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靜
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代兵團人用責任、信心和堅守,在祖國邊陲筑起了鐵壁銅墻。每一代人,都有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美麗的維吾爾族姑娘帕力古麗今年27歲,作為新疆塔里木大學選派生來到中蒙邊境一線的十師一八三團青河獨立營工作這已經是第三個年頭了,回憶起初來兵團時的情景,帕力古麗笑著說當時的自己缺少邁向成熟的那份歷練。
帕力古麗的家鄉在美麗的吐魯番,那里有烏拉泊古城,焰云繚繞的火焰山和碧波秀美的葡萄溝,雖然來獨立營之前,她已經知道兵團人不與民爭利,所在地大多是在風頭水尾、自然條件艱苦惡劣之地,但來到獨立營機關報到時,她依然對自己親眼所見的環境有些吃驚。
2010年獨立營機關還是一幢七八十年代的老建筑,一排水泥屋破破舊舊,被圈在一個土院子里,報到后帕力古麗來到自己的宿舍,那里沒有自來水,沒有廚房,上廁所要步行很遠。
在簡陋的宿舍里,多少個夜晚,流著淚想家的帕力古麗拿著手機無數次撥下號碼卻不敢打給爸爸媽媽,怕他們擔心,怕他們失望,她在心中默默地、堅定地對自己說:“我已經大學畢業了,不能為家里添負擔了。”她又時常這樣鼓勵自己:“獨立營的職工在這里一呆便是幾十年,有老人、有婦女、有小孩,他們能堅持,我也能!”
初時的工作,營領導讓帕力古麗先對獨立營進行了解,利用工作機會,她參觀了一連,在參觀二連、三連時,驅車100多公里的路途和沿途的荒涼讓她感受到邊境人民的不易。
“那二連、三連可真是遠呀!我感覺我要坐車回到吐魯番似的。”回到宿舍,帕力古麗在自己的日記本中這樣寫道。
“二連是邊境沿線,連綿的山脈干枯得什么也不長,若是有些青草也好些,那么二連的職工便可以養些山羊了。”
“三連與中蒙界碑不過10分鐘車程,雖說只有18戶人家,但他們興建水利,開墾荒地,硬是種成了3000多畝的沙棘林,那沙棘果真美,一串串、金燦燦的像瑪瑙,把荒野的那份荒涼的邊境都裝扮美了。”
“獨立營能種植的作物真少,除了小麥就是土豆,營長說獨立營地處偏遠山區,氣候冬季寒冷漫長,夏季短暫,年無霜期平均才100多天,這里是大陸性干旱氣候,晝夜溫差大,許多能掙錢的作物在這里都種不成。”
“玉蘭姐是三連指導員,每次她來營里或是我去她們連隊,她待我都格外熱情,聽說她年輕時很美麗,可那三連長年風沙烈日的,玉蘭姐的皮膚現在很不好,她脖子上有道疤,聽說她得過重病,什么力量能支撐她在邊境線上一待便是十多年?——兵團人!”
……
這些在日記本中記錄的點滴,都是帕力古麗在隨后的工作中,對獨立營、對兵團人的印象和感觸。
帕力古麗時常感嘆:是什么力量支撐著獨立營幾代軍墾人用青春、熱血甚至生命在祖國邊陲忠誠堅守?她在日記本上這樣總結:獨立營軍墾人的動力源是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培育出來的以“熱愛軍墾、扎根邊疆、牢記使命、獻身國防”為核心內容的獨立營精神,更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主要內涵的兵團精神。
兵團人對祖國的忠誠之心深深影響著帕力古麗,定下心后,她把一片熱情全部投入到工作之中。忙完機關的事務后,她常常主動要求領導帶她下基層,出力干義務工,為一線職工生產生活助把力。
獨立營的領導干部們都把這名民族姑娘當作自家小妹,工作上支持她,盡力解決她生活中遇到的難題,使她在這里安下心、定下心。
隨著國家對邊境團場的對口援建機遇的來臨,一八三團獨立營也在短短時間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帕力古麗可以說是真真切切看在眼里,喜上心頭。
從2011年開始,一八三團黨委便按照“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要求,把改善邊境民生作為團黨委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展創先爭優的一項重要內容,積極爭取國家保障性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優惠政策,投資1110萬元為中蒙邊境一線的青河獨立營職工建設了60套水電暖齊全的廉租樓和一座辦公樓,徹底改善了邊境職工的生產生活辦公條件。
就連那荒涼偏僻的獨立營三連也發生著喜人的變化,為改善職工生產生活環境,3年來,一八三團黨委先后投入1020多萬元,為連隊新建了18戶新磚房,統一裝修,統一配置了廚衛設施,統一供水排水;將原有舊房改造成了新房;拉起了標準統一的院墻;建設了休閑廣場。可以說,連隊職工居住環境、生產條件徹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幾年,家人的支持、同事的關懷,工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讓帕力古麗很滿足,親眼見證著邊境線上的兵團人民在各級黨委的關心、幫助、支持下,生產生活環境一年比一年好,想要永遠留在獨立營的信念在帕力古麗心中生根,她在一本嶄新的日記本上前頁寫下:“兵團人對獨立營這片土地早已產生了無法舍棄的情感,我也是。”
帕力古麗談了一個男朋友,是獨立營軍墾第三代的一個維吾爾族帥小伙,名叫努爾依頓,是獨立營的一名青年干部,他們的婚約定在今年秋季,有了家的歸屬感,帕力古麗很幸福。
“我會安心地在這里,陪著他,一同把兵團夢堅守。”
日記本上的這番話,帕力古麗寫得格外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