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箏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
德國博物館教育有著淵遠歷史,但以往人們習慣于把博物館教育定位于藝術和歷史行業,自從1903 年德意志科技博物館建成開放以后,博物館教育開始領域擴展到科技領域。奧伯豪森工業歷史博物館現任館長Walter Hauser 博士給我們介紹了德國科技類博物館的三大發展趨勢:一是博物館與科學中心結合的混合式發展,將博物館的展覽收藏和參觀者動手活動結合起來;二是工業博物館模式,主要以當地所有的特色企業和工業地位為基本內容,加深公眾對某個行業的了解,主要服務于職業培訓。三是技術博物館,從德國國家戰略出發,培養未來的技術人才。
然而,不管博物館的性質是什么,它們要發揮的功能都是基本相同的:宣傳國家政策,承擔教育職能,促進社會公平,為低收入群體提供機會,為公眾休閑活動服務。在普遍的社會和行業共識下,德國的博物館和科學中心不管規模大小,都將自己作為教育系統的一部分,而且明確定位于非正式教育。
在我們參訪的過程中,多所博物館的負責人都明確提到,自己所在的機構要承擔教育職能,但他們不給學生講知識,因為那是學校老師的事。參觀者到科技類的博物館里來,主要是增強對科學和技術的興趣,了解科學技術的應用。博物館是非正規教育場所的理念影響到博物館的機構設置、展覽活動和公眾服務各個方面。
我觀察到,德國的各所博物館和科學中心在場地設置、展品布局就考慮到教育活動開展的各種可能性。專門的科普報告廳、設置在展區周圍的臨時教育活動區域、不同主題的學生活動實驗室。例如,沃爾夫斯堡Phaeno 科學中心展示面積只有4600 多平米,也設有一個可容納近200 人的大型報告廳、一個生命科學實驗室和3 個實驗室。德意志博物館在交通運輸臺周圍設置了一個半封閉的觀眾活動區,用于開展與鐵路交通運輸有關的專題介紹。德累斯頓數學博物館在兩個展廳的連接區域設置了可供30~50 人就坐的演講區,可以開展各種演示和展覽介紹活動。在曼海姆技術博物館里,根據技術發展的不同年代,在展廳的不同區域設置了三個定時開展的教育活動,搭乘蒸汽機車、體驗印刷技術、塑料制品加工。
在展品的選擇上,博物館和科學中心只選擇那些能夠有力地表現科學現象的展品,或者選擇那些在科技發展史上有重大里程碑意義的“大師級”作品。主要的目的是讓參觀者感到科學和技術很有趣,很有用,在日常生活中是觸手可及的。例如,德意志博物館就收藏了第一臺蒸汽機的原型、馬德堡半球實驗原物;沃爾夫斯堡Phaeno 科學中心很多展品是可供若干名觀眾進行對抗性游戲的;德累斯頓數學博物館中,參觀者可以通過數學與音階相融合的展品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音樂,也可以通過控制自己的行走方向和速度,繪制出個人化的曲線圖。
跟中國一樣,大多數博物館和科學中心的展品傍邊都放置了說明牌,但是,德國博物館中的展品說明牌并沒有長篇的原理說明。還是基于那個理念:博物館不是學校,觀眾到這不是學習概念和知識。說明牌上通常分為3 部分:展品的名字,觀眾需要怎么操作,可能會出現的結果。如果想對某個展品了解更多怎么辦?一些博物館的做法是在商店里提供詳細的展品原理書籍;一些博物館在展廳中通過信息手段讓有進一步學習需求的觀眾查閱更多;還有一些博物館就根本不提供這種服務,他們的理由是,觀眾可以通過博物館之外的很多渠道進行深入學習。
據德國北威州教育協會項目工作人員介紹,博物館教育在德國不是一個專門的職業,在這個崗位上工作的人可能來至于不同的專業領域,有著差異很大的學科背景。州教育協會作為本州管理文化與教育的最高級別機構,會為各領域從事博物館教育工作的人提供交流平臺,介紹行業發展趨勢,了解大家的需求,定期組織培訓活動。博物館對于教育是非常教育重視的,每個館都有一個專門負責教育的領導崗位。例如,德國技術博物館的兒童營地活動就有5 名專業教育人員負責,兒童營地曾與寶馬公司合作,開展過能源、汽車與數學的關系等專題的教育活動;曼海姆技術博物館有76 個全職職位,其中17 個職位主要負責策劃和開展教育項目;Phaeno 科學中心在每一個展覽項目的開發和推廣上,都會安排至少1 名專職人員向學校推介項目,組織學生到科學中心進行活動。
德國的博物館和科學中心大部分都是收費的,但是對于學校團體,普遍都有一些票價優惠。例如德意志博物館推出“學校聯合會”項目,每名學生只需每年繳納0.6 歐元,全年都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以團隊方式免費參觀博物館,次數不限。
定制式的參觀服務、科技活動工作坊、主題科學節、學生俱樂部……只要能想到的各種教育活動形式,基本都能在德國的各個博物館開展。例如曼海姆科技博物館向三千所學校推送博物館活動信息,并與周邊的22 所學校簽訂了定期參觀協議。為了吸引更多學校團體選擇自己博物館的教育活動,各博物館各出奇招,通過網絡和紙質宣傳品進行推介。每進入一個博物館的咨詢臺,都能看到架子上琳瑯滿目的教育活動宣傳材料;在實驗室中,關于某個主題的活動方案和學生工作紙也制作得非常精美。
為了有效加強教育活動的質量,博物館還給學校教師提供專業發展支持。這樣一來,教師就會對博物館更有歸屬感,更愿意帶學生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幫助教師提高科學素養,也有助于博物館更好地發揮教育功能。博物館會結合自己的展品,給教師提供與展品相關的原理等背景知識作為他們帶領學生開展活動的準備材料,一些博物館為學校教師出版各種讀物、為教師提供專門的培訓課程。
近年來,德國教育部門在數據監測中發現:德國MINT(數學、信息學、自然科學和技術)人才緊缺,因此在將MINT 作為教育領域培養人才的重點方向之一。德國博物館行業對學校教育和改革的敏感度和關注度讓我感到驚訝,在我們拜訪的幾所博物館和科學中心時,好幾次聽到他們的負責人介紹自己博物館的工作要與教育部的MINT 相結合。海因慈尼克斯多夫計算機博物館早在3 年前就成立了COOL MINT 實驗室。實驗室主要面向學有余力的初中和高中學生,開展機械、能源和相對論主題的科技活動。學生參與一項活動的時間是半天到一天,只需要繳納3 歐元。每一項活動都有完整的學生活動手冊,實驗室每年約接待4000 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