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
(徐州文化藝術學校,江蘇 徐州 221008)
在當前教育大環境下,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日新月異。中等藝術學校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培養專業過硬、素質全面的中等藝術人才,已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依據藝術專業的特色和學習特點,嘗試在語文教學中突出藝術元素,有機地滲透專業知識,在保持語文獨立的個性、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下,又能使語文課堂為學生的藝術專業學習提供幫助。經過大量的實踐性研究,筆者認為,將語文課和專業課有機滲透的教學改革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也是需要繼續加以研究并不斷推廣的。
首先,是由中職語文的課程性質決定的。教育部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它是學生形成學習能力、培養審美情趣、學會人際交往、提高人文素質、完善職業素養的基礎,對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起著奠基的作用。”語文的學習,也為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健康的人格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當前藝術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技輕文的現象,而語文教育對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審美能力,促進藝術專業學習,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次,是由中職語文教學現狀決定的。職業學校的教育觀念比較狹隘,文化基礎課的作用被有意無意地忽略;語文教師積極主動性不高,教學模式僵化,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陳舊;語文教材針對性較低,文本選擇缺乏時代性,知識體系的建構還沒脫離普高教材的束縛,這些因素嚴重均制約了中職語文的教育教學效果。
再次,是由學生學習情況決定的。目前職業教育的招生形勢不容樂觀,生源質量比較差;學生知識面狹窄,理論功底薄弱,人文素質不佳,直接影響和制約了他們藝術創造力的挖掘,在創作和表演中只能模仿而缺少靈氣。藝術類中職生個性鮮明,形象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他們缺少的只是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如果能將他們感興趣的專業課融合到語文課中,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是由語文和藝術的共通性決定的。語文的主體是語言和文學,文學本身就屬于藝術的一個門類。文學和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藝術門類雖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形式獨立,但從本質上更多的是相互滲透的。戲劇和音樂的文本是文學,舞蹈和美術雖然是視覺藝術,但從形式到內容都是借助聯想和想象來表現文學所闡述的主題。文學和藝術,從誕生的那一天,就是密不可分的。
中職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決定了其教學目標的確立:除了語文基礎知識和能力外,還要為學生專業能力的學習和崗位需要以及終身發展服務。對于藝術中專校的語文課而言,重中之重,就是發揮它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因此,課堂教學內容的改革必須以人文精神為支點,通過文質兼美的佳作把社會道德、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等優秀文化成果內化為學生的氣質和修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藝術修養的提升。
教材是揭示課程內容、實現課程目標最重要的載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效果。我們現行教材是全省通用中職教材的基礎模塊,面向中等職業所有專業的學生,雖然內容豐富、文體兼有,具有通用性、穩定性的一面,在文本選擇、單元類型、知識體系等各方面均存在滯后和不實用的缺陷,針對性不足。因此,我們必須完善現行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藝術元素,刪除落后、晦澀、藝術性不強的篇目,增添新鮮、易懂、藝術性強的優秀文學作品,甚至引入形象生動的視頻素材,如電視散文、文學藝術相關的紀錄片等等。除了純文學作品外,對議論文和說明文也要做類似的調整,不可缺失。
在寫作方面,首先要提倡針對專業學習的個性化寫作。作文歷來是學生們最頭疼的事,但找準突破口,學生們還是愿意去寫的,并且能寫得很好。所謂言為心聲,文以載道。學生在長期大量的專業學習中,吃了很多苦,經歷了常人無法忍受的苦痛和磨煉,擁有普通中學生所沒有的獨特而豐富的心理體驗,這是他們內心深處的寶藏。鼓勵他們描述專業學習中的喜怒哀樂,說內心深處最想說的話,絕大部分學生均有話可說,甚至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經常出現,真摯,感人,言之有物。散文、記敘文和議論文的日常寫作,可以采取日記或周記的形式,重在說真話,而淡化文體要求,減少學生的束縛;在說明文練習中,重在藝術作品的分析和介紹;應用文調整為申請書、應聘書、藝術活動策劃等藝術職業崗位需要的文體類型。說明文和應用文適度練習,達到熟練掌握即可。教師的作文評價也要個性化、多樣化,多發現習作的亮點,鼓勵學生多寫。
語文教學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必須對教材加以靈活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藝術專業的特點,從相應的角度去挖掘教材中的藝術元素,找準與專業知識學習相關聯、專業能力培養相溝通的突破口,分別從音樂、舞蹈、美術、戲劇等藝術角度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采取“一文多教”、“各取所需”的教學策略,以實現語文教學與專業學習最大限度的交融,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閱讀用時少,收效快,學生不僅能獲得新鮮的感受,語言感知能力明顯提高,還能對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進行對比、吸收和反思。當然,這也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學功底、藝術修養、開闊的視野和寬泛的知識面。
課程改革,不是知識體系的根本性改造,而是教學方法層面的改造。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思維,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改變“梳理思路、劃分段落、歸納主題”僵化的講解模式,積極去創設良好的互動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學善學,學有所用。情景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協同教學法、三維目標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教師在教學方法要多下工夫,巧妙設計,少唱獨角戲。所有藝術作品,都具有強烈的感染性。挖掘語文教材和藝術專業中所表達的情感,發揮其催人淚下的魅力,以此作為教學方法選擇的唯一標準,也許是明智之舉。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要建立一套多元化形成性的評價標準和評價系統,不再以分數的高低評價學生的優劣好壞,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肯定學生的努力和進步,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學習和專業學習中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1]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試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戴智敏.中職語文教學嵌入專業教學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
[3]陳潔.中等藝術專業語文教學對策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