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霞
(山東省東明縣東明集鎮夏行小學)
新課程改革更新了我們的教育理念,已經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豐碩成果。但是對于小學數學作業的改革仍徘徊于單調封閉的誤區里,特別是在我國一些農村小學數學作業的改革相對滯后。依舊是以例題仿做為主,鮮有綜合創新類型題;以涉及認知領域的類型題為主,鮮有能夠觸及到數學學習情感的題型;以學生獨立完成類型的題為主,鮮有互動的題型;以技能訓練的類型題為主,鮮有思維訓練類型的題型。面對小學數學的教學現狀,本文結合自己所任教的小學實際狀況進行探索,期望能夠在提高小學數學作業實效性方面找到突破口。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那么我們就需要注重培養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將小學生的數學作業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聯系,能夠讓學生學會使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對所遇到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而且能夠進一步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我會從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出發,設計一些能夠聯系生活方面的作業練習題型。例如我在教一年級學生認識“1~20”之后,就給學生布置了一道用“1~20”的數給自己的爸爸媽媽編一個故事聽,然后第二天課堂上鼓勵學生主動地講自己所編的故事。這種方法不但能夠盡快地讓學生認識“1~20”的數字,而且讓他們在編故事的過程中找到學習的樂趣。例如在三年級下冊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時,我給學生所布置的作業看似有些難度,其實是很好的結合了實際生活。題目是:比一比哪個商店的鋼筆便宜些?三信商店所賣的鋼筆是每盒30 元,共裝8 支;便民服務超市所賣的鋼筆是每盒25 元,共裝6 支。還有這樣的數學課程才能有益于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讓數學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說過:“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這句話也在告知我們,學生在課堂上、書本中所獲得的理論知識,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東西。這一點對于小學生而言尤為重要,小學生還處于一個大腦開發的階段,對任何事情都充滿了好奇心,當小學生能夠親自試過了之后,才會對書本上的知識有了真正地理解。因此,本文認為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體驗、探究,那么所設計的小學數學作業要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動腦和動手能力,讓他們能夠真正地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三年級上冊學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一課的時候,我針對這節課所布置的作業內容就是讓學生放學回到家之后,自己在家使用四根硬紙條,自己動手制作長方形、梯形,然后用兩手捏住長方形、梯形的對角,進行拉動來觀察長方形、梯形是否發生變形?第二天課堂上很多學生都帶來了自己親自動手制作的長方形、梯形,雖然制作的都略顯粗糙,但是經過學生們的親身體驗、探究,他們很快地理解了“平行四邊形具有易變形性”的結論。像這樣的作業不僅能鞏固深化新知識,而且還能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有所培養,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設計作業時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新的作業形式、題型出發,保持作業的形式新穎、生動有趣,才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避免給小學生展現一種呆板、單調重復的作業模式。例如在學習“計量單位”單元之后,我用這一單元的知識設計一道填空題作業:劉明同學每天早上6( )30( )起床,用了2( )很快刷牙、洗臉,然后從5( )的樓上走下來,在小區門口等公交車大約用了5( )的時間,在7( )50( )的時候準時到達學校。在這道題目中完全是結合實際生活設計的,而且對時間單位的“時”“分”進行了充分地訓練。當然,我們還可以設計一些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做一些社會調查,例如在學習數據統計單元之后,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所在小區的用電量進行統計,并且自己動手繪制用戶的電流統計表。
由于受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新課程改革就提出了義務教育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要做到“因地制宜”,幫助學生掌握應有的知識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時候,要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切忌不能“一刀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每一個學生進行“私人定制”,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小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一般將小學數學作業難易程度劃分不同的層次,一般都是基礎、中、難三個層次,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掌握情況進行自由選擇。例如在學習小數乘法簡便計算法之后,我就對學生設計了三個層次的作業:
基礎題:(1)5.4×72 +5.4×28 (2)1.25 +2.5×4。
中級題:(1)5.4×99-5.4×28 +64 (2)7.5×10.1 +2.5×4。
難度題:(1)7.4×5.6 +7.4×5.4-7.4 (2)8.4×7.2 +0.84×28-35
對于這種作業設計一般應遵循對基礎較差的學生不得不放棄,要多鼓勵、拉著走;對學習和理解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采取有變化、多思考、多反饋的原則;而對于那些學習和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要采取多變化、有挑戰、促能力的原則。這種形式的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不但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獲,而且能夠提高他們解決問題時候的自信心,同時也在激勵學生向高難度的題目發起挑戰,最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發展。
總之,數學作業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是一件具有創造性的工作。因為作業設計不僅僅是教育教學的常規工作,而且是學生發展與成長的立足點。那么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能夠將學生從那些呆板的數學作業模式中解脫出來,讓“活”起來的數學作業形式符合小學生的個性特點。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最終提高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1]曹宇.淺析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3,(43).
[2]朱延春.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作業生活化有效設計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2013,(01).
[3]王九紅.小學數學作業的功能與設計[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