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嬌萍
在五師八十六團十連,有這樣一位家喻戶曉的職工:他是連隊承包大戶,每年種植收入超過10萬元;他又是農機大亨,農機作業上萬畝;他還是企業老板,年利潤上百萬元,是什么樣的農墾職工如此的“任性”呢?
這位與眾不同的農墾人就是該團十連職工李超敬。1989年,21歲的他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從安徽阜陽來到八十六團種地。剛開始種地的前三年,由于他缺乏經驗,連年虧損,但不服輸的他憑借勤勞、肯干、善思考的性格,生活逐漸有了起色。
2002年年底,他迎來了事業的轉折點:種植的140多畝棉花,純收入達到了8萬元。有了資金的積累,2003年年初,當他看到連隊機車作業
緊張時,買進一臺天拖724機車,開始從事農機作業。由于他作業質量好,作業面積越來越大,先后又購買了兩臺大馬力機車。
2013年,全團計劃實行棉花機采,他與朋友合股購買了兩臺采棉機,成為八十六團第一批機械采棉作業經營戶。同年,他在連隊辦起了苯板廠,兩年的時間純利潤達到200萬元以上。
李超敬為何能在經營中闖出這么大一片天地?“李超敬待人熱情,為人厚道,做事講究誠信,還是個熱心腸。”十連職工劉克榮說。劉克榮家在十連種植了60多畝棉花地,有一年,輪到自己家播種了,由于家里有事,李超敬就帶著自己的家人幫劉克榮把棉花種播完,當要把工錢給他時,他推手拒絕:誰家沒有個事啊!回想起機耕作業的歷程,李超敬感慨萬分:農機發展到這一步不容易。記得有一年春播,由于前期溫度低,播種時間推遲,連隊所有人都在搶時間、保質量播種。關鍵時刻,他的機車出了故障,他和機車師傅堅持在地里維修了一個晚上。天蒙蒙亮時,機車終于修好了。當別人看到滿臉都是油漬,雙眼布滿了紅血絲的他們時,被嚇了一跳。
李超敬說:他今天的這一切,都得益于國家及兵團的優惠政策,沒有兵團容納百川、擴大職工隊伍的歷史機遇,沒有團場鼓勵職工多元增收的引導,就沒有他的今天。
2015年,李超敬又有了新打算:今年他家農機上都安裝了高科技衛星自動導航,作業更精準、質量更好。他計劃在種好地、辦好苯板廠的前提下,擴大農機規模,再購進一臺大馬力機車,讓自己在農機現代化的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