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軍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下寨鄉部落嶺小學)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提出,順應了新世紀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是素質教育深入實施的必然要求,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重大突破。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既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又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是落實小學語文課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提高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乃至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必將為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改革開辟出廣闊的前景,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
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語文綜合性學習相對于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其他語文教學形態有著更大的自主性。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計劃的實施等彈性極大,給了教師、學生更廣闊的創作空間,這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培養學生具有綜合性學習的能力非常重要。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語文學科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字、詞、句、段、篇等知識教學,聽、說、讀寫等技能訓練,智力開發、習慣培養、個性發展和思想教育等,都是它的教學內容,都需要學生學習運用和發展提高。同時,這些教學內容不僅在教科書里有,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更是普遍存在。學生學習語文,通過教科書可以學到,而通過社會應用和生活實踐將會學習得更多。培養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老師首先要注意語文學科這個特點,注意拓寬教學思路和教學領域,保證學生有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學習機會。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語文,廣播、電視、報紙、圖書館、文化宮等設施里更集中,學生在這些地方都可以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像報告會、故事會、文藝表演、調查訪問等都是語文活動,都可以是學生語文能力應用的機會。語文教學圓滿成功的希望,不能只寄托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更不能只限制在課堂教學以內。處理搞好課堂教學以外,還要鼓勵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學習和鍛煉,要引導他們結合生活實踐多方學習,擴大學習收獲。
培養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課堂教學也要實施改進。課堂上,一定要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要創造條件促使學生自發學習、主動實踐。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是要培養學生自覺讀書的習慣和語文應用能力。不論進行識字教學、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老師的主要任務不是要按計劃教會學生多少,而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去學會多少,要引導學生自覺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和培養習慣,打下自謀發展的基礎。因此,在課堂上要充分保證學生的三主,即主動讀書、主動思考、主動練習。只有讓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才能保證教學效果,才有利于他們形成綜合性學習能力。
因為綜合性學習具有實踐性,即從內容上,是學生感興趣的,與學生生活密切關聯的問題;從學習過程的參與上,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強調的是學生的親身參與。另外,綜合性學習還具有自主性,即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在教師引導和鼓勵下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目標,自己組織活動過程,自己收集資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所以說,小組合作是語文綜合性學習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之一。學生為了完成一個活動,常常需要在一起進行研究與實踐。他們在與同伴分工合作的過程中,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動去學習、掌握與人溝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因為綜合性學習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即從設計目標上,是按學生不同需要和特點進行設計的。從設計內容看,與日俱增多地表現出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與社會的聯系。從活動過程及結果上,不下絕對的定論,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箋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因此,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為了完成某一次活動,需要利用多種手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取信息,并根據需要處理信息、恰當地利用信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才會逐步強化和提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關注學生,教師首先要摒棄“以教案為本,以課本為本,以統一的標準評價為本”的傳統觀念。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對學生整齊劃一、求同,不能將學生當作產品進行批量生產,造成“吃不飽,吃不了”的現象。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首先要將學生當成一名自然人、完整人來看待,然后才是教育的對象;課堂教學中一切活動設計都要符合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道德屬性。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成材。另外,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性格,生活、學習習慣,情感態度,知識能力;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對語文學習的理解,對這門課程難易程度的期待等;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方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和生活緊密相關。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活。”借助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可以使學生生活的空間是學語文、用語文,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我在綜合性學習中努力體現語文的綜合實踐活動,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社會教育資源,開展扎實有效地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機會。在各種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指導學生在學校開展演講、辦手抄報、演課本劇等活動。組織學生深入社區、家庭做調查采訪,學寫簡單的調查報告等。通過讓學生接觸大自然,深入社會實踐,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開放了語文課程。在“節約用水,愛護我們的家園”活動中,讓學生寫倡議書,設計公益廣告詞等一系列活動,體現語文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同時也達到了“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的效果。可以說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空間就有多大。
綜合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標準注重學生對學習能力的培養,而語文綜合性學習正是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它重在學科內外的聯系,重在學習過程,較好地整合了知識與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收集、搜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等,它將課堂的學習在實際生活中得以實踐,也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開展綜合性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意義深遠。廣大教師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在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