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翱宇,張建文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重慶,401120)
法律行為制度在整個民法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一套完整的法律行為制度對于構筑完善的民法體系至關重要。作為法律行為制度的重要一環,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在大陸法系國家受到高度重視且發展較為成熟。但我國學界對該制度關注不夠、研究亦不充分,其在我國民事立法中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由于我國在建設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需要高效率的經濟運轉,而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旨在緩和無效法律行為對經濟效率和意思自治的沖擊,因此對該制度的詳細探究具有深切的現實意義。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10月23日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提出“編纂民法典”。在上述理論、實踐和政策背景下,本文將在對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基本范疇進行探究的基礎上對域外有關該制度的立法經驗進行考察,進而明晰我國與該制度有關的實踐現狀和發展趨勢,最后提出我國在民事立法中引入該制度的可行路徑,以期為將至的民法典完善法律行為制度,尤其是建構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敬奉綿薄之力。
無效法律行為,意指因欠缺法律行為生效要件而在法律上確定、當然、完全不發生行為人預期效力的法律行為。[1]而無效法律行為的效力轉換,指一項無效的民事行為若符合另一項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且可以推知當事人若知其民事行為無效即愿意為另一法律行為的,則可使另一法律行為替代無效法律行為而發生效力。[2]其中,原無效的民事行為可稱之為“基礎行為”,代替基礎行為發生法律效力的行為可稱之為“替代行為”。
作為無效法律行為緩和①無效法律行為的緩和,是指對法律行為無效后果的一種再調整,其宗旨是盡可能地尊重私法自治,盡可能地維護個人的基本自由。制度的組成部分,無效法律行為的效力轉換與無效法律行為的補正以及部分有效既相輔相成又互相區別。[3]三者的共性在于其宗旨皆是為緩和無效法律行為對經濟效率和意思自治的沖擊,但是三者之間的區別尤其值得仔細辨析。
首先,無效法律行為的補正②無效法律行為的補正,是指無效法律行為于無效原因消滅后因當事人的承認而在當事人之間成立與該無效法律行為有同一內容的法律行為的情形。與無效法律行為的效力轉換之間的區別集中表現在以下三點:第一,前提不同。對無效法律行為進行補正的前提是導致該行為無效的原因已經不復存在,而該原因是否存在并不是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所要考慮的前提。第二,主體與方法不同。無效法律行為的補正由當事人以“承認”的方式達成,而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是由法官以“探尋(擬制)當事人意思”的方式達成的。第三,效果不同。無效法律行為經由補正即產生“新法律行為成立,原無效法律行為消滅”的效果,且補正在原則上不具有溯及力,而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則產生“重新評定無效法律行為的法律性質”的效果,且替代行為的生效時間是當事人為原無效法律行為之時。[4]
其次,民事行為的部分有效與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亦然存在兩點不同:第一,與原民事行為的包容關系不同。部分有效的民事行為雖具有一定獨立性和可分性,但其仍包含于原民事行為之中,而經效力轉換的替代行為并不屬于原民事行為(基礎行為)的一部分。第二,性質不同。部分有效的民事行為與原民事行為在法律性質上具有同一性,而經效力轉換的替代行為則具有不同于基礎行為的全新法律屬性。
此外,民事行為的補全③補全,是指不確定無效(效力未定)的法律行為因無效原因上的瑕疵的消除而成為有效法律行為的情形。雖不屬于無效法律行為緩和制度,但其與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之間的三點區別仍值得注意:[5]第一,指向對象不同。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是補全指向的對象,而無效的民事行為則是轉換指向的對象。第二,方式不同。前者通過特定法律事件或者當事人的承認來達成,而后者是通過“探尋(擬制)當事人的意思”來達成。第三,效力不同。前者具有溯及力,而后者中替代行為的生效時間是當事人為原無效法律行為之時。
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的構成要件在學界存有爭議,歸納起來主要有“二元說”和“三元說”之爭。“二元說”認為無效法律行為的效力轉換在要件上應當具備兩個元素:一是在客觀上存在無效的民事行為(基礎行為),二是該基礎行為滿足替代行為的有效要件。[6]而“三元說”認為效力轉換的要件除了“二元說”所述的兩個元素外,還應當包括另外一個元素:轉換應當與當事人的意思相一致。[7]鑒于“三元說”界定的要件更為全面,且目前學界存在以“三元說”為主流的趨勢,故筆者在下文將以“三元說”為中心,對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的要件進行展開與厘定。
