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冬青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背景下,我國企業要進一步的跨出國門,去海外競爭。而尋求商品海外的市場占有率,首先需要的就是國際航運的保障。優良的遠洋航運企業對于擴大我國經濟的海外影響力,增強民族品牌的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長久以來我國遠洋航運企業享受著國家的制度紅利和壟斷紅利,雖說發展速度驚人,但是這種國內的壟斷地位并不能為其海外擴張帶來優勢。比如2008年,中國遠洋集團曾經一度高歌猛進,大肆擴張,但是由于金融危機而導致巨虧數百億。因此,遠洋航運企業想長遠發展,想擴大海外市場占有率,就需要加強以內部控制為重點的精細化管理。這有這樣做,企業才能加強自身核心競爭力,才能取到長久持續的發展。
內部控制是指企業為了控制資產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保證經濟活動的有序運行、加強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備性、減少舞弊和錯誤而設置的一整套管理程序。它的主要程序包括:環境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控制、信息與溝通和監控,這一套程序貫穿整個企業經濟活動,促使企業的經濟活動更加科學性和合理性。
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可以控制企業在法律范圍內進行經濟活動,因為一旦企業所有人對企業失去控制,作為企業的內部人高管或者員工,就有動機和能力去挑戰法律的邊界,去為自己謀求利益,這樣會嚴重損害股東的利益。加強企業內部控制,也可以抑制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的過度投資和過高的風險偏好,減少經理人的投機行為,維護股東利益。比如,東航利用航油的套期保值,非但沒有降低公司的風險,反而進行過度投機的對賭行為,為股東帶來巨大的損失。加強企業內部控制,還可以擴大所有人對于企業經濟活動的控制力度,保證企業的經濟活動符合企業所有人的利益,保證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圍繞企業的戰略目標而進行的,從而維護好股東的權益。
在當前的企業經營管理結構中,經理人并不是企業的所有者,所有者的利益與經理人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在很多時候,這二者的利益是相違背的。比如,高管有擴大自己的辦公場所、進行在職消費的動機,但是這些動機都會給企業所有人的利益帶來損害。2008年11月22日和27日,國內兩家航空公司先后發布了關于燃油套期保值的公告,公告聲稱因為套期保值兩家公司分別賬面浮虧31億元和18.3億元。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遠洋航運企業,中國遠洋集團。中國遠洋集團,對于遠期運費協議,也進行了類似的投機行為,導致了集團的巨額虧損,一度達到40億元。這樣過度的投機行為,就是源于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是典型的委托代理問題。除了過度投資行為以外,委托代理問題還導致了過度投資的問題。比如像很多的項目,明顯不符合公司的利益,并不能為企業帶來正的凈現值,但是高管仍然熱衷于進行投資,這是因為項目越大、越多,高管的權力越大,因而導致的在職消費和社會地位也會越大。同樣還是遠洋集團,該集團擴展業務范圍,拓展到了高爾夫球場的經營與管理,大手筆的投入了11021.8萬元,可是這么龐大的項目工程,一直在虧損。無論是過度投資還是過度投機,這些行為都是對股東權益的巨大損害。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賬實不符、會計信息自相矛盾。會計信息失真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因為會計信息是企業進行財務管理的基礎。即使企業的高級管理團隊是一個優秀的團隊,但是基于片面或者錯誤的會計信息而做出的決策一定是錯誤的。國家審計署在對我國遠洋航運企業的審計中,發現了大量的賬目不清、賬目自相矛盾的現象。比如,廣州遠洋公司,通過偽造會計科目和會計憑證,違規使用福利費1276萬元,違規發放職工補貼1000多萬元。會計信息的不真實會導致企業內部人侵蝕股東的利益,這樣的行為對于企業的發展危害十分巨大。同時,企業還存在著大量的賬實不符的情況,大量的資產購置并沒有及時的入賬和計提折舊,會計信息與實際情況相差巨大,這樣間接導致企業重復購置資產。重復購置資產的行為,一方面使得資產沒有有效管理,老化很快;另一方面,企業的大量資產浪費。這樣失真的會計信息非但不能為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提供參照,反而會導致決策的錯誤。
