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君
(山東省新泰市向陽實驗幼兒園)
今年的學前教育宣傳月主題:給孩子適宜的愛。當前幼兒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過度保護、過高期待、過分控制、過于放任以及忽視幼兒自身發(fā)展需求等現(xiàn)象。那么家長如何給孩子適宜的愛?我認為家長應做到以下幾點。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幾乎所有的中國家長都耳熟能詳,甚至被各種與兒童有關的商品拿去當成了廣告語。羊城晚報記者查證發(fā)現(xiàn),這句話最早的原型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在擔任教育部副部長時提出的。但如今,這句口號的提出者表示,人們誤讀了他的本意。時隔多年之后,韋鈺不得不站出來解釋自己的初衷。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在世紀之交,由于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涌現(xiàn),許多國家都緊急調整了兒童早期發(fā)展政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強調‘中國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我們必須重視早期教育,這是對的。但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絕不是指讓孩子早些認字、背詩、讀英語,更不是把小學的課程提前教給幼兒,這絕對是個誤區(qū)。”他認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意思是,從孩子一生下來,父母就要把孩子的發(fā)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要給孩子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溫暖的、健康的、互動的環(huán)境,起點要高。
現(xiàn)在為了讓孩子進名牌幼兒園,家長通宵排隊、交高額贊助費、找各種關系批條子走后門的社會風氣愈演愈烈,人們總以為把孩子送進名牌幼兒園就萬事大吉了。有專家提出,家園共育是學前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要充分發(fā)揮家園共育的功能,就要做到家長和保教人員持有一致的學前教育觀念和方法,形成和諧統(tǒng)一的學前教育文化。羊城晚報記者查閱《指南》發(fā)現(xiàn),直到6歲入學前,兒童各項學習與發(fā)展指標都不包含對任何書面知識的掌握,比如家長最熱衷的認字、背詩、算數(shù)、學英語等,在《指南》中只字未提。
家長應充分了解孩子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建立對幼兒發(fā)展的合理期望,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樹立正確的育兒觀,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
《指南》是教育部組織國內知名學前教育專家根據(jù)幼兒身心發(fā)展特征和學前教育保教規(guī)律編制的,通過提出3-6歲各年齡段兒童學習與發(fā)展目標和相應的教育建議,幫助幼兒園教師和家長了解3~6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特點,對孩子各項發(fā)展指標都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對家長和教師都提出了科學的教育建議。
《指南》強調要重視兒童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所謂“學習品質”,主要指學習態(tài)度、行為習慣、方法等與學習密切相關的基本素質。忽視或輕視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認為“只有學業(yè)知識才是有價值的知識”“學業(yè)學習是唯一有價值的學習”等觀點,在今天的家庭教育觀念中仍然占較大的比重。家長往往更關注幼兒認了多少字,會算多少題,而對學習品質,由于其看不見、摸不著,家長對其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指南》明確提出:“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學習品質的好壞決定了幼兒現(xiàn)在和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質量。
因此,家長要注意培養(yǎng)幼兒愛學、會學、主動、堅持、專注以及負責任的態(tài)度、活躍的思維、想象和創(chuàng)造等品質,培養(yǎng)幼兒對生活的熱愛、對自己的信心、對他人的信賴、對自然和社會的親近,為孩子今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終生學習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嬰幼兒時期的親子關系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質的培養(yǎng),意志的磨煉,與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0~2歲是建立親子關系的關鍵時期,孩子小的時候最好由父母自己帶孩子,特別是兩歲之前,如果孩子兩歲的時候與父母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都會有積極的影響。
大部分父母認為照顧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而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或者即使意識到關注兒童心理的重要性,卻不懂得科學的教育方法。其實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關鍵是要充分尊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將兒童看作一個獨立、發(fā)展、有個性且同時需要人照顧的個體。父母要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長大,在孩子的每一個發(fā)展階段之前就做好充分的準備,心中有數(shù),這樣才不至于在面對孩子的新變化時束手無策。
美國教育學家莎莉·路易斯在她的作品《喚醒孩子的才華》中寫道:“兩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傾向測試上得高分。智商、社會條件、經(jīng)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孩子都經(jīng)常與父母一起吃晚飯。”
對于家長來說,陪伴孩子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有的家長以為有錢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把孩子徹底交給社會輔導結構,交由別人代盡父母責任;有的家長以為學習就是一切,從不和孩子交流學習以外的任何事情,把父子、母子關系弄成了師生關系;有的家長自己在家吃喝閑聊,搓麻將玩游戲,卻讓孩子埋頭寫作業(y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在心智、情感、學習和愛好等方面肯定會存在問題的。
所以對于家長來說,可以不做孩子學習上的家庭教師,也不必給孩子多少物質上的豐足。家長所要做的就是拿出一點點時間,盡可能給孩子一些陪伴: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可以安靜地讀一些書、寫一些文字;孩子看電視的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聊一聊電視里的故事和社會上的新聞;孩子痛苦的時候,家長要給他一些安慰和指導;孩子高興的時候,家長要學會分享他的快樂……甚至,家長可以什么都不做,就那么安靜地坐在孩子的身邊,看著他,陪著他,聆聽他,欣賞他,對孩子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種愛。所以家長回家以后,要把時間交給孩子,陪伴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