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婧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陳莊中學)
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 周年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給全國青年學生強調:“在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要保持個性、彰顯本色”,給全國青年學子以極大的鼓舞。總書記的強調,包含著厚重的時代內涵和豐富的人生哲理,彰顯出個性在人才發展中的重要性,明確表達了對青年人保持個性的由衷肯定。
我是一所農村中學的教師,引導學生發展各自的個性特長,是我們學校長期以來追求的目標和各項工作遵循的要領。本篇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興趣就是個性化的東西。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積極、主動地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它表現為一種好學精神。布魯納說過:“對學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是一種強大的內驅力。學生一旦有了學習的興趣,就會自發地把心理活動指向學習對象,對學習充滿熱情,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的首要任務,只有興趣被激發起來,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角色中,學生的個性才能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表現和張揚。
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思想,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主題地位,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和諧健康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教學設計上關注學生差異。《新課標》的理念之一就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都受益。備課中,不僅要備教材教法,更重要的是備學生。因為一個班的學生雖然年齡層次相當,除了這些共性,我們還必須看到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所以作為教師既要注重學生的共同點,更要十分關注、研究學生的特殊性,并根據這些確定學習目標,選擇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體驗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以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第二,在學習方式上尊重學生差異。尊重學生獨立思考,允許不同的學習方法出現。給予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同時教師要認同各種想法,這樣,不同的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的發展。第三,承認學生差異,適度教學評價。評價學生不能單純的以成績為指標,要多方面考查學生。包括知識技能的掌握、獨立思考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等。評價中主張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的轉變、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的參與度、重視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視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歸根結底是重視學生各種素質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狀況。對學生的評價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境而異。做出有針對性的、藝術性的評價,采取分層多維的評價方法,是促進學生差異發展的重要前提。這樣才能將學生的個性發展,潛能激發。
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的學習過程。作為一名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提高自身的素質,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具體操作時,教師的教學組織形式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多變。如分組練習可按水平分組、興趣分組,還可按合作分組、友情分組等形式。教師的教學也應更多的采用引導式、啟發式、協商式等形式。尊重學生的意愿,盡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創設一個民主平等、輕松和諧、寬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使學生的興趣愛好得到尊重,主體性得到體現,想象力、創造力得到開發,個性得到發展。
傳統的師生關系講究“唯師獨尊”,教師以權威的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收的地位,對師的言論只能“唯命是從”,沒有商量的余地。這種絕對權威下的教育環境嚴重摧殘了學生的個性,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和創新意識在這種沒有自由的窒息氛圍中慢慢衰退和磨滅。在開展素質教育、培養創新精神的現代化教育潮流中,反思我們傳統的師生關系,重新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是關系到能否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新型的師生關系包括下面三個內容:一是平等。即師生在共同活動中都要有主人翁意識,平等相處。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有能力的,他們的觀點和想法應該得到尊重。二是民主。即在平等的基礎上充分體現民主,遇事多協商,教師應理解學生的需要,體諒學生的困難,尊重學生的思路,珍惜學生思維中的合理因素,熱情保護學生創造性的嫩芽。三是信任。教師應樹立人人都有創造力的觀點,積極期待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自覺成為學生創造潛能的欣賞者、激發者和培養者。總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素質教育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是學生個性發展的搖籃。
數字化的生存狀態,交互性的網絡特點,使當代青年的文化需求更具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就應將教育選擇的“遙控器”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收獲樂趣、找到動力。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個性化、創新型人才的成長提供良好環境和機制,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相互促進、有機融合中實現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