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艷
(秦皇島市盧龍縣印莊鄉四各莊小學)
當前,我國的教育正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轉變,這無疑為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一項新的教學任務。小學數學教學的任務不僅是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發展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探索研究。其中,主要在于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品質訓練呢?
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當作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因而應從教學思想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原則。
首先,要克服創新認識上的偏差。每一個合乎情理的新發現,不同于別人的思路,別出心裁的觀察角度都是創新。一個人對某一問題的解決是否有創新性,不在于這一問題是否別人解決過,而是關鍵在于這一問題的解決對于個人來說是否新穎。所以每個學生都可以創新,也都具備創新的潛能,如何挖掘和提高這種潛能,取決于學生主體作用發揮程度。
其次,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成為學習的主體,發揮創造性,必須克服那些課堂上教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是聽眾的舊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以平等、寬容、鼓勵的態度對待學生,更多地采取討論、探究等方式,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始終,真正成為探索研究的主體。
所謂思維靈活能力是指:一是思維起點靈活,即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二是思維過程靈活,全面靈活地分析;三是概括遷移能力,運用規律的自覺性提高;四是善于組合分析,伸縮性。在教學實踐中,對優等生和差等生的解決問題過程作一個跟蹤,經過觀察分析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優等生對一道題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應用各種方式進行分析遐想,然后就每一種可能進行合理的思維推理,一旦思維受阻,能馬上改變思維方式。而中,后進生則不然,不但想法單一、緩慢,而且思維一旦受阻,就會停止思維。
通過觀察研究表明,上述學生的數學思維遵循這一規律。因此,要求教師要在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上下功夫,在教學中合理地設計發散性問題。通過反復大量地實踐,做到一題多解,讓學生尋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質,最終上升為多解歸一,使學生逐步養成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數學教材中這樣的問題很多,我們必須充分挖掘教材的內在聯系,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能力。
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要以豐富的知識為基礎,以扎實的知識基礎去促進思維的發展,同時還要不斷創設創新教學的環境和氛圍,實施開放型教學,把學生逐漸引向社會,以豐富他們的知識,擴展他們的視野,才能開發出他們的創新思維。筆者認為,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民主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保證創造成功的重要條件。因為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保障。現在,課堂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主陣地。因此,要努力營造寬松、和諧、民主、合作的學習氛圍和環境,改善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實現教學環境的寬松、民主、平等、向上,學生才會有積極的參與意識,才能主動地投入探索,他們的才能和個性才會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揮。例如,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師先引導學生回顧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有意滲透轉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接著師用親切、溫和的語言對他們說:"今天這節課,讓大家來當小老師,用我們所學過的方法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看誰的方法最新穎、獨特、有創造性。"學生邊思考、邊討論、邊操作,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得出了多種推導方法。
創新思維的培養,要從問題開始,鼓勵質疑問難,敢于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起點。俗話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辦”。比如,學習了“比的意義”后,學生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比的后項為什么不能為零?”“比、分數、除法三者之間的關系為什么不能用等于,而用相當于”……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的探知興趣濃烈、思維活躍,發言更加積極了,比、分數、整數間的關系就一清二楚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1.集體激勵策略。要讓學生在小組、全班集體交流、合作、爭辯中,要讓學生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激勵、相互啟發、相互感染的氛圍中,擺脫固有的觀念的束縛,煥發出新的想象力。
2.類比思考策略。即根據兩個對象的相似關系,受到啟發而產生類推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這種方法能提高學習的遷移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從而達到舉一返三的效果。
3.轉換思考策略。它是一種在找不到直接解決問題的通路時,走間接的通路,巧妙繞過解決問題的障礙,而實現問題解決的方法,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換個角度想想、“另辟蹊徑”等思考方法。
4.移植思考策略。就是將某個領域的原理、技術方法、滲透運用到其他領域,而產生的新發明,新事物的策略。
5.引深思考策略。在一個階段的學習后,需要把學過的知識進行分類、概括、歸納和整理,以便記憶和應用,這樣的過程就是思維引深的過程。這也是創新思維的必然階段。如五年級學生在學完常見的平面幾何圖形面積計算方法之后,一些學生在復習階段就提出這些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理過程可以以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作為基礎,在某個條件變化中轉換成其他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必須在平時教學中注重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中所使用的素材、采用的策略以及具體的教法,都是促進學生不斷創新的重要因素,因此,作為教師不僅要刻苦鉆研和領會教材,而且要研究教學策略和方法,在教學中做到積極引導、創設情境、提供機會,突出思維品質的培養,使學生在新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見解、發現新方法,從而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