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小峰
國家于2012年將上海和重慶作為為試點地區啟動“營改增”改革,此后“營改增”的區域和行業范圍不斷擴大,已納入“營改增”范圍的包括交通運輸業、部分現代服務業(研發和技術服務、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物流輔助服務、有形動產租賃及鑒證咨詢)、鐵路運輸、郵政業和電信業,打通了二、三產業增值稅抵扣鏈條,有效改變了試點行業重復征稅困局。“營改增”改革是國家為了順應經濟發展形勢,充分發揮增值稅作為流轉稅的中性作用,在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作出的重要決策。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經濟增長拉動力強,增加值占GDP總量的比重在各產業門類中位居前列;產業關聯度高,能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迅速發展;就業吸納能力強,為社會人員特別是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建筑業實施“營改增”已經進入倒計時,完善建筑業“營改增”勢在必行。
為形象反映“營改增”政策對企業的影響,下面通過數據分析一案例:某建筑總承包一級企業,全年施工合同完成工程量約33000萬元,施工成本29800萬元,其中材料成本約55%,人工成本約35%,相關費用約10%,據此推算,“營改增”前,當年應交營業稅額約990萬元(33000×3%);“營改增”后,施工過程中能獲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進項稅額1919萬 元[(16390+2980)÷(1+11%)×11%](假定人工費暫不抵扣進項稅額),新購置大型施工機械設備價值3000萬元,進項稅 額297萬 元[3000÷(1+11%)×11%],應納增值銷項稅額3270萬元(33000÷(1+11%)×11%),應繳增值稅額1054萬元(3270-1919-297),比交營業稅時略高,如國家層面能考慮人工成本、建筑輔料等政策扶持,建筑業“營改增”基本能實現平穩過渡。
建筑施工具有流動性大、施工周期長、用工關系復雜、成本歸集難、資產管理難等特點,短期內“營改增”政策的實施也會沖擊建筑業企業,所以企業要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綜合管控現場施工安全、質量、進度等風險,并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實行”營改增”后,建筑企業的施工材料、機械設備等必須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才能扣除進項稅額,由于建筑業上下游相關產業鏈增值稅抵扣環節尚未完全打通,部分企業無法提供專用發票,進項稅額無法抵扣,導致相應的稅費增加利潤減少。建筑業合同履行時間較長,一般從簽訂合同到最后結算,少則3-5年,多則8年以上,施工項目結束后,相關工程造價還要經過建設單位的決算審計,才能進入付款環節,但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要求增值稅款是按開票所屬月份據實繳納,產生相應的經營性活動現金流出時間差。企業賬面資產價值由資產總額扣除進項稅后的凈值構成,固定資產的減少必然導致資產負債率的上升,進一步影響企業的信用評級和再融資能力。
國家推廣綠色施工,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給予商品混凝土3%的簡易計征率,但相對于“營改增”前施工主材水泥17%增值稅率,使得施工企業稅負大幅增加。建筑施工企業采購的零星輔材,如土方、砂石、磚等,供應商以小規模納稅人居多,甚至是個體戶農民,無法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進項納稅的抵扣也就無從談起。目前市場上的合同具體分為竣工已結算、竣工未結算、既未竣工、也未結算合同三類,”營改增”前已完成工作量,無法取得進項稅,但相應的銷項稅卻需在開票時全額繳納,如果均按11%稅率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將極大地增加企業稅負。施工過程中,勞務費用約占工程施工成本的30%,目前勞務支出是不能進行抵扣的,不能起到減少建筑業稅負的作用,即使將來建筑務工人員歸為勞務公司管理,由勞務公司開具發票,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建筑勞務支出抵扣稅率差的問題。
實施“營改增”后,國家必然重新修訂《全國統一建筑工程基礎定額預算》,相應的設計概算和施工圖預算也會進行調整;在投標過程中,企業內部的材料定額及施工定額尚處于摸索完善階段,施工過程中相關材料多少能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無法準確估算,也會給建筑企業帶來眾多不確定因素。
