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紅
(西藏林芝縣中學)
中小學生身心發展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各種特征都還處在變化之中,有極大的可塑性。個體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不能混淆成等級間的差異,錯誤地進行分類,進而模式化地對待。班主任要用真情喚醒學生心靈中的真,用愛喚醒學生心靈中的善,用欣賞喚醒學生心靈中的美。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班主任要永遠地堅信:每個學生都能發展、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公民。
教育中不能沒有懲戒,懲戒是對違規所產生的后果進行的一種教育與補償,其中一種有效的方法為取消特權:如有的學生因認識上的偏差而取消其參與某項活動的資格;因其行為不端而不受大多數學生歡迎時,則取消其某項優秀的被推薦權。從心理上讓學生知曉自己的錯誤,在“自食其果”中品嘗后果的嚴重性。
如一學生在參加文娛演出時無故遲到,則取消該生在本學期中所有的大型外出活動資格;作業馬虎,則在周末放學后晚走兩小時補齊或加補,然后由其家長領回或班主任送回(班主任如有時問和精力,能夠送他們回家,效果更好);學生打架(沒有嚴重后果),則讓其從“修剪草坪、打掃衛生、出黑板報、幫助食堂師傅做活”等勞動項目中選擇一項,其勞動期也有長有短,如出黑板報須兩期、食堂義工為兩周、其它勞動為三周,最后由大家評議,滿意度達80%以上的,視為合格。
從心靈深處立意,用可量化的處理手段,使其充分理解“后果自負”“自食其果”的含義,培養他們自我監督、自我評估、自我鼓勵的約束能力,否則,班主任平時喊破了嗓子都無濟于事。
每學年開始,任課老師都爭著想與我校的S 班主任配班,家長也都想把了女們送到他的班級,學生為能分到他的班級而感到幸運。S 老師班級管理為什么好?主要就是他不欺騙學生,這種威望會在學生中口口相傳。他每學年在第一次班會課上都會說同樣的一句話:“我本人做到任何事情不遲到,也要求大家不遲到?!边@是時問管理方面最有力、最有效、也是最不易做到的方法之一,而S 老師做到了:七年沒遲到過一次,要不是親歷其為,真是難以想象。
有時人們往往會用“善意的謊言”來為自己的欺騙手段打掩護,如若你常懷此“善意”,學生們則不知道你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其次,欺騙是逃避責任的行為,殊不知在逃避中浪費了他人的時問和情感。
善良是教育工作者必具的美德之一,其實,將一些對人打擊性大的真實情況,選好時機說出來才是最好的善意。
班主任哪怕只欺騙過學生一次,也會對其形象有所損害,它會傳播到以后好幾屆學生那里,須班主任費許多的力氣,才能將其填平。
人們自出生起,就開始接受好習慣的培養,諸如講衛生、講文明、尊老愛幼、愛祖國、愛集體等,許多學生不會罵人,就是應驗“習慣就是第二天性”的道理。像善于獨立思考的學生不要逼著他一定與人合作;喜歡默讀的學生不要改變他必須大聲朗讀;習慣于做第三套廣播體操時就不要因一時興起而改成第二套或別出心裁地統一學打太極拳,任何一套操只要認真做,都能達到鍛煉的目的。借助形成的好習慣,因勢利導,才是尊重,才是智慧,才能在傳承中發展,并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才能顯示自己的奇特。
某段時問內定的規則一般以2-3 條為好。過多會有班主任包辦的痕跡,容易剝奪學生的相對獨立性,同時也不能很好地達成,根據工作經驗,規則的制定須注意以下幾點。
當學生們走進新的環境里,需要有新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時,就要建立與之相對應的規則。如剛升入初中的學生,需要在校住宿,這時就要在班規中含有一條“按時就寢”的規定;對于自愿上晚自習課的學生,就要在班規中含有“保持自習課安靜”的規定;針對處于青春期易迷茫、叛逆的心理,制定“禁止吸煙、酗酒”的規定。
規則是通過大家推薦統一起來的,一經形成,就要堅決執行,沒有任何彈性或忍讓。如“按時就寢”,在晚上九點熄燈鈴聲響過之后,就不準再有講話聲了。有些班主任往往在檢查就寢紀律時,發現學生在被窩里借用手電光學習,受此精神打動而不制止,這是錯誤的,在規則面前,無論什么動機都不是正當理由,都要無條件地服從。黑格爾堅持認為:“服從是兒童的美德”,我想這里的服從,就是對規則的服從,而不是事事不用思考的服從,而規則是通過大家思考、討論后形成的。學校的管理不能簡單地軍事化,但對于制定的規則執行方面,必須實行軍事化或準軍事化。
規則是集大家智慧而定的,只有服從,不需講解與辯解。在教育管理中,此時要有“必須”“一定”“應該”的詞匯,不能有“或許”“可能”“如果”的詞匯,在服從中培養他們自我約束能力,當學生們理解“真正自由的基礎,就是善于約束自己,強制自己,因而如果一個人不善于強制自己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那么他就永遠達不到他想要達到的目的”。這句話的要義,則就達到了自主管理層面,這也是我們班主任期盼的最高境界。
對于規則,實行“開始重抓,過程監督,分階段總結”的方法,在多輪反復中,最終形成習慣,而形成習慣后,此規則就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將被別的規則所代替。對于行為上的規則,一般以兩周至一個學期的時間為一個周期。如“安靜午休”,平均只需兩周的時問就能在全校達到此標準,一般在一個月后,就不作為班主任重點檢查的條款了。而諸如“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等心靈上的規則,其周期將是終生的。
“學習者”是指當前還沒有掌握管理目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的人;“已知者”是指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學習,已經獲得管理目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的人。二者角色會隨著學習的進程發生相互轉化,例如,小學畢業生,對于小學階段是“已知者”,而到了初中七年級,則為“學習者”、就寢學習者、集體就餐學習者、七年級語文學科學習者、七年級數學學科學習者等。
有的時候,人們在行走一段時間后,須坐一坐、停一停、等一等落在身后沒趕上來的心靈;而有的時候,可能由于讓自己產生激情的因素較多些,心靈跑在了前邊,也須要等一等落在后邊的身軀。怎樣保持神體合一?只有等待。
紀律的外部形式不能有紛爭,不能有意見分歧、敵對、拖延和說閑話的那些現象。班級是小環境,年級組、學校、社會是大環境,小環境要依附于大環境才能穩定生存。從評價規則上講,就如同法律的擬定要源于憲法,規則、制度的擬定要源于法律一樣,只能一致,不能各自為政。
雖然千頭萬緒的工作讓班主任負重,到處充滿著安全隱患的社會環境使班主任心情壓抑,但教育所賦予我們班主任的重大責任、光榮使命,時刻需要我們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不斷地進行調試:向經驗型中加點時效性的思考、向簡單型中加點深入了解、在大躍進型中提醒自己耐心等待、在不學則退型中加強教育理論學習,讓自己永遠煥發出優秀班主任的迷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