1.客觀上存在已成立且確定無效的民事行為。這一要件包含如下兩層意思:第一,該無效的民事行為雖不具備法定有效要件而歸于無效,但其必須具備成立要件而已然成立,尚未成立的民事行為不得適用效力轉換規則。這里要求無效法律行為必須已經成立,一方面是因為該行為的成立是替代行為依存的根據,另一方面是因為該行為的成立是判斷基礎行為以及替代行為效力的前提。[8]第二,該民事行為的無效須是自始的、確定的、當然的無效。然而,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確認無效后以及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經撤銷而歸于無效后能否適用效力轉換規則,學界有不同意見,但筆者認為效力未定行為在被拒絕追認以及可撤銷行為在被撤銷之時,已包含了當事人不愿使其行為有效的意思,故法官不能違背此意思而強行適用轉換規則。
2.無效法律行為(基礎行為)滿足替代行為的有效要件。由于基礎行為進行效力轉換所需的當事人意思乃是根據推測而確立,因此基礎行為在此具備的要件應當是除當事人意思表示之外的其它各項要件,包括具備相應的行為能力、標的可能且確定的、符合公序良俗以及法律規定等。
3.轉換應當與當事人的意思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當事人在為基礎行為時并不具備為替代行為的意思,所以如何在基礎行為無效時判定當事人的轉換意思便成為焦點。一般認為,此處的意思應當通過當事人在為基礎行為時所追求的經濟目的來確定。[9]然而,如何確定此經濟目的?可以從兩個方面探尋:第一,當事人在為基礎行為時所反復確認或協商的焦點應當確定為經濟目的;第二,在無法確定上述焦點的情況下,應當根據客觀存在相關材料來探知經濟目的,這些素材包括當事人所為的基礎行為(如簽訂合同文本)、相應時期的交易習慣等等。至此,如果當事人對法官進行的效力轉換明確表示反對,那么其反對是否有效抑或法官是否可以不考慮當事人對轉換的反對?鑒于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本身就是為盡可能保護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免受國家的不當干預而設計的,因此為了真切貫徹這一宗旨,法官不應一味奉行“推測意思”為圭臬而應當尊重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不能將自己或推知的價值觀凌駕于當事人意愿之上。德國聯邦最高法院亦明確持該觀點。①德國聯邦最高法院指出,法律行為的轉換不應該違背私法自治而做出一個轉換決定對當事人進行約束,應該尊重當事人特別的意思傾向以及當事人的想法,而不是忽視。
無效法律行為的效力轉換,除在積極層面需要滿足以上三個要件之外,還應當在消極層面受到一些限制,即無效法律行為若具有這些限制條件則不能按照轉換規則轉換為有效行為。這些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兩點:第一,轉換后的替代行為不能超越基礎行為所追求的經濟目的范圍,因為效力轉換的效果之一是對無效法律行為當事人因行為無效可能遭受的損失進行“彌補”或“填平”,無理由使當事人因其行為無效而獲得更多的利益。第二,轉換不得違反公共利益(包括社會公序良俗②德國聯邦最高法院針對此指出,如果違反善良風俗的行為人可以期待,他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也可以得到尚且符合善良風俗的東西,那么對他而言,違反善良風俗的法律行為就失去了法律規定無效性后果時加諸的風險。以及無效性法律規范的基本宗旨),在個案中,公共利益可通過必要性以及適當性等原則進行綜合考量與判斷。
在學理上,學者們認為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的方式可分為約定轉換、解釋轉換和法定轉換三種。
約定轉換,意指根據當事人為基礎行為時明示或默示的意思,當事人于基礎行為無效時將其基礎行為轉換為其它有效的法律行為。然而,此種轉換究竟是否屬于嚴格意義上無效法律行為的效力轉換,多數學者頗有微詞,更有甚者持否定意見。例如,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該種情形并非嚴格意義上的轉換制度,而是對當事人意思進行解釋的問題,[10]筆者亦贊同此觀點。
解釋轉換,指在缺乏法律特別規定的情況下,由法官根據當事人為基礎行為時可推知的意思,將基礎行為轉換為另一有效的法律行為,亦可稱之為裁判或法理轉換。由于法律中關于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的特別規定實屬少數,而市場交易中形成無效法律行為的情形數不勝數,這就需要法官更多地運用解釋轉換對大量的無效法律行為做出處理。因此,解釋轉換不僅在司法實踐中具有重要的適用意義,同時也是學界對效力轉換制度進行研究的重點。
法定轉換,指根據法律特別規定將某一無效法律行為轉換為另一有效的法律行為,亦可稱之為擬制或當然轉換。可以說,此種轉換并不是法律憑空擬制的,乃是在反復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考察之后對具有長久適用意義的解釋轉換予以法律化的結果。正如有學者指出法定轉換的確立是“對典型的情況作出類型化概括,并逐漸融入立法”。[11]
民法作為市民社會和市場經濟的一般法,對于維護私法自治和鼓勵交易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國家在民法領域的干預不斷加強,表現之一就是通過民事立法確立了一批無效法律行為。盡管無效法律行為的確立是國家基于社會經濟秩序等考量而為之,但不可否認由于“社會經濟秩序”這一衡量標準本身存在模糊性且由其衍生的“無效法律行為”不利于經濟有效運轉。因此,對無效法律行為“盡可能提供復活之途徑”逐漸成為學界的共識。[12]作為復活途徑之一的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具體而言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功用和價值。
