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婷婷
(德州市天衢東路小學東校區)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基礎教育的任務不應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是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并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小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小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但長期以來,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不良習慣,本文將針對小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的產生原因及矯正方法等問題進行探討。
1.預習方面。沒有預習的習慣,有時候預習了也只是粗略的看看,不能夠了解課文的大體內容,更不會抓住要點,對于不懂的問題也不能提出相應的質疑。
2.聽課方面。在聽課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總是懶懶散散,不勤于動筆,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也不能積極思考,踴躍回答,或者明明知道答案,卻羞于舉手,不能夠大膽發言。
3.復習方面。不能很好地做到積極復習,及時鞏固學過的新知識,更多的是不懂得復習的方法,沒有給自己制定正確的復習目標。
4.作業方面。做作業經常有粗心的壞習慣,總是草草看看題意,便不假思索的開始做題,遇到困難馬上尋求幫助,不能獨立思考,很多時候做完作業也不會自覺檢查,自己糾正錯誤。
5.考試方面。發下試卷馬上開始做,從不瀏覽試卷,發現不會做的題,便一直徘徊不前,結果浪費了很多時間。試卷做完后,不會認真檢查,等到發下試卷,看到錯題,又悔不當初。
1.家長認知失誤,缺乏正確的教育
首先,是家長認知上的錯誤。許多家長認為把孩子交給學校,自己就可以不聞不問。他們認為學校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既可以教給學生知識,也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忽略了作為家長應履行的義務。其實好的習慣是要從小培養的,家庭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場所,作為家長應充分發揮自身作用。
其次,是家長教育上的誤區。這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過多責罰,有些家長對孩子期盼過高,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旦發現孩子成績下滑,便大聲呵責,甚至大打出手。二是過分溺愛,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爺爺奶奶疼愛,外公外婆呵護,誰都不忍心呵責,即使有不良習慣,也不舍得訓斥,這就讓孩子認為自己的一切做法都是對的。
2.教師教學方法枯燥,缺乏嚴格要求,未樹立好榜樣作用
首先,是教學方法枯燥無味。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實踐也證明,當學生對學習活動帶有極大興趣時,他會非常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去,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現在的小學生思維越來越活躍,如果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抓住他們的興趣所在,積極引導他們主動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就不會出現上課開小差、不聽講的現象了。
其次,是缺乏嚴格的要求。小學生在身體和心理等各方面都不成熟,辨別是非的能力也較差,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學初就制定好相應的規定,以便于遵守。如寫字的習慣、預習的習慣、聽課的習慣、復習的習慣、作業的習慣等。當然這些習慣都需要慢慢養成,如果有學生違反了規定,也不應該嚴厲呵責,而應耐心教導,懂得贊揚與批評的合理應用。
再次,是沒有發揮好榜樣作用。很多教師一邊呵責學生們字寫的不好看,不規整,一邊自己寫字卻寥寥草草、隨隨便便。俗話說的好,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除自身為學生做好榜樣外,還要抓住機會選出班級里寫字姿勢規范、認真聽講、仔細做作業、敢于表達自己想法的學生,在學生中樹立榜樣。
3.學生個人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
首先,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事物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游戲機、網絡等在一點一點地扼殺著學習的主動性,禁錮著獨立思考的空間。例如,越來越多的小學生手里有一大堆教輔資料,回家做作業也不獨立完成,有不會的問題就上網查詢,久而久之孩子對電腦產生了依賴心理,就不能主動地思考問題。
其次,有些學生比較貪玩好動,精力無法專注在學習上,還有一些因智力或者其他因素造成的先天不足,無法形成良好的習慣,這些學生需要家長和教師給予極大的督促和關心。不僅是學習上的,生活上也應多關注,讓他們明白自己是被關注的,不是被舍棄的。
1.家長應制定標準,選擇正確的教育態度,發揮榜樣作用
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最多,影響也就更為深遠,一定要給孩子制定與年齡相適應的標準。孩子的自制力比起成年人更為差些,這就需要一定的標準來制約,要通過相應的規章制度讓孩子從小就明白什么是好習慣。如給孩子制定一個目標,分成寫字、作業、聽講、復習等各個方面,當做得好時就在目標的后面畫上小紅花作為鼓勵,當做得不足時就及時督促和引導。
2.教師應選擇正確的教育手段,多贊揚少批評,多耐心少急躁
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體罰學生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在心理上無法接受老師的教導。對孩子打罵體罰不但不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反而說明教師的教育手段是欠缺和無能的。對于心智不成熟的小學生,我們更多的應該是關愛和呵護,主動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克服不好的習慣,朝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優秀的教師永遠懂得贊揚和批評的用處。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一直提倡多贊美少批評。不管是贊美還是批評都要針對具體的一件事,要讓學生明確知道教師希望保持和改變的是什么,這種行為又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尤其是批評,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切不可把批評隨意的擴大化,打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當然如果學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就要及時表揚,鼓勵他們保持住好的習慣。
另外,良好學習習慣決非一朝一夕能夠形成,作為教師都應有對學生有高度負責的精神,及時與學生家長保持聯系,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和家長一起研究、探討、合作,尋找最佳方法,達到“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目標。如做家訪,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在和家長溝通交流中尋找改正孩子壞習慣的方法。
總之,教師、家長、學生個人對于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1]張海新.小學生的學習習慣不能忽視[J].新課程·新教版,2008,(5).
[2]陳香秀.小學生不良習慣——成因及對策[EB/OL].2011 -10-17.
[3]沈建萍.小學生不良習慣的現狀分析及轉化策略.2011 -03 -12.
[4]周紅英.小學生的不良習慣的現狀.2009 -09 -30.
[5]王蓉.小學生不良學習習慣形成的原因及對策.2011 -05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