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麗
(山東省煙臺開發區第九小學)
自人類第一本圖書著作《管子》誕生至今,人生有圖書的歷史就被追溯到春秋初期,至今已有大約3000 年。圖書的產生,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孔子《論語·憲問》對管子的功績曾給予高度的評價,他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由此可見,書籍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
《管子·戒》說:“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書本產生的第一要務是將所知道的事情,陳述成牘,其中更多的是記錄圣賢的言論,以便彰顯其思想的宏大和警戒后人。其后,便有了孔子的《左氏春秋》,及弟子們整理成著的《論語》。由此,后人可由書牘中感悟圣賢的教誨,體悟前人的閱歷。
那時候,書籍的形式還比較單一,內容也比較狹窄,文字生澀,顯現了智慧的高深,卻缺乏了這一經驗累積品的平易近人。書籍發展到現代,歷經數度改革,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在此期間,書籍,這一人類的精神食糧進行了細致的分門別類,邁入了專業化的進程中。
術業有專攻。人類科學發展至今,要求一切工作,一切事物的發展遵循精細化分工的要求。由此,人類社會也產生了更加細膩的職業化的傾向。上層的高科技研發人員,中層次的管理協調人員,基礎層次的社會服務人員。社會分工的細化,就必然要求圖書也達到同步的水平。由此,科學專刊著作,管理體系方法,社會科學等等都有了自己的相應內容。對此,漢代劉向說“書猶藥也,多讀可醫愚”。只是讀書也須如藥,對癥才好。比如,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文人作文,農人掘鋤,本書平平常常的”。讀書,正像專業化的方向前進。
從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愛彌兒》,到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條》《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現代教育著作越來越專業化,在注重學校的社會化職能的同時,更加注重發展兒童的個性心理和身心健康。而這一切的著作,一切的教育思維的最終落腳點,都在職業化的教育施加者——教師的身上。這就要求面臨不斷發展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側重點的教師的整體素質進行全面、專業的提升。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身處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和無止境的教育教學要求,教師需要承接的東西太多了。單單中國,就有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在這濤濤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如塵埃的名師大儒給出后人無窮的啟示和教導。這些包含了社會性、知識性和文藝性的思想結晶轉化成了不斷變遷的教材,源源不斷地注入一代又一代新生命體的心中,使“學生”一詞,不再只是知識的“受體”,還讓他們變成了強大的知識的傳播者。他們的身上承載的東西越來越多,而身為這所有前人經驗的傳播者的教師的壓力可想而知。
作為能夠“斗轉星移”的知識的轉化、發酵、傳播者,教師首先要發展的必然是身為教師這一職業的專業素養,即教育教學理論。恩格斯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這就要求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比較專業的理論知識,并將此付諸于實踐。于我個人而言,十年的教育教學生涯中,先后涉獵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顆靈魂獻孩子》、杜威的《兒童與課程》、贊科夫的《和教師的談話》等教育教學名著,對專業知識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為教科研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育教學理論的提出和研討的目的,是為了進行教育教學實踐。美國著名作家、活動家、教師帕克·帕爾默說:“與導師和學科的相遇,可以喚起自我意識,獲得一些我們是誰的啟示,但是教學的呼喚還不單是來自外部的融合——沒有我靈魂的首肯,任何外部的導師和學科都不會對我產生影響”。人類知識在經年累月的積累過程中,總是有意無意地被進行著重新的融合和發展,以至于在經驗本身又衍生出許多的不同的意義,這就是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教師,他的內心思想和理論方向直接決定孩子的思想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作為引導者的教師將持有的教育教學理論與時代進行有效地融合、再創造,進行有效的權衡,給孩子們正確的引導,真正實現教育的時代性和有效性。
總之,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教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教育過程中,教育教學理論起到基石的作用;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書籍起到記錄、融合、生發的作用。在教師的專業技能的發展過程中,書又是媒介。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書是前人經驗的累積。對于后來者而言,我們聽“百家之言”,生本我思想。最后,引莎士比亞的一句話:“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在過去的十年里,各種教育名著給我啟示,催我上進,在未來的十年里,我將乘教育東風,以書籍為基石,成就自己的教育教學天地!
[1]圖書館說基礎.
[2]陶行知教育名篇.
[3]蔡元培.美育實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