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志偉,李石金,胡宗洪
(中共贛州市委黨校,江西 贛州 341000)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一次偉大革命,也是當代中國最為鮮明的特征。黨的十八大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并多次強調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改革,切忌思想僵化、故步自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是新一屆黨中央治國理念和執政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時期打好改革攻堅戰提供了思想引領和基本遵循。只有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極端重要性和歷史必然性,才能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以更大的勇氣和更好的狀態,積極投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事業中去。
用發展的眼光看改革,就要認識到改革的極端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曾強調,“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1]改革開放是我國過去30多年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根源所在,也是今后我們必一以貫之的重要指導思想。
如果說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是黨帶領全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翻身做主人的“第一次革命”,那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就是黨帶領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建設美好生活的“第二次革命”。
習總書記在闡述“中國夢”的內涵時曾指出,要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而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與改革開放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中國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最鮮明的特征就是改革開放;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國力量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而這也是改革開放的力量源泉。因此,改革開放的成敗得失,會直接影響“中國夢”的實現進程。
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同樣也會遇到各種矛盾和問題。面對這些矛盾和問題,我們要保持高度的政治定力,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要用好改革開放這個法寶,通過改革開放,促進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一方面,要改革我們的制度中不適應于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讓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對外開放,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斷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用發展的眼光看改革,就要認識到改革的歷史必然性。矛盾是時時存在,事事存在的,一旦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出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與時俱進的事業。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開放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1]
一直以來,我們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解決中國存在的現實問題,改革亦是如此。事物是變化發展的,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唯有通過改革,適時調整不適應于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才能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生存發展之道。撫今憶昔,在過去的30多年里,我們通過改革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遇到的許多問題。展望未來,要破解中國發展中面臨的各種難題,推動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別無他法。
當前,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革,我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矛盾和問題。要從根源上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發展,在于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改革又是發展的動力,所以,改革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只有在不斷深化改革中才能得到解決。因此,只有高舉改革開放的大旗,才能匯聚全黨全社會的智慧,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的時代主題,在這么一個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一個國家如果不進行改革開放,主動適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最終容易被歷史淘汰出局。就中國而言,雖然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比較優勢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我國仍然還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只有從全球化的視域去看中國,我們才能更加清晰地定位自己;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我們才能搶抓機遇,奮力發展,在全球化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從成功走向成功,從勝利走向勝利。
用發展的眼光看改革,就必須從當前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當具體的條件發生變化時,必須毫不猶豫地進行改革。只有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煥發出常青的生命力,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才能最終實現。然而,要領導好全面深化改革這場攻堅戰,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究其根本,在于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要領導好全面深化改革這場攻堅戰,必須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大的政治勇氣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同時,對于時下流行的一些“西方模式”,要保持高度的政治定力,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適合中國發展的正確道路,切不可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聲”,把一些西方的政治理論照搬照套在自己身上。那樣,只會使我們的改革偏離正確的方向,給黨和人民的事業帶來損失。
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實踐證明,單靠某一方面的改革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例如,清末政府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西方列強的侵略步伐,卻不能改變大廈將傾的事實。因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并不是相互獨立,而是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任何一方面的改革都難以避免會對其他方面產生影響,同樣也需要其他方面的改革協同跟進,才能發揮相應的效果,否則就容易陷入“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怪圈。而且,今天我們的改革已經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各種矛盾和沖突日益涌現,新舊問題交織在一起,單方面或者說小范圍的改革已經很難解決問題。所以,今天的改革,必須是全面的改革,而不是單方面的改革。要領導好全面深化改革這場攻堅戰,就必須從全局出發,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習近平同志曾經說過:“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1]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剛從歷史的創傷中恢復過來,正處于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在這樣一個重要節點,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絕對不能在根本性的問題上出現顛覆性的錯誤。因此,領導好全面深化改革這場攻堅戰,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就是要善于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尋找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的幾個重大關系問題,即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全局與局部的關系、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與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處理好這幾大關系,我們的改革才能做到科學有序、不偏不離,實現改革的最大綜合效益。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