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輝
(洛陽理工學院)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構成內容,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實踐教學對于進一步增強該課程的實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黨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及其配套文件強調,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當代大學生的需要豐富多彩,而單一的“基礎”課程教學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只有在課堂教學之外開辟和拓展實踐教學,才能直面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能真正把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與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更為重視大學生課外思想實踐、道德實踐、法律實踐的感受、感悟和提升,以增強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培養大學生的綜合法律素質,提高大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和法律實踐能力為取向,有助于更好地實現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基礎”課屬于高等學校“使人成為人”的課程,肩負著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它的教學過程與一般知識課教學過程相比具有明顯差異,“基礎”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識性傳授課程,而更強調大學生的德性養成和素質提升,把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和基本的法律素質作為目標,因此,實踐教學成為該課程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
當前許多高校在“基礎”課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等方面進行了諸多建設性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也應該看到,少數高校的“基礎”課教學還面臨著一些困境,與這一課程的教學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
首先,少數“基礎”課教學以社會需要取代學生需要。該課程有助于端正大學生的政治態度,確立政治信仰,規范政治行為,為大學生順利實現政治社會化奠定堅實根基。然而少數高校的少數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存在著成人化趨向,以社會需要取代學生需要,以社會要求排斥學生需求,即把大學生作為成熟的社會個體來開展教育,使這種德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顯得過于完美而全面,忽略了大學生特殊的身心特征,與他們還處在人生成長的過渡階段的實際相背離。這種片面強調社會需要的成人化教學趨向,既易于引起大學生的逆反心理,使他們在心理上潛在地抗拒課程教學,阻礙教育目標實現;又易于導致當代大學生在道德法律認知與道德法律實踐上產生矛盾沖突,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順利成才。
其次,少數“基礎”課教學以理論知識取代現實生活。該課程教學應綜合關注其適應性和適用性,適應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適用于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需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需要。由于各種原因,一些教師在上課中片面注重知識性,忽略生活性,淡化意識形態性。如果把該課程當作純粹的知識性傳授課程,會導致這一課程演變為哲學課、倫理課和法學課,具有強烈的專業課程特點,這與該課程解決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的教學目標相背離。“基礎”課無論是課程內容,還是教學目標,均具有顯著的綜合性、系統性和融合性特征,單一強調課程某一方面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均不能較好地貫徹落實課程教學要求。
再次,少數“基礎”課程教學以權威灌輸取代互動交流。由于當代社會知識更新周期的縮短、知識總量的激增、網絡技術的普及,使得大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知識接受和信息占有處于越來越均等的地位,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相對于大學生而言的知識信息優勢被不斷削弱,教師對教學過程的絕對主導受到日益嚴峻的挑戰。同時網絡上各種泥沙俱下的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巨大沖擊,使得拒絕集體、淡化政治、遠離崇高等思想傾向在大學生群體中一度蔓延,增加了該課的講授難度。在這一時代境遇下,“基礎”課教師相對于學生的權威地位正被不斷降低,少數教師不能正確認識、面對和接受這一事實,不能及時地進行教學觀念轉變,在課程教學中依然進行著單方面的權威灌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程教學效果,與之相適應的互動交流應逐漸成為替代權威灌輸的重要教學方式。
最后,少數“基礎”課程教學以學生活動取代實踐教學。由于各種原因,少數高校存在著教學內容多與課時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使得該課的實踐教學處于可有可無、時有時無的狀態。對該課的實踐教學資源配置較少,無法滿足課程所需的實踐資源。作為高校的一門公共必修課,一些高校往往只安排了課堂教學學時,把課堂教學作為課程唯一的教學方式,而實踐教學課時、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基地等卻極少配備。同時,少數高校還把學工部、校團委組織開展的大學生黨團活動等同于“基礎”實踐教學,變相削弱了該課的實踐教學。
