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鳳
顧名思義,就是在實施教育教學時,以教師精講精評為主,以必要的、適當的練習為輔。當然,任何課堂活動的開展,首先都離不開對校本狀況的深入了解,對學生實際情況的認真分析,對教材內容的透徹把握。那種不注重校本、不看教育對象、不熟悉教材而奢談方法的做法,無疑是舍本逐末、盲目不可取的,校本狀況各不相同:有些城鎮學校,文化底蘊深厚,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多彩;一些偏僻落后的農村學校,文化底子薄,校園文化建設一窮二白。教育對象千差萬別、參差不齊;城鎮學生家庭教育環境優越、學前教育、基礎教育扎實,耳濡目染之下,他們見多識廣,語文素養較好,可廣大農村學生家庭教育一片空白,他們普遍閱讀量小,視野不夠開闊。最后是語文教材,既有文學作品,又有實用類型的文章。即使是文學作品,又有小說、散文、詩歌、戲劇之區分;即使是散文,又有古代散文、現代散文之差別。面對這種種差別與不同,我們的課堂教學方法怎么能夠一成不變呢?可見,有些先進的課堂教學方法對某些學校、某些班級也許是靈丹妙藥,可是對另外一些學校,一些班級可能就是牛溲馬勃。兩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能敏銳地看到這一點,并能因勢利導地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例如,同樣是問“仁”,由于顏回、樊遲、仲弓的基礎不同,悟性不同,性格不同,孔子的回答也就不盡相同。可見,那種不看校情、不顧學情,不分教材情況的不知變通死守某一種教法的行為是多么荒唐!
當然,語文課堂教學方法遠遠不止是老師講多長時間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講什么、怎么講的問題。先談談“講什么”這一問題。一篇文章,可講的地方很多,可講的重點、難點也不少;同時教參也明確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教學目標。那么,語文教師是不是就不加選擇地照單全收依照教參一切都講呢?筆者聽一些初次登上講臺的年輕人的課,他們講解之全面詳細,分析之深刻透徹,表達之生動嫻熟的確讓人嘆為觀止!然而學生卻收獲了了,甚至不知所云。究其原因,就是教師講得太多,對重難點缺少取舍,總是想面面俱到,惟恐有所選漏,結果是出力不討好。對語文教師而言,一篇課文,哪些地方應該講,哪些地方可以暫時不講;哪些知識點應該詳細講解,哪些知識需要略講,教師都應心中有數。例如,筆者在講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時,主要抓住兩點:一是林沖性格的轉變,二是“風雪”等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下面再說一說“怎樣講”的問題。沒說之前,讓我們首先回顧一下莊周是如何給我們講故事的。在《先秦諸子散文選讀》一書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任公子與一般人釣魚。先看任公子釣魚:釣鉤巨大,魚線極粗,魚餌超重(五頭公牛);他“蹲乎會稽,投竿東海”,他一年沒有釣到一條魚;后來他終于釣到一條大魚,大魚牽動著巨大的釣鉤,沉入到海水中,它奔馳簸蕩,激起的白色波浪像山一樣大;把大魚剖開,做成干肉,從制河以東、蒼梧以北的廣大土地上居住的人都來吃大魚而沒有誰吃不飽的。大魚之大真是讓人難以想象,讓人大開眼界;而任公子釣魚也讓人們嘆為觀止。再看普通人釣魚:他們舉著小細竿,用著小細繩,守著小河溝,釣著小魚小蝦。他們與任公子比起來真有天壤之別。然而,莊周僅僅是講釣魚嗎?事實上,莊周是借任公子釣大魚來揭示這樣的人生哲理:只有具備大才能、大思想、大學說、大抱負、大作為的人才能參與治理世事。這樣一個主旨,莊子卻用平常的釣魚之事從正面和反而類比,真是太奇妙了;尤其是把任公子釣大魚作為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匠心獨運,別出機杼。假如莊子不是這樣,而是像先秦其他諸子那樣板著面孔進行道德說教,那么還會收到這樣神奇的效果嗎?例如,我們講李白的《蜀道難》,就是要講清詩人李白的情感變化,而要講清詩人的情感變化,就是要講清詩中的一些嘆詞:噫吁戲,咨嗟等。對于這些嘆詞,教材下面的解釋太籠統,缺少情感的暗示。如果我們能等它們跟時下年輕人經常使用的詞語。如“哇塞酷”等詞語作類比,那么詩中這幾個嘆詞就頓時鮮活起來,學生的感受就會更加真實、逼真。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我們的教育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不妨要引導學生多動腦,多動口、多動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然而,當前不少學校、不少教師,對“以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方法認識不足,不是曲解了,就是誤解了,從而導致盲目追風,一味趕時髦的現象經常發生。這些學校,這些老師不過是走一走過場,搞一搞形式,表面上看,課堂上學生發言積極了,討論熱烈了,氣氛活躍了;可實際上,一堂課下來,學生收獲甚少。
例如,筆者講授著名學者林庚先生的隨筆《談“木葉”》時,我是這樣安排的。首先,我確定自己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一、理解“樹葉”、“木葉”、“落葉”以及“落木”的不同意味,從而明確“木葉”的藝術特征;二、把握“木葉”在古典詩歌中的意蘊,進而了解古曲詩詞中語言富于暗示性這一特征。
接著是確定該文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重點是作為學者的林庚先生分析“木葉”這一意象的藝術特征以及“木葉”在古典詩歌中的意蘊所采取的方法;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對“木葉”藝術特征的概括。