近30多年來,國家對建筑業的政策扶持很少,資金緊張必然壓擠科技投入,進而影響企業的科技創新,不利于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與當前國家倡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符。建筑業帶動了若干相關產業發展,吸納了大量勞動力就業,如果企業負擔大幅增加,會間接導致企業壓縮規模,裁減員工,甚至破產倒閉,難免影響調結構、穩增長目標的實現,進而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實施建筑業“營改增”,將對建筑企業的現場管理、材料采購、招投標、投融資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企業亦將面臨更為復雜的稅收籌劃管理,唯有提前謀劃,方能臨危不亂。
(一)企業必須規范相關合同名稱,取得的增值稅發票名稱必須與下一步申請抵扣進項稅的企業全稱一致,并且將申請抵扣的增值稅發票原件全部匯總到機構所在地,統一在繳納增值稅時申請進項稅額抵扣。
(二)目前,建筑業企業普遍存在規模不大、實力不強、資金不足、惡性競爭等問題,建議整合資源,組建大型集團公司,以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實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集團公司應重新進行戰略布局,裁撤一批具有法人資格的成員企業(除非必須保留),變更或設立非獨立法人資格的分公司,消除發票抬頭不一致無法抵扣的障礙;并由集團公司統一材料采購,簽訂合同時,仍由各項目部分別與供貨商簽訂合同,分別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進項稅抵扣,中國石油天然氣和中國石油化工等集團公司在這方面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建議在有條件的企業財務部門設立專門稅務會計崗位,學習研究國家的“營改增”政策,從戰略的高度進行企業的稅務籌劃管理。
“營改增”實施在即,一些共性問題,僅靠企業自身努力是難以解決的,需根據行業特點制定過渡期政策,平穩推進”營改增”工作,確保整體稅負不增加。
(一)國家運用稅收政策支持混凝土企業發展,建議給予施工企業商品混凝土開3抵11政策,允許按照開票金額的11%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從銷項稅額中抵扣,但商品混凝土支出最高不得超過總成本費用的14%。
(二)建議建筑施工企業對于無法取得增值稅發票的砂石等施工輔材以實際支出額為計算依據,并以 11%的進項稅率計算進項稅的扣除,但可扣除砂石輔料支出最高不得超過總成本費用的7%。
(三)建議采取新合同新辦法、老合同老辦法的形式,給與過渡期,對老合同在建項目給予3年過渡期,過渡期間可以選擇按照簡易計稅方法計算繳納增值稅,征收率為3%。同時,為避免集團內總公司和分公司重復納稅,建議參照營業稅差額征收的方式實行差額簡易征收。
(四)建議人工成本費按照6%的稅率來征收,并允許其再抵扣,其余的則應該按照11%的稅率來征收。
(五)為維持財政收入和建筑市場穩定,減輕企業資金壓力,建議允許建筑企業按季度預征稅款,并由國家出臺統一的預征率,預增率不高于2.5%,異地施工項目所取得的進項稅額匯集到機構所在地匯總抵扣。
隨著“營改增”試點工作的穩步推進,試點企業整體稅負下降,建筑業“營改增”即將提上日程,工程勘察、工程設計、設備租賃、施工監理、跟蹤審計、砂石料供貨商和工程勞務等將同步納入。改革要充分考慮各個方面,既考慮財政的收受能力,還要考慮企業的承受能力,還要考慮各個行業之間稅負水平的均衡性,只有這樣,增值稅作為良稅,它的中性作用才能真正發揮出來。改革會帶來陣痛,但改革帶來更多的是機會,建筑業企業唯有借力“營改增”政策,順勢而為,洞悉改革先機,才能大有作為;相信隨著建筑業“營改增”的實施,去偽存真,大浪淘沙,建筑業的發展將迎來新的契機。
[1] 江蘇省財政廳.《江蘇省建筑業營改增調研報告》,2015,06.
[2]住建部.(建計函[2013]3號)《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建筑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調查測算情況和建議的函》.
[3]中國建筑業協會、中國建設會計學會等學會協會共同起草的《關于建筑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有關問題的建議》.
[4]符丹,鄧越.淺談“營改增”對建筑業的影響[J].中國證券期貨,2013(06).
[5]汪文軍.試論營改增對建筑企業的影響[J].中國外資,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