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鳳玲
內控監督隊伍要發揮其真正的職能,應遵偱獨立性原則。而事實上,大多數社保經辦機構的內控監督隊伍未能實現真正意義的獨立。一方面,社保經辦機構內設的稽核內審科,其機構“身份”無異于其他業務科室,內控工作人員須與其他業務科室工作人員一同接受年度互評,這形成內控工作人員的心理顧忌,使內控監督工作不能充分開展并發揮其作用。例如,內控工作人員在開展內控監督檢查時,既要履行職責、堅持原則,又要對被檢查對象平衡關系、照顧情緒,做到“方”與“圓”相結合。如無法達到這種高境界的平衡,便可能以犧牲原則或接受年終互評“罰單”作代價。另外,由于人員編制的限制,內控隊伍崗位設置也未能完全實現獨立。目前有不少社保經辦機構,稽核內審科和財務科的分管領導由同一人(如總會計師)擔任,或者是稽核內審科與其他業務科室的分管領導由同一人擔任,不相容職務沒做到相分離,導致內控監督工作失去獨立性,未能發揮最高效能。
目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未實現信息系統在全國或全省統一開發,各地獨立開發,水平參差不齊,信息未能互聯互通。即使在同一統籌范圍內,公安、民政、殘聯、地稅等部門與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也未能實現相關信息的實時共享。另外,稽核內控數據共享不順暢,與其他單位部門溝通協調獲取稽核內控數據的難度較大。上述因素導致內部控制管理滯后,發生參保人跨統籌地區重復參保和享受社保待遇、同時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養老金、死亡后繼續享受養老金待遇和個人賬戶醫療費等情況。此外,社會保險經辦操作系統缺乏嚴謹的勾稽功能,使一些不相容業務能順利通過審核,導致不符合政策發放待遇的情況,如:對工亡供養家屬同時發放供養生活費和養老金、同時發放養老喪葬費和工亡撫恤金等。這些情況往往在信息傳遞后或實施專項檢查時才被發現,追回多發款項的難度較大,導致社保基金流失。
社會保險作為新生事物探索前行,至今僅經歷了大約30年時間,隨著社會保障改革的深入和參保覆蓋面的擴大,國家、省、市的社保制度陸續出臺,社保制度呈現多樣性和碎片化。從縱向角度,不周時期出臺的不同制度缺乏完善的銜接措施,從橫向角度,上級政策與地方制度并存,不同身份人群適用的各種制度并存。例如養老保險制度,分為機關事業、城鎮職工、城鄉居民等養老保險制度,其中就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而言,《關于貫徹國務院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決定的通知》(粵府[2006]96號)的出臺統一了養老待遇的計發辦法,但2006年6月30日前已申領基本養老金的參保人,仍按原辦法計發基本養老金,這種銜接方式使以往各式各樣的養老金計發制度在一定的人群范圍內固化,與現行制度并存。由于不同制度之間的業務辦理和待遇核發缺乏可比性,因此內部控制管理不能通過比較數據快速分析判斷,而要深入到適用政策制度加以分析,無法保證內控監督工作高效和全面。
投訴舉報是參保人維護合法權益、監督不法行為發生、反遇存在問題的重要途徑。社保經辦機構受理的投訴舉報,大多數是與經辦流程、待遇計發等方面存在問題有關,這些問題有的是源于投訴人對政策的不理解,有的則是真實存在的問題。如將這些問題深挖進去,可能會發現與之相關的行政審核行為的錯誤、經辦流程的不合理、對制度文件的誤讀等。然而,大多數社保經辦機構未能充分實現投訴舉報與內控監督的聯動,以致存在問題未能流轉到內控監督環節,只就某個人的問題作了處理,或按信訪處理流程簡單地發送答復,內控監督未能發揮作用,一些存在問題治標不治本,缺陷和漏洞未能借此機會得以改正和彌補。
