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雷
目前,國內外對大學權力的研究具有不同的特點。國外學者認為:大學內部的權力關系是大學各組群參與大學決策的權利,或分配各組群之間的權利,并不區分權力類別。
國內研究者一般將學校權力歸納為學術及行政權力兩大部分,認為高校治理主要由這兩大部門組成。本文結合我國學者的研究現狀對大學權力進行了一定的區分和界定。
1. 學術為典型特征權力
第一,從學術為典型權力作用的相對方角度區分。認為:學術為典型特征權力主要是管理學術事務的權力,主體可以是教師共同管理機構或教師個體,也可以是輔助管理機構或人員個體,所有管理學術事務的權力都是學術權力,不區分權力的主體。
第二,從權力作用的主、客體兩個方面界定。認為:學術為典型權力是根據學術事務及相關活動及學術關系等的客觀規律施加的影響和干預力量,多數學者認可這種界定方法。
第三,從學術為典型權力本源上劃分。學術標志性人物是學術權力的代名詞,學術權力是以學術和具有豐富學術能力的專家為依托形成的。
我們得出:學術權力的主要參與者是學術單元或組成人員,客體是學術活動或事務,是評判學術活動中的事務的權力。
2. 行政為典型特征權力
理論上,行政為典型特征權力是在管理信息系統中,行政組織或人員按照一定的級別層次和職能劃分,進行組織和管理職責范圍內的事務性工作的資格或能力。實踐中,行政權力是一種履行組織活動的許可,是對學校事務工作進行協調的許可,這種資格建立在學校的行政系統劃分和職能分工基礎上。
高校中的行政組織系統主要分為各職能校級副職負責的校級行政職能部門組織,這種組織以校長為首。縱向的校長一部長或院長一院系行政人員管理系統。
國內學者按照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在高校內的地位又劃分為三種類型。
歐洲模式:教授在學校占據主導地位,對本研究領域中的協助人員或其他人員進行個人控制。這些教授團體集體統治學院或大學,主要壟斷了學科設置、教師聘任與任務分配及研究方向的確定等方面的決策權。
英國模式:該模式把教授協會、院校董事、行政管理人員的合理影響有機結合。
美國模式:以教授協會與院校董事會等組織及院校行政主導當局的結合為主要特征。與英國模式相比,教授的統治力比較弱,而董事會等組織的影響程度和院校行政官員在總人數中所占的比例較大。
通過國外的模式可以看出:第一,國外大學內部存在著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并存的二元結構。第二,校外權力在大學中的影響加強。第三,決策模式采取委員會制。
高校如何處理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大學治理的核心焦點,從兩者的關系來看,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和沖突,任何一種權力偏離軌道,都會制約學校的健康發展。我們應該正視兩大權力的不同特點,實現兩者關系的平衡發展,協調共存。
本文結合高校管理的層級體制、兩大權力的應用特點以及目前高校治理現狀,對未來我國高校權力結構的調整方向進行了簡單思考,并提出了三個主要的變動趨勢。
1. 在院系層面提升學術權力的主導地位
高校是典型的學術組織,在高校的權力結構中,學術權力應居于核心地位是高校的本質要求。
而學術權力的實現卻主要作用在高校的基層和一線,遵循大學組織活動的這一規律,越往基層應該逐漸加大學術權力比重,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作用作為基層學術權力的重要特征應該得到充分發揮,并盡量弱化或最大可能降低行政權力的影響,使學術事務決策的主導者角色由學者、教授擔當。
2. 在校級層面保證行政權力的影響力量
雖然學術權力在高校中扮演主導的角色,但是學術權力的行使也不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行政權力要制約和反饋學術權力,為學術活動的順利、有效實施提供保障,確保學校秩序和整體發展和諧有序。
學術權力的正確行使還要靠學者的責任心和道德感,必須制訂一種合理的規章制度、程序規則有效防止濫用權力,依靠行政職能從外部進行監督和約束,避免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等種種現象。
而這種行政權力的實現,應該從校級層面進行推動,在頂層角度進行設計,才能保證整個組織體系的有效運行。
3. 尊重歷史現狀,實現逐步推進
雖然高校作為教學與科研的基地,對學術權力的地位非常重視,但是我們不能一味的認為學術權力主導的大學權力結構就一定適應于我國高校。從當前的時代要求來看,我國高校的收入來源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政府撥款,學術資源轉化為現實應用的程度還不足以支撐我國高校實行權力主導的權力結構。
由于我國的歷史特點和高校發展的政治沿革,行政權力在我國高校的影響降長期存在。我們應尊重歷史規律,逐步推進,協調發展。
目前我國高校的財務資源主要由以下幾方面構成:財政補助收入、教育事業收入、科研事業收入、上級補助收入、附屬單位上繳收入、經營收入、其他收入
在這些財務資源中,科研事業收入是教師展開科學研究而獲得的特殊資助,財務人員不應將其視為可分配的資源。財政補助收入等,是國家為高校教學和運轉進行的一般資助,是高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不同的權力主體間進行分配使用的經費。以下將主要探討可分配資源的配置原則。
1. 校級層面:保證必要的行政經費,監督經費的使用用途
行政事務主要包括以下三種:
第一,綜合性的事務:學校發展規劃和設計,集中在學校更高層級,如學校發展導向、學科建設目標、發展梯隊傾向、發展路徑設計等重大事務。
第二,為學術事務的推進提供支持和輔助性工作的行政系統,也就是學術研究與事務協調并駕齊驅,由行政部門和行政人員負責的事務,主要包括組織協調教育活動和學校秩序維持等;科研活動中的對科研項目立項過程中的資料申報、整理,資金分配、關系協調等實施過程中的各個環節。
第三,管理學生的日常生活、紀律等事務;組織管理師生的生活福利、工資津貼、人事調配等事務,提供水、電等維持學校整個機體運行的基礎保障。這些事務最終是服務學術活動,維護學校組織的整體有序運行。
對于確有需要的行政活動,財務經費應予以充分的尊重和重視,在校級層面保證必要的經費支出和資源配給,并在對經費的使用情況進行充分的事后監督和效果反饋。
2. 院系層面:提高一定的學術經費,提高決策的民主程度
學術事務具體可分為兩種:
第一,以學生的學業培養為指導,包含在學校、教師對學生的教導過程中。包括學科設置、制定育人計劃等多種活動,這些先期工作包含以學科建設為導向的教學活動,是教師所主導的,以及以學生為對象進行考核、測驗等活動。
第二,以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為指引,包含在教學及科研活動和評判教師工作或職稱的進程中。教學活動如上所述,科研活動主要包括單獨教師或集體從事的科技項目開展,立項、審批等一系列活動的過程。
財務人員在進行資源分配時,應充分考慮在基層一線的學術權利主體的需要,適度提高學術經費,給予教師主體更多的財力支持。
3. 尊重現實,穩步推進
由于不同高校的財務來源不同,收入的內部構成也不同,各高校應結合自身特點逐步進行改革,無需一味的追求理想化的大學權力結構而實行不符合實際現狀的財務分配政策。
高校權力結構調整是高校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的時代呼喚,在高校權力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財務資源配置必然是作為載體起著關鍵和核心性的作用。本文結合了目前國內外關于大學權力的研究現狀以及我國高校治理的實際情況,對財務資源分配的改進原則進行了簡單的思考,希望可以對高校的財務工作者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