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隨著十二師三坪農場“三化”建設的進一步推進,新成立了5個社區,社區內成立了新的工會。這種嶄新的工會組織形式—“城鎮化”社區工會組織是當前新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是在工會工作者的不懈探索中應運而生,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根據社區人員組成部分,可將社區工會的會員組成基本上分為四大群體:一是無業或從事二、三產的在職職工群體。土地的減少,改變了許多在職職工賴以生存的環境,處于待崗狀態,成為無組織管理的社會邊緣群體。由于下崗、失業,這部分人中的大多數生活較為困苦,思想也較苦悶,迫切需要重新上崗,需要有組織管理、依靠、幫助,重樹生活的信心。二是外地務工的農民工和外來務工群體。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在當地做建筑工、清潔工、保姆、保安員,或開個小作坊、做點小生意。他們形式散雜、力量單薄,文化程度不高,與當地社會聯系少,社會關系不多,社會活動能力不強,他們處在社會的底層,自我保護及維權的意識和能力都很差。他們是新型城市勞動者,也是工人階級的一員。三是居住在社區內的離退休職工群體。中國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階段,回歸社區的離退休職工越來越多,又由于保障制度的市場化、社會化,他們與企業、原單位的聯系也越來越少,反而對社區的依賴越來越大。四是社區內有上級主管的單位職工群體。
社區工會分成“塊”和“條”兩種。按照有業和無業分成“兩塊”,按照“有業”分成若干“條”。“條”就是按行業性質組建的方便管理的社區工會,如社區保潔員、保安員工會等。從而形成“條”中有“塊”,“塊”中有“條”。做到工會組織全覆蓋,工會會員有方向,有組織。
社區工會要以社區黨建為中心,以群團活動為載體,使社區工會能獨立開展工作,社區工會的領導應按有關規定選舉產生,并在任期內由農場工會管理。建立這種社區工會社區化管理的組織架構,將會使社區工會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和更有利于工會工作任務的實現。具體體現在:一是有利于黨對社區工會的領導。既有利于社區工會的建設,又有利于黨的建設。二是社區工會有利于獨立開展工作。社區工會能相對獨立于農場、企業而自主協調勞動者和企業的關系,及時維護工人權益。三是社區工會有利于廣泛聯系和團結職工群眾。社區是團場改革的基層單位,即最小細胞。當社區職工群眾權益受到侵害或工作生活遇到困難時能夠得到及時幫助,從而使社區工會成為民眾從內心向往和依賴的群眾組織。
一、緊緊圍繞協調利益、促進公平、維護穩定,著力在建立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系上下功夫。當前,要加強“和諧社區”、“平安社區”建設,充分發揮社區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器”和“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努力營造安定、安全、安寧的環境。要全面履行工會各項社會職能,突出維護職能,不斷創新維權方式,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貫穿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積極參與、大力幫扶的全過程。
第二,緊緊圍繞化解矛盾、反映訴求、規范行為,著力在營造民主法治氛圍上下功夫。一要加強職工民主管理。堅持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多種民主管理制度,特別是要探索和推進區域性行業性職代會,拓寬職工民主管理領域,擴大職工民主管理覆蓋面,保障職工的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二要健全工會民主制度。暢通社區工會與會員溝通信息的渠道,經常聽取工會會員的意見和呼聲,既密切工會與職工的聯系,又通過工會的民主渠道反映職工群眾的意見。三要加強職工教育。要以職工群眾為主體、社區文化平臺為載體、社會文化為傳媒,把社區文化建設的著力點放在豐富職工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加強職工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導職工知法、懂法、守法,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要把社區教育管理與職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結合起來,倡導愛國守法、團結友善、鄰里互助、家庭和睦的社會新風尚,提高職工的文明素質和道德水平,推動社區精神文明建設。
第三,緊緊圍繞排憂解難、提供服務、凝聚人心,著力在構建誠信友愛的人際關系上下功夫。一要參與社區公益性服務。要以社區職工需求為導向,以職工群眾參與為動力,以職工群眾滿意為標準,讓職工群眾在參與社區建設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在社區發展中得到實惠。當前,要充分挖掘利用社區公益性服務資源和平臺,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幫助困難職工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務工人員解決子女學、入托等困難,努力做到“職工有求,工會有應;職工有需,工會有幫”。二要參與社區學習服務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利用公益性文化、體育平臺,設立職工讀書站,舉辦職工夜校,為職工群眾提供學習、培訓、健身、娛樂服務,豐富和活躍職工群眾文化體育生活,增強工會組織的吸引力,把職工群眾緊緊地凝聚在黨和政府的周圍。
總之,深化改革下的社區工會工作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它的出現是對傳統工運理論和實踐的創新和突破,是一種合乎工會工作發展規律的客觀必然。社區工會工作雖然還處于探索起步階段,但已經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