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萃文中學)
地理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兼跨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的研究對象和學科特點,決定了中學地理教學必須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實踐中去。
開設地理實踐活動課,讓學生走進自然,走向社會。學生調查、訪問、參觀、考察等多種“活動”過程,就是對地理課的最好的宣傳。實踐證明,地理活動課不僅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源頭活水,同時又是向社會傳播地理思想的良好載體,其意義和作用遠遠超出了活動課本身的范疇。
家庭調查、鄉村(街道)訪問、環保宣傳、野外考察等,地理活動課把學生的學習空間擴展到了家庭和社會,吸引了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們的目光,他們由關注孩子的活動到關心孩子成績,繼而愛屋及烏,對自己孩子的學習活動發生興趣,并逐漸理解和支持孩子參加地理活動——循序漸進,水到渠成——學生的地理實踐活動,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社會效應”:人們漸漸意識到,地理并非什么“副科”“散科”,生活中處處都有地理的影子,地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不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地理知識,連每天的《新聞聯播》都看不懂,如何及時了解天下大事,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由此可見,地理活動課教學在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同時,對于倡導社會大眾形成新的地理價值觀念,進而支持孩子學好地理課程,發揮著不可小視的作用。
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培養學生的實踐力和創新力。實踐力有三個明顯特征,即客觀性、社會性和綜合性。從實踐力的構成來看,它是人們整個知識系統和經驗系統在問題面前的聚焦,從這個意義上說,實踐力就是綜合能力。
從表層看,綜合能力基礎既包括各個學科通用的一般能力,又包括各個學科特有的學科能力。例如,地理學科對于發展學生的空間圖象能力和實地考察能力,以及系統思維能力,就有著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優勢。地理實踐活動強調以能力發展為中心,以素質整體發展為取向,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實踐中得到發展和提高。在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中,學生獲得了知識、豐富了情感、發展了能力、完善了獨立的人格。實踐活動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新修訂的地理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更加明確了對地理實踐活動的要求,為地理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依據。進行地理實踐活動,是地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方面。結合地理教學,在課內外進行地理實踐活動的題材、內容十分地廣泛,而且要不斷地探究地理教學實踐活動的方法和途徑,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地理實踐活動課程,給學生提供了適宜的活動目標和活動對象,以及為達到目標所需要的活動方法和活動條件。讓學生作為主體,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踐當中所遇到的問題,培養了自信,鍛煉了能力,使認識在實踐和活動中發展起來,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過程。
一般認為,地理活動課程的要素包括情境、問題、資料、思考、操作、總結等環節。就教學中的“問題”而言,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活動課程的主題,二是指活動中要解決的矛盾或疑難。比如,地理事物中的“是什么”“為什么”,就應該是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思考、自己解決的問題,讓思考帶來的樂趣伴隨他們去發現、去創造。
而活動內容的選擇應打破教師包辦代替,讓學生有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少給限制,發揚自主,強調個性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欣賞自己的勞動成果,獲得成就感。
由此看出,我們要讓學生從個人愛好出發,自主、自愿地確定活動內容,教師還應重視活動內容的鄉土性、現時性和可操作性。正確確定活動內容是保證活動課程質量的關鍵條件之一,為了使開展活動課的方法能夠適合于活動內容,使活動課順利進行,我們可把活動內容概括為觀察觀測性、調查性和研究性,有助于教師掌握和確定活動課內容與方法。
觀察、觀測性的活動內容包括天文現象的觀察,如月相變化、尋找北極星及四季星座、行星的觀察、日食和月食的觀察,以及天文時事現象的觀察;自然現象的觀察和觀測,如氣候現象、物候現象的觀察,到野外進行地質地貌觀察,還可以收集天氣諺語,測定鋒面過境氣溫、氣壓的變化,記錄天氣變化的過程等。
調查性的活動內容主要有鄉情調查、社會熱點問題調查。鄉情調查內容十分廣泛,絕大多數學生熱衷于以下一些調查內容:野生動植物資源、土壤情況、土地利用、水資源、名土特產、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方面。把家鄉當做調查的主要陣地,使學生懂得欣賞家鄉的美,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實現在調查之中獲取信息和培養綜合能力的目的,并在調查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社會熱點問題有區域性的也有全球性的,學生可以收集報刊雜志上的內容,也可以深入了解分析身邊發生的問題。例如,環境問題中的臭氧層變薄或空洞、酸雨、水土流失等,還有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等。這樣不僅使學生在調查之中達到學習的目的,也學會關心人類的發展,并培養了參與的意識。
研究性的活動內容包括資料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自然現象、社會問題。研究性活動的內容不一定都是很高深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研究,具有一種參與意識。從選題到整個研究過程都是全面的、絕對的自主學習,徹底打破了包辦代替和填鴨式的教學。研究的整個過程妙趣橫生,充滿了生動性、創造性。這種研究的收獲至少有以下幾方面:自主學習、研究的積極性很高;訓練了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使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不斷進步,充分肯定自己,增強自信心。
因此,不論是觀察觀測性、調查性或是研究性的實踐活動內容,都不僅對學生知識的學習有所促進,并且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有著極大的幫助。
地理實踐活動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綜合運用知識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擔負著更為重要的使命。地理教學應抓住實踐活動這一改革的突破口,發揮地理實踐活動在素質教育中的特殊功能,使地理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不斷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