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汝峰 高秀雪
(青島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9)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是科技創新的時代,是全球化的時代,也是網絡發展極為迅猛的黃金時代,這就為新詞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和機遇。近些年來,新詞層出不窮,是對時代變遷的見證,它反映了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新詞的來源多種多樣,但它們殊途同歸,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是對社會民生問題的寫照。新詞數量繁多,大致可以分為政治、經濟、科技和社會生活等幾大方面,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新詞見證了各領域的發展與變遷。新詞新語的大量出現與迅速傳播跟當代社會生活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發展、某些文化的流行關系甚為密切。詞匯的發展具有明顯的時代性,越來越多的新鮮詞匯,熱點詞匯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可以說是我們耳聞目睹了它們的變化,與此同時它們也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與變遷。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近十年漢語新詞發展軌跡的研究,以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探討中國社會的萬千變化。在語言學上,新詞是指新近造詞或舊詞新義,新詞滿足了社會的需要或者說新詞反映了社會的變化,因此,透過新詞我們能夠透析社會的軌跡。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是折射社會的一面鏡子,透過語言我們可以更好地展示社會生活的色彩斑斕。20世紀30年代以來,社會語言學作為一種交叉學科,旨在揭示語言與社會的關系,它有兩方面的重要內容,一是語言結構的分析研究,二是社會語境具體用法的考察。借助社會語言學的視角,研究社會與語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語言學的具體應用。
美國學者Willam Bright在1964年提出了“語言和社會結構的共變”理論,他認為:“當社會生活發生漸變或激變時,作為社會現象的語言會毫不含糊地隨著社會生活進展的步伐而發生變化。語言作為社會必要的存在條件。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作為社會最重的交際工具,它一方面對社會有絕對的依賴性,另一方面,它對社會的發展有應變性。語言要是適應社會的變化著的交際需要而不斷地演變和發展。”英語語言學家Wardhaugh于1998年在《社會語言學引論》一文中也提出“語言和社會的影響是雙向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正是這種理論為我們研究語言與社會的關系提供了理論基礎。
政治外交領域,新詞對內反映了國家的大政方針,反映了政府的規劃。這些政治新詞頗具中國特色,是新時代主旋律的弘揚。對外,反映了全球范圍內的政治熱點和國際關系的變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中國夢”,這些重大思想理論是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建設方針,是我們國家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做出的一次次實踐和探索。這些指導理論的背后反映了時代的變化,“三個代表”的提出反映了黨建的需要,而“科學發展觀”為發展經濟還是保護生態這一難題提出了解決方案,順應了新時代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中國夢”是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背景下的指導方針和奮斗目標。
參政議政——微博議政問政,這不僅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熱情,更多的是政府問政于民的情懷,是時代的進步,反映了政府開門辦事,為民服務的態度,是政府部門在新時代工作方式和工作態度的轉變。反分裂國家法——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制定和修訂,是國家對依法治國的承諾,是國家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承諾,更體現了政府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態度。
打虎打蒼蠅——反腐等一系列新詞則反映了政府對黨建工作和整頓作風問題的重視,體現了政府對國家公務人員的嚴格嚴厲要求,反映了政府反腐工作的決心。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發言權也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表現出來濃厚的合作興趣。“APEC,BRICS”等組織的成立,體現了中國的大國地位,凸顯了中國的國家形象。除此之外,中國與其他國家互辦“文化交流年”,深化了外交成果,鞏固了彼此友誼,也為國家間的合作奠定了基石。新近提出的“一帶一路”體現了我國作為一個大國對促進地區經濟增長與融合的所作的貢獻與努力,也體現了中國愿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理念和決心。
這些新詞反映了國家大政方針和為民服務的決心與態度,也體現了中國大國形象和責任。以人為本成為指導政府工作的基本方針,政府工作更加透明更加開放,這是新時代的要求也是政府工作作風的轉變。
在經濟領域,新詞也呈現出層出不窮的狀態。新詞見證了我們國家經濟的繁榮與增長隨著改革開放的政策的貫徹實施,中國的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各種方針政策推陳出新,經濟方面的新詞也應運而生。
有一些新詞如“邊貿經濟、地下錢莊、慈善經濟、圈子經濟”等,表現了飛速發展的社會不斷完備和多樣的經濟模式和政策,“低碳經濟”是人們對經濟增長給環境帶來的危害的一個對策和環境友好型方法,指引了當代倡導環保綠色經濟的方向。
同樣新詞也不可避免的見證了中國在經濟方面遇到的一些問題和阻礙。2008年的“經濟危機”給我們國家經濟增長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行業不景氣,許多工人失業,經濟下行壓力大。“跳樓價、經濟房、被消費”則充分體現了經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長,人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也不斷提高,但其間難免產生一些沖突和不協調。“科學發展觀,新型工業化道路,集約化發展,可持續發展”又讓我們看到了政府在平衡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這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總體而言,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攀升,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好的,但是在增長的過程中會出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因此需要我們合理保護資源,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政策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和調整,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表明了國家注重區域的綜合和平衡發展,特別是“自貿區和國家級新區”的規劃和建設,對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給全球經濟復蘇打了一劑強心劑,對于穩定世界經濟具有重大意義。越來也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加入到國際旅游大軍中來,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由此還催生了關于中國消費者的新詞,比如“土豪”和“中國大媽”。“中國大媽”是指用美國媒體調侃國內中年女性大量收購黃金引起世界金價變動而來的一個新興名詞,“土豪”原指鄉下財大氣粗、沒什么品味的有錢人,現多指有錢、不理性消費、喜歡炫耀的人。雖然帶有一定的貶義,但是這也能夠說明中國人國際購買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醒我們要合理消費,維護國家形象。