一方面,為保障內控監督部門的獨立性,須完善內控工作人員的考核機制,由上級主管部門負責考核,避免被檢查對象介入評價,以此排除內控工作人員的心理顧忌,使其充分發揮專業職能,對待被檢查對象真正做到鐵面無私,堅持原則,杜絕漏洞。另一方面,向編辦爭取人員編制,合理設置崗位,配置人員。社保經辦機構稽核內審科與財務科、稽核內審科與其他業務科室的分管領導,不能由同一人擔任,努力做到不相容職務相分離。
一方面,加強信息系統建設,將權力制約、檢查監督、預警提示等風險管理功能融入其中, 一是建立完善的勾稽條件庫,運用信息系統勾稽功能,把風險攔截在業務經辦審核環節,勾稽條件的設置須跟隨社保政策不斷豐富和更新。二是建立業務風險點校驗方法庫,在支付數據傳輸環節,對批量結算數據進行風險點校驗,結算數據須通過校驗方可流轉到財務支付環節完成批量支付,對可疑數據,系統停止數據流轉并發出警報,發送可疑數據到相關業務環節核查確認,及時進行數據修正。三是建立跨統籌地區稽核內控信息平臺,實現核內控監督工作數據共享,提高監管效率。
另一方面,加速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與公安、民政、殘聯、地稅、財政、工商、金融機構等部門以及全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之間相關信息的互聯互通,實現相關信息的實時共享,及時向社保信息系統傳輸關鍵數據,避免數據滯后或不全面的情況,為信息系統勾稽、校驗等功能提供數據基礎。
針對目前存在的社保制度碎片化問題,一方面,期待上層建筑加快制度整合進程,努力實現從地級市到省級再到全國統籌。另一方面,社保經辦機構應建立和運用社保制度信息臺賬,將制度文件相關規定(包括制度文件的適用范圍、具體計算辦法等因素)及與之對應的申辦人個人信息分解到信息系統中去,運用信息系統勾稽功能,保證制度文件運用的準確性。例如,對一次性補繳社保費經辦業務,經辦人在已設置的欄目錄入或勾選適用制度文件號及與文件規定對應的申辦人相關信息,符合關鍵要求的業務將順利進入下一步,對制度文件運用錯誤的情況,由系統提出警示,中止業務繼續進行。內控工作人員也可以定期提取上述信息進行邏輯校驗,及時發現存在問題。建立和運用社保制度信息臺賬,改變以往局部抽查、人工判斷的監督檢查方面,在事中、事后及時、全面地發現制度文件運用有誤的情況,避免了在社保制度碎片化的大環境下誤用制度、亂用制度的現象。
一是要強化投訴舉報處理與內控監督管理的聯動。對投訴人反映的與行政審核、經辦流程、制度運用等方面的問題,不能只停留于“治標”,簡單地從信訪工作角度個別處理、發送答復,草率辦結,而應以“治本”作為工作目標,將投訴舉報事項流轉至內控監督管理環節,深挖問題根源,糾正工作錯誤、完善經辦流程、明晰制度涵義,使同類問題不再發生,使業務經辦質量不斷提高。二是要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完善舉報獎勵制度,讓投訴舉報成為內控監督管理的好幫手。三是要提高核處能力和技巧,嚴格遵守保密和回避的相關規定,確保內控監督工作順利開展。四是加大對社保欺詐騙保等違法違規行為的防控和打擊力度,與公安等部門聯動,健全完善和嚴格執行案件移送機制,對社保欺詐騙保等行為從嚴查處。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參保人群和基金規模迅速增長,經辦業務量急劇增加,社會保險內部控制管理任重而道遠,需要努力探索,不斷吸收先進經驗,切實加強風險預警防控,提高經辦管理服務能力,確保社保基金安全運行,促進社保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1]白雪迪,張慶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問題與建議[J].中國內部審計,2013(08).
[2] 蔣國平.關于完善我國社保基金內控制度的若干思考[J].中國總會計師,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