積302177.1公頃,經營管護面積282234.6公頃,根據林區實際,共劃分了特級防火區(79378公頃),一級防火區(79184公頃)和二級防火區(123672.6公頃)三個類型的防范區域,設責任區111個,配備專職護林員220人。目前有森林防火指揮中心1個,70平方米,配備了專業森林消防隊1個,營房587平方米,隊員40人,配備指揮車1輛,運兵車2輛,以林業職工為主的半專業消防隊10個,隊員150人,各行政村以基干民兵為主的義務撲火隊108個,隊員2414人。瞭望臺5個,森林防火宣傳檢查站22個,現有各類撲火機具2112臺(把),通訊設備129臺(部),宣傳設備254輛(臺、個),防火道路1129公里,專用物資庫12個,290平方米。
2000年實施天保工程以來,經過全局廣大干部職工十余年的艱辛努力,通過控制資源消耗,加大現有資源保護,積極培育后備資源等措施,使林區天然林得到了有效保護,林地面積和林木蓄積實現了恢復性增長,森林生態系統逐步完善,為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天保”工程的實施,一方面有效地保護了現有森林資源,使森林生態系統逐步得到修復完善,另一方面,林區植被恢復迅速,已構成喬、灌、草立體植被結構,林內可燃物逐年遞增,引發森林火災和重大森林火災的隱患越來越大。另外,近年來受全球氣溫變暖的影響,陜北地區干旱、高溫、大風等極端天氣增多,特別是春冬干旱和暖冬天氣,致使森林火險等級持續居高不下,發生重大森林火災的危險性越來越大。由此可見,橋北林區受自然、林情、社情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森林防火已成為林區各項工作的首要任務,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在森林防火工作上,橋北林業局做了大量工作,投入巨額資金,防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連續20多年沒有發生重大森林火災。特別是“十二五”期間,黨政領導高度重視,在全局經濟狀況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投資508萬元,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職工工作生活條件,更新充實了防火設備,森林火災防、撲綜合能力逐年提升。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面對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林業的要求,就橋北林區的森林防火而言,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現實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森林火災預警監測主要依靠高山瞭望和地面巡查等傳統手段,高山瞭望一般利用瞭望臺(塔),瞭望員用望遠鏡和肉眼觀測,由于受地形、地勢、天氣、距離以及瞭望員自身業務素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往往很難實現及時發現和快速預警。地面巡護一般采用護林員沿責任區巡護線路進行徒步巡查。鑒于管護面積大,人員有限(橋北林業局人均管護面積2.0萬畝以上),加之林情、社情復雜,地面巡查工作量大,花費時間長,容易出現顧此失彼,巡查不到位、管護盲區等現象。
多年來,對護林員管護巡查的監督手段主要是通過考勤、“巡查日記”、抽查等傳統的辦法,而對其巡查的線路、地點、時間以及效果等缺乏科學有效的核查監督手段,致使部分護林員“脫崗不到位”、“出勤不出門”、“出門不巡山”等。
一方面管護面積大,戰線長,加之“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實行了封育管護、封山禁牧、人工造林等一系列措施,林區植被恢復迅速,已構成喬、灌、草立體植被結構,林下可燃物大量增加,極易釀成大的森林火災;另一方面,石油、煤碳、調整公路建設等企業在林區施工作業逐年加大,進入林區的車輛人員大幅度增加,生產、生活用火增多,管護難度逐年增大。
由于“天保”工程實施以來,林業體制機制等原因,人事一直處于凍結狀態,新老職工更替始終處于十年前的狀態,目前在崗職工普遍年齡偏大,而且女職工比例較大,特別是專業消防隊,在編40人,平均年齡在37歲以上,在體能方面已很難適應森林火災撲救工作,因此,更新專業消防隊員,補充新生力量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林林防火是一項長期工程,不但需要長效機制,同時需要科技支撐和資金保障。針對橋北林業局森林防火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要進一步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林業發展的需要,就要逐步改變傳統的森林防火模式,加強科技支撐,強化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森林火災防撲綜合能力。
一是實施無人機森林防火遠程巡護,無人機具有機動快捷,使用成本低,維護操作簡單方便等技術特點,同時具有對地快速實時巡查監測能力,特別是對于車人無法到達地帶火災監測及預警救援指揮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二是充分利用高山瞭望臺和通訊鐵塔,增設遠程監控云臺,進行實時監控,確保森林火災早發現、早處置;三是建立護林巡查移動外勤管理平臺,充分發揮科技信息管理水平,通過平臺實現對護林員的遠程管理,有效解決現有管護模式出現的信息上報不及時,工作效率低、管護人員難以監管等一系列問題,使森林防火工作盡快步入科學化、信息化的軌道,進一步提升森林火災防撲綜合能力。
護林員和專業消防隊是森林防火的兩支主力軍,目前普遍存在年齡老化,體能退化的問題,建議一方面林業主管部門積極協調人事、編辦,盡快招聘一批大專院校畢業學生,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公益性崗位形式,為林業戰線補充新生力量,盡快解決專業消防隊和管護人員年齡偏大問題。另外,對各行政村以基干民兵為主的義務撲火隊,加強撲火業務技能和安全避險訓練,提高業務素質,避免進入火場亂打、蠻干,堅持科學撲救,避免傷亡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