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秀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勝利鎮中心小學)
在語文這一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閱讀部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說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所在。對于小學語文來說,正處于學生學習語文的開始階段,也是學生學習語文最重要的階段,課堂是小學生掌握知識最主要的陣地,老師怎樣才能夠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來提升小學生的閱讀知識,不斷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是每一位老師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從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來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老師還是占據著主體位置,教學過程中小學生參與的機會非常少,這種落后的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效果。雖然現在教學標準中對這一現象越來越重視,但是仍然有很多老師停留在原有的教學中無法轉變,長久下去對于小學生的個人學習和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在很多閱讀課上,當老師提出問題是,學生往往不愿意舉手獨自回答,而是一起回答,這樣在課堂中師生就無法進項有效的互動和溝通,老師對于學生閱讀知識的掌握情況也無法深入的了解,很多學生根本無法將自己的真實觀點和想法表達出來,從而導致小學生成為了閱讀課上被動的聽眾,教學效果無法達到理想的狀態。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通常教師缺乏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認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缺乏對閱讀教學的理解和投入,他們認為憑借自身多年的經驗和總結能夠解決閱讀課堂中所遇到的任何問題,忽略了對于具體課本進行研讀,缺乏對教材上課文的深刻認識,更沒有對課文中的情感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對于教學內容根本沒有進行強化和吸收,從而不能準確把握教學目標,致使教材課文和閱讀技巧不能進行完美的結合。第二,在閱讀課堂上小學語文教師缺乏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引和引導,通常教師只是對于一部分學生的閱讀過程進行關注,主要與學習好的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忽略了大部分學生的閱讀教學課堂效果,再加上教師沒有制定一個有效的積極評價機制,致使學生在主動回答問題后,沒有得到教師的肯定的反饋和評價,從而降抵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還是比較重視對于課文中的生字、詞語和優秀句子的理解,主要的就是針對學生的應試考試,致使大部分小學生在閱讀教學中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僅僅在于教師的講授以及學生的提問和回答,致使大部分的課堂教學時間浪費在教師對課文的引導和理解中,然而小學生并沒有充裕的時間對課文進行獨立的鉆研,即便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非常精彩,但是并沒有調動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從而不能讓學生對課文的重難點和情感進行深刻的理解和體會,致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鍛煉和提高。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充分發揮小學生的主動性,構建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構建生成性課堂。比方說教師在對小學生提出認為文段中哪句比較精彩以及讀完文章后,有何感想等這類開放式的問題時,可以將這些問題給小學生設置懸念,促使小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和討論,并大膽地將內心地感想和體會說出來,與其他學生進行分享。由于不同的課堂生成不同的局面,這就需要對預設目標進行適當的調整,然而預設目標的達成并不是評定課堂教學質量的標準,主要包括充分尊重學生豐富的思維以及個體差異,并隨時將彈性成分納入這些目標當中,目標生成后再增加視頻、圖片以及音樂創設情境,讓小學生輕松愉快的參加閱讀教學活動,而不是只局限于唯一的標準答案,并親身去獲取語言實踐和情感體驗。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加強自身對閱讀教學的認識和理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要清楚的知道閱讀教學的根本,即在教師的有效指引下,小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和思考,發揮小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從而培養小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并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展開,為學生提供愉快寬松的教學環境,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進行獨立的思考,提高小學生篩選課文信息和閱讀技能的能力,充分調動和激發小學生的內在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第二,加強教師對具體教材課文的研讀,小學語文教師在充分熟悉課文后,掌握課文中的重難點,靈活地將課程導入到課堂上,并進行適當的拓展,調動和激發小學生的閱讀熱情和積極性,將讀和悟進行完美的結合,將語文閱讀進行生活化,從而提高學生感悟人生的能力,對閱讀的規律性和技巧性進行總結,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閱讀思考的能力,開拓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考能力,最大限度地對課堂效率進行優化。
具有較高閱讀效率的學生可將活動展開細節、活動、文中人物充分“看見”,但是閱讀效率較低的學生通常存在閱讀障礙,無法充分想象文本。學生學習中重要的材料為教材,進行閱讀無法脫離文本,亦無法離開每一位學生主動且積極的參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相關提問,該提問可充分帶動整篇課文的閱讀中心,在引導學生往文本中走進的同時感知整體,使學生產生獨特的感受,進而發表創造性較強、合乎邏輯的見解。在引導學生合理想象的同時使其勇于表達個人情感性較強的感悟與理解,促進個性化閱讀。比方說教師在講解《陶罐和鐵罐》一課時,講完第五段后,教師可問:“陶罐的話是否說完?”學生回答:“沒有。”此時教師可問:“你從哪兒可看出還沒說完?”學生就可發表見解,答案可能很多。此后教師還可以問:“那么陶罐最想說的話是什么?”引導學生充分想象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感情有沒有發生變化?主要的感情變化是什么?又說了些什么話?再現文章中心。小學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表達看法,且表達應該有個性。
總之,對于小學中年級學生來說,正是其形成良好閱讀習慣、掌握良好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因此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師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教材為基礎,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為目標地展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斷提升學生閱讀素養,從而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1]周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和對策[J].讀寫算(教研版),2014,(20).
[2]李金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和改進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7).
[3]張利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進策略[J].教師,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