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珊妹
(南京師范大學,南京 210046)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矛盾,二者之間經歷由相互適應到不適應的過程,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將導致各種社會矛盾的出現。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也是社會生產關系的具體體現。中國共產黨根據發展實際不斷對基本經濟制度進行調整,它的豐富和完善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
中國共產黨在確立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通過研究實際情況,對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和政策進行改革,不斷探索基本經濟制度發展的正確走向,歷屆黨代會的決議體現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產生、豐富和完善的過程。現階段實行的基本經濟制度適應了我國不發達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實踐過程中促進了經濟健康穩定發展,應該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轉折點,這次會議打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使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經濟制度的改革是改革的重要方面,這一改革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為標志,首先在農村拉開序幕,打破了傳統的集體所有制,為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礎。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是我國基本的經濟形式,一定范圍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經濟的必要補充。”[1]這次決議從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理論出發,解釋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補充”思想。1987年黨的十三大指出:“需要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以及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的適當發展,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2]這次決議較之十一屆六中全會,其發展創新之處在于將非公有制經濟的范圍由“一定范圍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擴大到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及“三資”經濟的總和。
1992年十四大提出:“堅持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3]十五大首次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十五大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新發展,是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當代中國的堅持和運用。”[4]
2002年黨的十六大創新發展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明確提出兩個“毫不動搖”的思想,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5]這一表述充實了基本經濟制度的相關理論。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這一決定的重大突破和創新在于,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對所有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即“積極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加快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5]。2007年十七大報告提出,“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6]兩個“平等”理論是十七大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創新,即堅持法律上的“平等”保護和經濟上的“平等”競爭。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7]應該說,這一表述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又有了新的突破。
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一般規律的集中體現,“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8]這一理論闡明,所有制形式和經濟制度若同現實的生產力相適應,就必然會存在,它有自身發展的規律,是不能人為取消的;但是經濟制度若超前或落后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就必然發生變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的現實國情,現階段只能實行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并存的經濟制度。我國的現實國情決定了現階段不適合建立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單一公有制經濟制度,因為違背生產力的發展規律必然會阻礙經濟的發展。所以說我國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對馬克思“兩個決不會”思想的創新性運用。
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尚未進入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還要與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并存。這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既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也不能實行馬克思所設想的單一公有制的經濟制度。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國家,因此經濟制度首先必須體現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要求;但是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兼顧了以上兩方面的要求:以公有制為主體,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解放;允許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為了調動更多的積極因素為我國經濟發展做貢獻,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途徑。
1.總結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我國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一定的成就,比如社會主義工業體系的基本建成,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單一公有制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出現了生產力發展水平低和發展過程中的許多弊端和局限。單一的公有制和過分的國家壟斷,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預期的優越性,正如鄧小平所說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9]這一論述說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表現為,一是提高經濟發展效率,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二是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總結建國后的發展經驗與教訓可以得出,把關系國家命脈的經濟資源掌握在國家手里,把國家政權掌握在工人階級政黨手里,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單一的公有制不利于調動人民積極性,經濟發展缺乏活力。商品生產是發展經濟的必要手段,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生產力也不能跨越這一發展過程。我國現階段國情的顯著特征是人口多、生產力水平較低,這就決定了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的長期存在和發展。
2.分析世界范圍的經濟發展態勢。從世界范圍來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仍然處于支配地位,它還是有相當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的,依然可以適應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經驗在我國現階段的發展中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具有中國特色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可以說我國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并非通過單一的公有制來體現,而是通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共同發展在實踐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來體現。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帶來的發展成果充分證明,這一經濟制度適應我國的現實國情,彰顯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
我國的所有制深化改革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重要成果。這一改革不僅沒有削弱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反而使其更加鞏固;同時使非公有制經濟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我國生產力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使得經濟發展呈現出生動局面。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生產力發展的保障,可以極大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同時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決定了不同的社會資源配置方式。以公有制為主體可以保證社會的重要經濟資源掌握在國家和集體手里,并且可以較快地實現資本的集中,有效地把資源和勞動力配置到急需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國家重點骨干產業上。建國初快速建成的重點項目可以證明,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使得國家掌握經濟命脈,從而集中力量辦大事。同樣,若沒有這樣的所有制基礎和經濟制度,改革開放以后也不可能這樣快地取得如此輝煌的建設成就。近年來,我國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重點產業發展突飛猛進,這得益于我國現階段實行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金融國際化的條件下,以生產相對過剩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危機是所有實行市場經濟國家都要面臨的問題。但是,經濟危機的發生不僅僅是由市場經濟本身所決定的,它與不同國家實行的經濟制度也密切相關。市場經濟具有社會性質,各個國家對發生經濟危機的可控程度,應對經濟危機的能力和手段是不相同的。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市場經濟在國家宏觀調控下運行,因此出現完全私有化和經濟自由化的幾率很小。而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會對金融自由化的國家造成巨大的沖擊。我國可以通過宏觀調控,將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上,通過刺激國內消費、擴大內需來轉換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從而減少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損失。
公有制經濟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一方面可以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國家宏觀調控的能力,減少經濟危機的沖擊,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行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就必須支持國有經濟的發展和壯大。我國的國有經濟存在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不足、設備落后等問題,其中創新能力不足是最需要改進的問題,因此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高國有企業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從而促進國有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互相補充,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事實證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做出了貢獻,適應了我國初級階段的國情,其在現階段的存在具有歷史必然性,因此要營造良好的環境,創造更好的條件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一是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在中西部地區發展,增強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從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二是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在農村的拓展,可以帶動農民就業,從而增加其收入。三是支持高新技術領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充分實現其與公有制經濟的互補作用,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管理,使之置于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并能按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市場經濟的需要進一步發展壯大。
總之,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在總結歷史經驗和考察現實需要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它的存在和發展有其歷史合理性,而且具有其他經濟制度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其存在的合理性與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優越性奠定了制度自信的基礎。
[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84.
[2]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8-1639.
[3]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80.
[4]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88.
[5]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19-467.
[6]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20.
[7]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三中全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0.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9]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