最后就是設計幾個完成目標,解決重難點的問題。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供學生討論的問題:一、古代詩歌中為什么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從文中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不同?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二、“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藝術特征?三、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四、閱讀下列詩句,說說“雁”的特定文化意味。
1.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2.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3.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4.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李清照《聲聲慢》)
5.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
這樣的一堂課,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同時也完成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語文的課堂方法應體現出人文課堂
語文教師不僅承擔著傳授知識的責任,還承擔著育人的重任。語文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必須發揮育人功能,語文課程德育具有間接性,即語文課程育人功能的實現,需要借助語文教學目標、語文教學內容和語文活動得以實現,通過語文教學內容的升華、融合以實現,或通過語文教學過程的互動以實現。語文課程目標之一就是發揮語文的育人功能。
人本教育觀認為: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教師的作用是為學生主動學習創造條件,形成一種有助于學生發展的、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讓他們參與知識獲得的全過程,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有人言:“一個不合格的教師奉送真理,優秀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前蘇聯霍姆林斯基說:“課不僅是以知識內容來教育學生。同樣的知識內容,在一個教師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個教師手里卻起不到教育作用。”那么怎樣發揮育人功能呢?
首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影響語文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得教師和學生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有利于教師專心地教和學生專心地學,有利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有利于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有的語文教師和學生關系冷漠,不知道學生姓名,提問題以學生的學號代替學生的姓名。有的對學生進行諷刺、挖苦、謾罵和斥責等,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損傷學生的尊嚴。有的語文教師只對成績優異的學生、父母有錢有權的學生關心。語文教師以平等民主的觀念對待學生,以心相容的態度看待學生,形成愛生尊師的師生關系,使得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彼此相長,相得益彰。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得學生在和語文教師交往的過程中感受語文教師的人文精神,使得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體會語文教師的平等博愛,使得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領悟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其次,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間接地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文以載道”。筆者在教授《背影》一課時,特別注意了這一點。眾所周知,朱自清的父親直接領取朱自清的工資,與他在外娶妾增大開支不無關系。但朱自清在《背影》中以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等語做簡略含蓄交代,而父親堅強慈愛的一面卻濃墨重彩,大寫特寫。以致朱自清的父親看到他的《背影》一文感動得老淚縱橫。朱自清的簡約含蓄和為尊者諱,不等于放棄自己的價值判斷,不等于主張晚輩對長輩的蠻橫無理也要尊敬有加,而是看到父親蠻橫自私又看到父親堅強慈愛。發揮《背影》的育人功能,力戒用貼標貼的方法。引導學生在掌握《背影》知識和技能之后,聯系自己和父母的關系以及社會上晚輩和長輩的關系,討論“父子”關系和“父女”關系,小組代表發言,語文教師綜合評定。這樣,使得學生體會朱自清的自責,理解朱自清的價值判斷,思考“孝道”的真正含義,并在生活中身體力行。而這一堂課筆者自認非常成功,學生后來寫出了不少感人的父子親情,母子親情的文章。
當然,在課堂上尤其是在語文課堂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就是“見機行事”。正如一個一招半式就能出奇制勝的武術高手一樣,高明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任何一個極細微的舉動就是一種有效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