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勞動爭議仲裁管轄的原則是什么?
勞動爭議仲裁管轄應當根據方便勞動爭議當事人仲裁,方便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審理案件的原則確定。所謂方便當事人,是指勞動爭議仲裁管轄的確定應以為當事人申請仲裁和應訴提供便利、減輕當事人的維權成本為原則。所謂方便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審理案件,一方面要求根據各地勞動爭議的實際情況及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總體布局合理地確定各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管轄范圍,為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辦理案件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則要求管轄制度應有利于保證勞動爭議仲裁權的公正行使。
什么是地域管轄?
地域管轄亦稱地區管轄,是指按空間范圍確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勞動爭議案件的分工和權限的制度。地域管轄,一般都是按照行政區劃確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勞動爭議案件的受理范圍。《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負責管轄本區域內發生的勞動爭議。這就屬于地域管轄。勞動爭議仲裁地域管轄與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地域管轄基本是一致的,這樣對仲裁裁決不服的當事人,可以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方便當事人就地就近解決爭議。
什么是特別地域管轄?
特別地域管轄是地域管轄的一種特殊形式。地域管轄分為一般地域管轄和特別地域管轄。如《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負責管轄本區域內發生的勞動爭議,就是一般地域管轄。它是按照當事人的所在地劃分案件管轄的。特別地域管轄則是依照當事人
之間的某一個特殊的聯結點確定的管轄。如《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雙方當事人分別向勞動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由勞動合同履行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這就屬于特別地域管轄。因為這是以勞動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單位所在地作為聯結點確定勞動爭議仲裁管轄,因此是特殊地域管轄。
什么是勞動合同履行地?
按照《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的規定,勞動合同履行地為勞動者實際工作場所地。
什么是用人單位所在地?
按照《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的規定,用人單位所在地為用人單位注冊、登記地。用人單位未經注冊、登記的,其出資人、開辦單位或主管部門所在地為用人單位所在地。
我國的勞動爭議仲裁是否允許協議管轄?
協議管轄,本意是指雙方當事人在糾紛發生前或發生糾紛后,以書面方式約定管轄法院。協議管轄適用一般的民商事仲裁。與此不同,我國勞動爭議是不允許協議管轄的。按照《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確定的管理制度,雙方當事人不能夠協議選擇勞動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單位所在地以外的其他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進行管轄。
案件受理后勞動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單位所在地發生變化的,是否要改變管轄權?
不需要。按照《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的規定,案件受理后,勞動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單位所在地發生變化的,不改變爭議仲裁的管轄。
我國的勞動爭議仲裁是否實行級別管轄?
級別管轄。是人民法院的一項管理制度,是指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權限。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也仿效這一管轄模式,實行級別管轄。
1993年國務院制定的《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規定了縣、市、市轄區應當設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沒有明確是否設立省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經過了十幾年,各地普遍形成省、市、縣三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格局,這必然帶來了上、下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之間受理勞動爭議案件的分工和權限問題.即級別管轄問題。各地劃分級別管轄的一般原則是,勞動爭議案件一般由基層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特殊和重大的勞動爭議案件的級別管轄由省人民政府規定。各地一般都規定,省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和設區的市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負責處理在本省(市)有重大影響的勞動爭議。有的地方還將企業劃分為中央企業、省屬企業和市屬企業等,依此確定不同級別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管轄權。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在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設置上對以往的體制作了一些突破,主要表現在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不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設在同一層面的不同地域,相互之間是獨立的,沒有隸屬關系,不存在上級仲裁委員會可以變更或者撤銷下級仲裁委員會作出的仲裁裁決的問題。因此,勞動爭議仲裁不實行級別管轄。在出現管轄權爭議時,法律又明確規定由勞動合同履行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這也基本避免了由上級主管部門指定管轄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