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玉
(甘肅省金塔縣中學)
堅持以人為本、育人為本的觀念,就是要把“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捧上一張張高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捧出一個個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僅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學率,而是追求每個學生活潑、生動、主動地發展;教育不僅僅是匯報式的總結、評比式的數據,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
教師的角色應該由知識的灌輸者、守護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依學定教,學生可以用自己的心靈去領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給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
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是師生關系,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每一名教師都應該真心地走進學生,真情地親近學生,深入地了解學生,平等而理解地對待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也只有在這種師生關系下,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高效教育。要真心熱愛學生,贏得學生的信任,這是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系的前提。只有讓學生感到你愛他,學生才能信任你,你講的話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實現。
有人說“黃沙入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顆沙粒;綠葉如云,尋不到完全相同的一雙葉片。”這些自然現象都深刻地揭示了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既具有多樣性又存在著差異。學生群體由于先天的素質和后天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的不同,也存在著差異性和豐富性,真可謂人海茫茫,教海無邊,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很難找到適合任何學生的教學方法。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將學生之間的差異作為教學資源合理地利用,做到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個體,使我們的教學活動努力讓全體學生達到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
首先,課堂教學設計要具有“趣味性”。學生只有在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時,才能充分調動自身的情感因素,并積極投入學習活動中,最終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由于數學知識較抽象、枯燥,難以理解,很多學生對數學本身在心理上就有一種畏懼感,不自信,沒有多大的興趣。如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應注重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設計并組織好新課導入,這樣可以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既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良方。新課導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一則笑話、一個小故事、一個好的問題,也可以是生動有趣的教具或數學模型。不過任何一種方法,都要簡單扼要且富有趣味性、引人入勝,以便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第二,設計具有誘惑力的問題,使學生產生積極主動探索的欲望,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合作交流、探索,達到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讓教學充滿趣味性。
其次,課堂教學設計要具有“開放性”。課堂問題應具有“開放性”,一方面,問題應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與現實社會、生活實際有著直接關系,這種對社會、生活的“開放”,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和開展“問題解決”的興趣。另一方面,解決問題的過程具有“開放性”,高效的課堂應以問題為基點,以問題探究為載體,引導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主動探究,指導學生多渠道,多方法解決問題。另外,課堂教學設計要具有“針對性”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一定要緊扣課題,要能揭示數學概念或規律,要直接有利于當堂所研究的課題的解決,要有利于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識,設計遵從學生認識發展規律,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
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備課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那么面對新課程,教師該如何有效的備課呢?第一,備教材。教材是學生學習學科知識、技能的載體,教師更要考慮的是如何用教材。教師只有認真細致的研究教材,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教材,才能設計一個比較合理的教學設計。第二,備學生。學生不是白紙,他們接受著來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積淀,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第三,備方法。教師在備課中更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好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課堂通暢有序,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挖掘出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從而創造出高效率的教學。第四,備習題。練習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鏈條,練習設計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它起著監控、鞏固、反饋的作用。在備課時我們要重視習題的設計,避免機械、重復、應該有目標、有層次、有重點、有拓展。第五,備情緒。積極的情緒可增強人的活動能力,消極的情緒會降低人的活動能力。情緒因素是備課環節中一個重要成分。在教學設計中,把學生的學習情緒調整到比較理想的、十分高漲的情緒狀態,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第六,備反思。教師根據上課情況自我檢查。每次上完課后,教師都要抽出一段時間來回憶一下課上講的內容、學生的聽課情況,從中找出成功與失敗的原因,然后記錄下來,作為課后總結的基礎材料,以備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用。
課備得再好,也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教學目標,所以要注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精彩的導入是高效課堂教學的良好開端。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的導入,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充滿疑問和期待。精講精練是高效課堂教學的關鍵。精講要講清,不啰嗦、條理清晰、邏輯性強、表達準確,講準講到位;該放則放,學生能自學的可略講或不講,學生能自己講得要大膽放手,不能包辦代替。這就需要教師課前備課充分,努力提高授課的基本功。另外,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引導,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索創新能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交流、探究中來,這樣才可以讓他們深刻理解知識,才能有效推進自己的教學設計。
總之,高效課堂中師生和諧對話,一堂課結束,給學生留下思維、留下意識,變被動為主動,變學會為會學,既傳授知識,又培養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