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祥
(秦皇島市盧龍縣印莊鄉大英窩小學)
常聽說孩子們喜歡音樂,卻不喜歡音樂課,這是為什么?常聽老師們說上音樂課輕松,卻不覺得有意義,這又是為什么?關鍵的原因在于許多小學音樂教師沒有看到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沒有發揮音樂課潛在的作用,沒有把音樂課堂還給學生,更沒有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關鍵是抓住每一個創新教育的機會。小學音樂教育過程是一個知識再創造的過程。可見,小學音樂教育對于小學生智力的啟迪,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既然有這樣的獨特作用,作為小學音樂教師就更應為學生開拓創新時空。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任務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做到有選擇、有重點地使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富于藝術性和創造性。
教學觀念不轉變,即使換了新教材,只能是“穿新鞋,走舊路”。尤其在我們農村,大部分教師總是“年年歲歲人不同,歲歲年年課相似”,依葫蘆畫瓢,固步自封,機械地重復著以往的教學模式。創新意味著對陳規的突破,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教師本身就缺乏創新意識,沒有創新能力,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呢?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曾指出:“教學生任何科目,絕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些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去獲取知識和組織知識,教師不可以只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的書櫥,而是教學生如何思維。”在農村,小學音樂課幾乎就是“唱歌課”,也就是傳統的民間藝人“梨園式”的教唱——教師唱一句,學生跟一句,唱會即達到教學目的。這種以教師為主體,以教代學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真正實現新課改下的教學目的。而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和學生應該是平等、合作的關系。教師不可以高高在上,身上罩著光環,應該蹲下身來和學生對話。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小胖胖》這一課時,融入到學生當中去,我扮演歌曲中的老奶奶,小學生們分別扮演叔叔、阿姨及小胖胖,大家不分彼此,真情流露,越出了代溝,邊唱邊演,此情此景不能說不感人。歌聲伴著大家的表演,心情是多么的舒暢。我相信,只有以學生為主體,才能感受到音樂的歡樂,才能真正學好音樂。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沒能找到教好他的方法。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努力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盡可能使每一個教學步驟都具有趣味性、啟發性、創造性,盡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節奏是音樂的骨架,是組成音樂的基本要素之一。小學生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要使他們真正理解并掌握節奏,必須通過具體形象的事物、生動有趣的故事,運用視覺和聽覺同步感知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理解。
例如,我在教樂理知識二分、四分音符時,一般教學只講“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等。這些概念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既抽象又枯燥,我就從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出發,從而將“拍子”的抽象概念與聲音的長短聯系起來,讓學生說出自己聽到過的聲音并分辨聲音長短:如火車汽笛聲長、汽車喇叭聲短;爸爸打鼾聲長、心臟跳動聲短;貓叫聲長、狗叫聲短,等等。其次,通過爸爸打鼾聲、貓叫聲和心臟跳動聲、狗叫聲分別代表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使學生得到直觀的感性認識。接著,讓學生閉眼聆聽老師發出的不同節拍的走步聲和跑步聲,由學生用拍手、跺腳的方式把聽到的模仿出來,從而完成由聲音感知到動作感知的過渡。
邊唱邊演是小學生喜愛的一種教學形式,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更喜歡用動作來表達情感,表現欲同想象力一樣,在幼兒時期就已存在。表演是學生樂于參與的一種音樂活動,也是培養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一種很好的形式。當然,要表演有時就少不了一些小道具,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動腦筋,親手制做不同的動物頭飾,自己設計舞蹈動作,也可以讓他們自由組合,進行舞蹈創編,把歌曲的內容和內心的感受通過肢體語言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作能力。
例如,我在教唱《小動物唱歌》這首歌時,學生們都戴著自己親手做的頭飾,有些扮演狗熊、有些扮演小山羊、有些扮演小猴子等,模仿著不同動物的動作邊唱邊表演,他們還真象動物園的一群小動物,可愛極了!又如,我在教學《兩只小象》這課時,學生們都想出了用手當作小象的長鼻,做出了“鉤一鉤”“握握手”等動作。這不但提高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音樂教育正是進行創造教育,培養想象力、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學科。很多音樂都是有故事內容的,有些通過歌詞可以知道,有些需要認真欣賞,體會其中的意境。讓學生根據歌詞編創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更好地理解音樂。
學生對樂器有著天生的喜愛,要加強學生對樂器的了解和運用,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制簡單的樂器,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例如,可以用打擊樂器表現風聲、雨聲、小鳥叫聲、走路聲,等等,提高對打擊樂器的認識,再根椐歌曲的情緒選擇常見的樂器:碰鈴、木魚、三角板等,創編簡單的伴奏。當然,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嘗試用生活中的物品創制樂器的樂趣。
開拓音樂課堂的空間、創造音樂藝術的生活是一個緊迫的任務,教師則應精心指導學生去創造自己的音樂生活。音樂教學必須符合音樂藝術的審美規律,必須符合音樂教育本質特征的前提下改革和創新,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必須突出創造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