提高對“基礎”課程實踐教學認識的前提是更新教學觀念。教學觀念決定教學行為,轉變教學觀念有利于教學行為目標的實現。要轉變該課程教學觀念就是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念,如教學質量觀、教學質量效益觀、教學價值觀、教學過程觀、教學評價觀等。首先,管理上,學校領導集體應將實踐教學放到與專業課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大教學投入、科研力度,豐富教學資源,有計劃地開展教師培訓。其次,教師應樹立新的教學觀念,一要充分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地位,有強烈的職業光榮感與社會責任感;二要系統學習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論,用科學的理論來武裝自己和學生;三要掌握現代的教育理論;四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開展多媒體教學,開設“立體”課堂。總之,轉變教學觀念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也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力。
“基礎”課程的基本教學內容包括堅定學生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的教育,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民主法制的教育,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教師要不斷突破教材框架,修正補充教學內容,進行動態的教學。在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高度重視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思想和社會狀況的結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會和學生現實的思想中去,以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一是教學內容應以職業為導向,提升學生的勞動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實踐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獲得職業崗位所需的基本素質和實際能力,這種職業導向性應貫穿于實踐教學的全部過程。二是實踐教學內容應堅持理論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大學生,也要結合時代的發展,特別是對社會熱點、難點進行分析,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基礎”課實踐教學應在課堂、校園、社會三個渠道中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在課堂實踐教學中,任課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實踐主題,可采用研究討論型教學、講演辯論型教學、情感體驗型教學等。在校園實踐型教學中,任課教師有意識地布置與大學生校園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開展主題活動,如參觀校史館、舉辦各種紀念活動等。在社會實踐教學中,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單位等。
創新“基礎”課實踐教學,要在不斷完善領導機制、運行機制、保障機制、評價機制中,運用新方法達到教學實效。首先,完善領導機制。實踐教學體系建設,領導機制的弱化會影響該課程實踐教學的效果。一是黨政掛帥組成實踐教學領導小組,黨、政、工團等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二是明確分工、職責,保障實踐教學的落實。其次,完善運行機制。實踐教學主體涉及教師、學校各部門、學生、社會各單位,保證他們之間的通暢,需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一是形成協調機制,定期召開專門工作會議,商討實踐教學的總體部署和具體安排;二是形成溝通渠道,設立實踐教學辦公室,專門負責協調、落實、聯系等常規工作。再次,完善保障機制。建立課程實踐教學項目申報、立項、評估和考核制度,將其納入學校正常的教學管理,保障實踐教學正常運轉。加強學生活動場地、基地建設,為學生參加實踐教學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加強工作隊伍建設,組成實踐教學導師隊伍。最后,完善評價機制。加強實踐教學的過程監督,將實踐教學效果作為教師和學生考核的重要指標。將教師實踐教學工作納入年度考核,在政策上給予傾斜,鼓勵青年教師、專家積極參與到實踐教學指導工作中。將實踐教學過程、結果與學生成績、綜合素質測評銜接起來,在評優評先、推優入黨、就業推薦等方面給予考慮。同時,還必須運用創造性的方法。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可供借鑒:首先,基地化建設。基地是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我院在校內建立了如大學生素質拓展、科技文化、教學團學一體化、學風建設等10 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在校外根據農村和社區需要,建立了15 個結對共建單位,建立了110 個實習實訓基地。這既有利于實踐教學長效機制的建立,又滿足了基地發展的需要。其次,項目化建設。項目是獲得支持的根據,也是達到效果的保障。我院將實踐教學項目化管理,根據實踐的總體要求、活動內容、規劃和方案,予以審批。不同的實踐教學規劃、要求、方案,審批的結果也不一樣。再次,制度化。實踐教學要做到規范、科學,正常化運作,就要制定囊括管理、機制、人員、考核等在內的《實踐教學管理辦法》《實踐教學項目管理辦法》等制度。最后,是特色化。實踐教學實效提升還必須考慮“專業化”道路,立足各專業學生專長,結合學生和社會需求,選準活動載體,扎實推動實踐教學特色活動的開展。
[1]于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征求意見座談會紀要[J].教學與研究,2006,(07).
[2]陳秉公.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規律與教學境界[J].江漢論壇,2007,(06).
[3]崔時婧.網絡影響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體驗式教學方法研究[D].武漢紡織大學,2013.
[4]吳潛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性質、邏輯結構與主線[J].教學與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