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麗丹
審計溝通是指審計機構與被審計單位、組織適當管理層就審計有關事項、依據、結論、決定或建議進行積極有效探討和交流的過程。溝通既是內部審計人員必備的素質要求,也是內部審計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良好地審計溝通至少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與組織領導的常態溝通、二是與被審計單位的有效溝通、三是與其他部門配合溝通、四是審計機構內部專業溝通,貫穿于審計計劃、實施和報告各階段。
通過與領導層良好溝通,實現服務大局,提升審計地位;通過與被審計單位充分溝通,減少審計沖突和誤解,更好地搜集關鍵信息,保證審計質量;通過與其他職能有效溝通,減少信息不對等,強化審計的專業性;通過審計內部交流和溝通,調動審計人員積極性,形成良好地協作分工,加強內部審計凝聚力。
內部審計通常屬于單位的一個綜合管理部門,領導層日常更為關注運輸安全、生產和效益,與內審機構負責人溝通機會也少,導致審計地位不高,獨立性不強,重財務輕審計。
部分審計人員找不準定位,又缺乏必要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善于溝通,造成有些被審計單位不配合拖延敷衍,有的甚至在審計報告交換意見時推翻原有證據,影響審計項目質量和進度。
業務部門總是從部門自身利益出發,罔顧企業大局的經濟性和效益性,自身對審計部門也存在偏見,擔心被審計單位問題定責會延伸至本部門,不愿意與審計部門深切溝通。
審計項目通常以審計組為單位開展工作,一定程度上依靠審計人員的職業敏感度和職業判斷,相同的問題不同的人員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衡量尺度,帶有一定主觀色彩,審計部門內部各部門之間缺少溝通,難以保證審計標準統一性。
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通過個別口頭談話、召開座談會、發查詢書等形式,靈活地運用各種溝通技巧,藉以識別被審計單位內控的薄弱環節,察覺違紀違規問題的線索,調整審計重點,并最終轉化為審計證據。溝通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明確定位,擺正心態。有效的溝通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審計人員不是“警察“,切忌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二是客觀公正,避免先入為主。良性的互動才能實現有效的溝通,溝通中要做到客觀公正、有理有節,不可強詞奪理,更不能不聽對方的解釋,而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被審計單位。三是利用環境,良性互動。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審計人員要巧妙利用環境,營造輕松地談話氛圍,使談話人員放下戒備打開談話局面,實現交流互動。四是耐心傾聽、把握節奏。審計人員要學會傾聽,并針對性地采用提問、回應、重述、討論等方式確保對問題的全面正確理解。還要掌控談話地節奏和方向,避免偏題太遠,不之所言。四是察言觀色,善于發問。審計人員談話時要注意察其色、聞其言、觀其行,及時發現問題線索,抓住細節趁熱打鐵、循循善誘,引導收集所需信息資源。
四、重視四個方面的溝通,提升審計工作質量
內審部門在制訂年度審計計劃時,審計負責人應當與單位領導加強溝通,圍繞單位重點工作、重點問題合理確定審計項目,以審計服務企業發展大局;對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定期匯報并進行分析總結,從體制、機制層面查找原因,提出管理建議,引起企業領導的重視;利用有單位領導及各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審計問題整改聯席會,大力宣傳審計工作及成果,擴大審計影響。
審計效率地提高與被審計單位配合密切相關,與被審計單位的溝通順暢與否直接關系到審計工作地效率和效果,溝通貫穿于審前調查、審計實施、審計報告的各個階段。
審前調查階段。審計人員以電話溝通方式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組織結構、經營重點,通過審前調查表可了解業務環境、運營狀況和內控程度。良好的審前溝通易于拉近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對象的關系。
審計實施階段。審計人員進駐時,通過審計進點會等形式,就審計目標與被審計單位進行有效地溝通。一方面對內部審計目的和意義進行宣傳,說明審計重點內容、時間和單位范圍以及審計紀律,讓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扭轉其“怕審計、煩審計、躲審計”的抵制心理。另一方面通過被審計單位的介紹,對被審計單位的業務活動、內部控制、經營結果有一個整體的初步印象。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要善于通過多種形式的溝通,圍繞審計目標進行調查、取證,取得真實、完整、可靠的信息,進行分類甄別,對發現的內控薄弱環節及時溝通,共同分析探討、采取措施,避免發生潛在的或更大的損失。對違規違紀線索,進一步搜集證據,直至查實問題。
審計報告階段。審計報告是審計成果的最終反映,審計人員要就審計報告的內容、審計發現問題和處理建議充分征求被審計單位意見:情況是否屬實,是否同意審計處理意見。對于被審計單位提出的不同意見和訴求,審計人員要歷史地看待問題,分析背后的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確保審計建議和審計決定能夠得到順利執行,真正實現一審二幫三促進。
內審工作涉及面廣、信息量大,審計部門應暢通與財務、業務、紀檢監督及其他職能部門的溝通渠道,及時獲得相關、可靠、充分的信息。如:通過參與相關財務制度和財務預算地修訂,加強與財務部門的溝通,使內控制度更趨完善,財務指標和預算更貼近基層單位現實情況;通過“專業征求意見書”等形式,加強與業務部門的溝通,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建議的可執行性;通過審計案件移送與紀委受理結果反饋的銜接,加強與紀檢監察部門溝通,各監督部門在各自職能范圍內協調統一、相互配合,實現辦案成果與案源信息的共享;通過在各部門設立兼職審計員,抽調其參與審計項目,加強與其他職能部門的溝通,實現信息雙向流通,既提高審計工作質量,擴大審計影響,又強化各部門規范性、經濟性和效益性的大局意識。
內部審計通常是以審計組的形式開展工作,在審計現場管理中,審計組長是審計前線的指揮官,是審計人員與審計部門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審計組長一方面要與加強與審計部門負責人的溝通,將工作進度和發現的問題及時向部門負責人匯報,以利于部門負責人及時掌握審計工作進度,布置下一步工作計劃。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審計組成員之間的溝通。如:在審前任務布置會上,審計組長通過與組員的有效溝通,了解審計人員各自性格特點及專業特長,據此分工,充分動每位審計人員的積極性;審計過程中召開審計組會議,討論審計發現問題和線索,傳達上級部門的指示、明確查證方向和重點;審計報告階段,審計組內群策群力對問題的定性、處理建議逐一推敲,發揮團隊作用保證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審計報告的嚴謹性。通過多種形式溝通實現審計組內分工協作,提高工作效率。
審計機構內部為了保證審計的客觀性、全面性,可推行關鍵崗位輪崗制,實現審計人員之間、部門之間充分溝通交流,開拓審計思維、轉換工作思路和審計視覺,避免慣性思維形成的審計盲區。
內部審計只有切實加強與審計部門內外各方溝通交流,求同存異,取得各方理解和支持配合,才能提升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提高內部審計地位。
[1]司春萍.內部審計溝通方式及其有效性和及時性的研究.
[2]中國會計網.重視四個方面的溝通.做好內部審計工作.
[3]圣才學習網.內部審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