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霞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第三中學)
地理教學生活化,對學生、教師、教學本身都具有促進的作用。對教師來說,置身于生活化教學的研究之中,能夠激發自身成長的內在動力。對學生來說,通過體會地理教學生活化帶來的幫助,能夠激發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掌握實踐技能,形成認識生活、利用生活、改造生活的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展開課堂內容,并以學生易理解的地理原理與概念為鋪墊,合理地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地理課堂更加生動并有活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的事物,將會讓我們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與目標。
傳統的教學觀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地位。導致地理教學依然脫離現實生活,“生活地理”內容匱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教學內容太多局限于知識點內,不能在這些知識點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適當拓展地理知識的思考。二是初中地理教師缺乏對初中地理教學生活化持續性研究的積極性,教學成績評價過多注重對學生分數的提高,而忽視學生生活地理素養的培養;三是受中考壓力的影響,學生缺乏對生活地理化的聯系和體驗,而過多注重對知識的掌握,忽視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只有實施地理教學生活化,通過實際的地理教學能夠得到正確的、積極的驗證。
首先,可以從學生身邊的事情來引入。在寒暑假,學生一般會出去旅游,以增長見識,欣賞風景。教師可與學生溝通他們的出游計劃,幫助他們設定合適的路線,提前準備好當地餐飲、酒店、交通的相關信息,引導他們看地圖。
其次,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當地的特產,繼而引出當地地理要素的相關分析,鼓勵他們自主探究,增強獨立自主的能力和敢于擔當的責任感。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掌握了地理知識,還能地旅游時自豪地解決很多問題,提高自身生存的能力。
教師在實現初中地理教學生活化過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要有與時俱進的態度,要掌握好跨學科的一些相關的知識,掌握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掌握最熱點前沿的新鮮事物,能和學生有共同的語言。讓學生在教師身上能捕捉到驚喜,這樣學生才會喜歡老師并喜歡地理這門學科。那學生學起來也會更加有勁,能以更積極的情緒來學好這門課。教師才會相應地產生成就感,產生教學生活化的動力。
案例教學法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的思考、理解而形成理性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這些是教師精心準備來自生活、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實施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實現初中地理教學生活化。教師應該抓住地理知識本身取之生活、用之生活的特點,積極地去查找一些與我們生活實際緊密相聯的案例,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生活案例,以訓練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學以致用。
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活動,為學生搭建表現自我的平臺,如“大家講”欄目。由于學生地理方面的知識還不是很豐富,要以課本的知識為基礎,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提問,讓學生自己結合日常生活去探索解決問題的答案,將過程和原理整理出來,并在講臺上以講課的形式講給同學聽。這對于性格開朗的同學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但是要實行小組推薦、輪流坐莊、教師點將等方式的逐步過渡,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參與面,能讓更多的學生在講臺上展現自己、鍛煉自己。這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地理知識,同時還豐富了其他同學的知識面。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在自行探究和講解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聯系生活的能力和水平。隨著學生地理知識的進一步積累,可以提高學習的難度,如要學生就近期生活中發生的奇怪地理現象、至今尚未解答的神秘地帶等自然地理的范疇或者是國家破產等經濟地理的內容來進行演講。要多鼓勵學生把生活中自己關心的一些地理話題講出來,還可以把自己的新發現講述出來共同質疑與分享。雖然他們的演講有很多的不足,但對于他們而言,這些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對他們的生活是有用的。只要學生能認識到這些知識對自己有用,學生就有學習的動力,就會逐漸養成觀察習慣。
地理本生活,生活遍地理;教學本生活,生活促教學。有效的初中地理教學生活化是一項與時俱進的工作,教師只有不停地探索研究,地理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才能更加深入,地理教學生活化才能往“幫助學生學習有用的地理”這個方向走,教師、學生才能真正領悟“生活處處有地理”“地理處處見生活”的真諦,感受到地理知識在生活中運用自如及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1]劉旭東.生活世界理論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07).
[2]顧紹琴.中英兩國地理課程標準比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1):16 -17.
[3]王民,王桂紅.日本、德國中小學地理課程與教科書[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