在科技領域,新詞更多的體現了我國科技領域的探索與進步。新技術新發明振奮人心,“載人航天工程,嫦娥奔月,蛟龍入海”這一個個重大的成就無不證明了我國在科技領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新興互聯網技術,北斗衛星成績斐然,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壟斷,是科技興國的實踐。新型戰斗機“殲二十”,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則證明了我國在軍事領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成果,中國在已不是“東亞病夫”而是一個軍事強國。新型軌道交通技術,城鐵,地鐵,動車高鐵等公共交通工具極大地縮短了人與人溝通的距離,使人出行更加便捷,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員的就業問題。新技術的發展也大大促進了醫療教育水平的提升,“遠程教育,遠程醫療”促進了資源的公平分配,這都是科技創新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1.新詞與文化。新詞反映了流行文化,也促進了流行文化的發展,二者相互補充,共同反映了流行文化的發展傾向。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產業化的加速,我國在改革開放中進一步發展,我國的社會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語言與社會共變”的說法證明社會文化生活的變化勢必會反映到語言的詞匯中去。此種新詞新語的出現,正是社會生活新面貌的真實記載,而如今各式新詞的頻繁更迭,更是顯示出了如今人們物質和心理上的巨大變化。“北漂、草根、社工、達人、高管、憤青、名嘴、香蕉人、小皇帝、蟻族、月光族、全職太太”等名詞直觀地反映了一些新的社會群體及其特點;“閃婚、閃離、試婚”等詞語反映了傳統婚戀觀所受到的巨大沖擊;“拜金主義、傍大款、買官、貪腐、碰瓷、吃回扣、潛規則、封口費、關系網、冷暴力、霸王條款”等詞語反映了進入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在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給社會風氣和人們的價值觀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這些例子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代的社會特點,反映了我國生活觀念的變化和思想觀念意識的改變。
在社會訴求方面,老百姓更加注重精神和文化訴求,追求公平公正。盡管不和諧的畫面依然存在,但是“正能量”得到了弘揚和傳播。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莫言熱”,這反映了老百姓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以及對精神層次的訴求。全國各地制定了屬于自己當地發展的道德規范文件,弘揚和提倡建設精神文明城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以“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為指導思想的“北京精神”,它不僅反映了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們追隨社會主旋律的體現。
大眾的思想觀念也更為開放,接受新鮮事物和新觀念的態度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娛樂和自我調侃的精神,特別是網絡文化的發展。“軟妹子”和“女漢子”這一對形容女孩子的詞語,非常具有特色,反映了大眾觀念的變化也極具“娛樂”精神。中國傳統的女孩形象一直是閉月羞花類型,極具東方女性特質——含蓄,婉約,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大眾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女漢子”并不是一個貶義詞,相反它代表了新時代女性的形象,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女性在各行各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她們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而“女漢子”是指具有男性性格特質-豪爽,抗壓能力高的女孩子。“軟妹子”則是相對“女漢子”而講的另一種女孩形象,“呆萌”是她們的一種特性。從這一組詞可以看出來“調侃”的氛圍,或者是“自娛自樂”的精神。
2.新詞與社會。在社會生活領域,時代的進步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生活,人民幸福感也極大得到滿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眾生活方式的改變,特別是精神層面的變化。從單純地追求物質到開始尋求精神滿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入文化事業和文化活動中來。在近年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廣場舞,農村書屋,文化下鄉”等一系列活動和設施的建設和舉辦,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特別是廣大農村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的精神面貌。休閑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也能夠說明人民生活方式的轉變,這表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只滿足于基本的溫飽問題,更加傾向于精神訴求和休閑娛樂。
第二,社會熱點問題的涌現,尤其是直接關系到人民社會生命財產和社會價值觀念。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道路上還有一些矛盾沒有得到解決,這就導致了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畫面。“食品安全問題,霧霾問題,留守兒童與老人問題,以及農民工”等社會熱點問題,這些問題都體現了我國現存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仍然是我們的主要任務,但是在發展的同時要處理好主次矛盾,特別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要注重公平公正分配資源,讓改革的成果共享,這樣才能社會和諧,有利于構建全面小康社會。“道德模范,民族精神,八榮八恥”鼓舞了人民群眾,提高了人民群眾的道德修養,是民族精神的展現。但與此同時,“醫鬧,扶不扶”也體現了人類灰暗的一面,一方面需要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政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和相關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工作。
新詞新語是多方面因素的產物,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生活相互交織,共同促進了新詞新語的大量涌現。因此可以說新詞新語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浮世繪,是一面展示新時代變化的明鏡。它反映了社會的發展和時代風貌的風云變幻,為我們研究社會變遷提供了一個窗口,對我們研究當代社會變遷,探討社會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1]胡壯麟.語言學教程(第四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徐大明.社會語言學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Wardhaugh,Ronald.社會語言學引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