企業的投資行為,需要很多的審批和審核程序才能實際落實。對于遠洋航運企業動輒幾億、幾十億的投資行為,更應該如此,企業對于項目的審批和可行性分析應該謹慎。但是,實際上企業對于這些投資的風險識別并不有效。在2007年,中國遠洋管理層提出中國遠洋的企業戰略,將“擁有和控制并舉”,既要大肆自己造船,也要進行船舶的租用,在國際遠洋物流中形成規模優勢,進而擁有競爭優勢。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航運市場的蕭條,導致剛剛回歸A股市場、蓄勢待發的中國遠洋沉重一擊,持續虧損數百億。理論上講,這樣大規模的投資行為,需要很多的審批程序和可行性分析,應該對于潛在的市場風險進行充分的分析和評估。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以前,國際經濟形勢已經出現了一些衰退的景象,但是中國遠洋集團管理層并沒有對這些征兆進行有效的識別,導致對于自身投資的過度自信,進而導致企業的巨額虧損。
不少的遠洋航運企業有著政府或者國有企業的背景。這是因為,遠洋航運企業資產規模很大,而且這些企業的發展對于國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遠洋航運企業不少具有政府背景。恰恰這種有政府背景導致了企業的管理中的官僚氣息比較嚴重,一言堂的現象比較常見。董事長或者總經理決策,缺乏足夠的評估,缺乏有效的監管過程,監事會和股東并不能對于高管人員進行有效的制衡。特別是對于遠洋航運企業而言,企業擁有眾多的海外子公司,這樣的組織架構具有更大的不透明性,使得企業的上級政府主管部門對于企業的監管心有余而力不足。以上種種原因導致高管權力巨大,同時高管缺乏監管。
出現代理問題的原因,是企業的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這種分離,使得股東利益與高級管理人員利益并不一致,進而導致了二者的經濟矛盾。這種因為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而導致的問題,還是需要通過兩種權力的聚合來解決。比如,將企業的股權或者股票期權授予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這樣高級管理人員每年的收入和財富就會與企業的股價進行掛鉤,進而使得股東利益與管理層利益掛鉤。舉例子而言,對于過去的高管過度投機的行為,當前由于高管有了股權,高管就會大大減少過度投機和投資的行為,因為那樣的行為不僅僅會給股東帶來利益損害,也會導致自身的利益受損。通過這樣的兩個利益主體的利益綁定,企業可以有效減小代理人問題,為股東謀求更大的利益。
由于遠洋航運企業的規模巨大,賬目信息復雜,長期外部監管缺失,進而導致內部的審計監督機制也缺失,兩個監督力量的缺失一起導致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加強外部監督是加強內部審計監督的首要條件,沒有強烈的外部監督,企業的內部并沒有動力去進行嚴格的內部監督。這樣就要求,外部的主管部門,例如國資委或者證監會,加強對于遠洋航運企業的信息披露,信息核查和會計審計。上級主管部門應該做到,一旦發現問題,就要對企業的違法違紀行為進行嚴懲;同時,也將定期檢查與不定期審查相結合,減少企業的僥幸心理。其次,有了外部監督之后,企業要加強內部審計,加強內部財務部門對企業的信息的真實性的核查以及加強對財務部門的審計。既要做到財務部門對企業其他部門進行了有效的監督,也要保證有機構或者制度對會計部門進行有效監督。只有這樣,外部監督與內部審計并舉,才能遏制住內部人侵蝕企業利益的行為發生,增加企業會計工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為決策做好準備,也增強資產的利用率。
風險對于企業經營績效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企業的風險管理十分重要、十分必要。對于遠洋航運企業而言,動輒幾十億的投資更加需要嚴格的風險識別和風險管理。在項目投資前,進行充分的風險源的識別,必要的時候可以外部聘請投資銀行或者咨詢公司對風險進行輔助定義和識別,保證風險都得到了必要的重視。其次,對于風險加強管理能力。比如,對于匯率風險,企業應該學習利用先進的金融衍生工具進行對沖風險。對于航油等很多的原材料,國際金融市場上也有很多的可以利用的衍生金融工具,通過對這些金融工具的使用,企業可以有效的規避市場風險。在風險識別和風險管理之后,企業也要加強對于風險管理事后的總結工作,總結整個風險識別過程和管理過程自身的優勢,對于有效的手段和有益的經驗加以總結,對于未達到預期效果的部分,企業也要加以重視。企業不能因為整個達到目標,而忽視結構性的問題,因為這些結構性的問題,很可能為下一次的風險管理工作預留下漏洞。為了加強風險識別和管理,從2008年開始,中國遠洋開始進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通過幾年的努力,在央企系統中,首先建成了全面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有效的幫助了企業進一步抵御外部的市場風險。
由于遠洋航運企業的這種政府背景,該類型企業管理偏官僚化,時常出現一言堂的現象,降低企業決策的科學性,個人的主觀性和情緒也會影響企業的經濟行為。這樣的決策鏈條缺乏監督,很可能會導致企業所有者利益的損失。對于這樣的現狀,政府需要有所作為,改變這種過度官僚化管理方式。一個方法,是引入戰略投資者或者機構投資者,較少企業小股東的數量和比例,使得股東自我保護的能力更強大,通過控制董事會進而改變過去的高管決策機制。其次,政府也可以加強企業高管團隊的市場化管理,將企業的高管招聘、錄用和解聘交給市場決定,減少政府對于企業經營行為的直接控制,進而降低企業的官僚氣息,增強企業的活力和內部監督強度。
[1] 劉也飛.中國遠洋巨虧的背后[J].商業會計,2015 (10).
[2] 吳江濤,麻坤.談談企業內部控制的有關問題[J].財務與會計,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