首先,貫徹私法自治和意思自主。法律行為制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是私法自治原則。該原則的貫徹和實現不僅需要依靠正向機制(例如法律行為的成立、生效機制)來達成,在反向機制(例如無效法律行為機制)限制該原則目標實現時,還需要通過復活機制(例如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機制)對反向機制進行矯正,從而盡可能地使當事人的自主意思得以維護,使私法自治的原則得以貫徹。
其次,保護交易安全。這一功用體現在兩個層面:第一,保護無效法律行為當事人所期待和值得保護的交易安全;第二,保護與無效法律行為有關的其它民事活動的交易安全,因為一旦前民事行為被確定為無效而無法轉換復活,那么后續的交易行為將極有可能因之而保有瑕疵從而威脅到交易安全。
再次,節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當事人為達成交易目的而在設立法律行為的過程中所付出的人力成本、時間成本以及物資成本等的總和。可以設想:如果當事人所為民事行為歸于無效而不能復活,則上述成本將白白浪費;即使當事人可以通過再次設立法律行為來達成經濟目的,其在二次磋商和締約過程中的花費將會大大增加其交易成本。然而無效法律行為一旦通過效力轉換制度得以復活,將會極大節約前述成本,這與經濟效益理念也是相契合的。
最后,保障無過錯當事人利益。例如在合同無效的場合,無過錯的一方當事人可以請求有過錯的一方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但是,締約過失責任只是基于誠實信用原則而生的對無過錯方信賴利益的賠償,賠償的范圍和力度非常有限。在符合效力轉換要件的前提下,如果該無效合同能夠轉換為另一有效法律行為,那么無過錯方就可以取得與原無效合同所預設的經濟目的相當的利益,這對無過錯當事人無疑是更為有力的保障。
雖然古羅馬法律中尚無法律行為的概念,亦沒有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的字眼,但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的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在古羅馬法律中已初露端倪。例如,羅馬法上的免除分為兩種,一種是正式免除,一種是大法官法上的免除。[13]其中前者必須采取嚴格的程序和形式才能產生消滅債的效果,[14]而后者則可以通過大法官將某些“非正式免除”作為“不得再請求的簡約”處理來達到消滅債的效果。[15]
受羅馬法的影響,大陸法系諸國包括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及瑞士等國均在本國立法中對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予以明確規定。例如:《法國民法典》第979條第二款①根據《法國民法典》該條款的規定,未遵守法定手續的密封遺囑,雖作為密封遺囑無效,但如其具備自書遺囑的有效性應當具備的各項條件,即使原屬密封遺囑,仍可作為自書遺囑而有效。和《日本民法典》第971條②根據《日本民法典》該條款的規定,以密封證書所訂之遺囑,如缺少訂立該證書所必要之方式卻具備自書證書訂立要件時,可以將其作為自書證書遺囑而發生效力。均對無效“密封遺囑”的效力轉換進行了規定,《德國民法典》第140條①根據《德國民法典》該條款的規定,無效的法律行為具備另一法律行為的要件的如須認為在知道無效性時會愿意另一法律行為有效,則另一法律行為有效。對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做了一般性規定,《意大利民法典》在第1424條②根據《意大利民法典》該條款的規定,如果當事人知道契約無效,在涉及當事人力求達到的目的時,則應當推定使無效契約得產生包括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在內的另一個契約的效力是當事人所希望的。和第607條③根據《意大利民法典》該條款的規定,欠缺某項要件的秘密遺囑無效時,符合自書遺囑要件的,可以作為自書遺囑生效。④根據臺灣“民法典”該條款的規定,無效之法律行為,如果具備其它法律行為之要件并因其情形,可以認定當事人如果知道法律行為無效,如愿為其它法律行為者,其它法律行為仍然有效。分別對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做出了一般性規定和特別性規定。除此之外,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112條④、第1193條⑤根據臺灣“民法典”該條款的規定,欠缺形式的密封遺囑,可轉換為自書遺囑。以及澳門地區“民法典”第286條⑥根據澳門“民法典”該條款的規定,無效或已撤銷之法律行為,如具備另一不同類型或不同內容之法律行為之實質及方式要件,得轉換為該行為,但僅以按各當事人所謀求之目的,可假設當事人如預知有關法律行為無效,即愿做出該另一法律行為之情況為限。、第940條⑦根據澳門“民法典”該條款的規定,一、禁止死因贈與,二、如贈與須待贈與人死亡后產生效力,則按對遺囑所要求之手續做出,則該贈與視為遺囑處分。、第1316條⑧根據澳門“民法典”該條款的規定,欠缺設定分層所有權之法定要件者,將導致分層所有權之設定登記無效,而使有關房地產受共有制度約束。同樣對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做出了數條明晰的規定。
以判例法為主要法源的英美法系國家,其立法文件中未見有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的書面規定,但在司法審判實踐中法官亦會運用該制度進行效力轉換,正如有學者指出“類似的情形,亦見諸英美法”。[16]
通過對域外有關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歷史與現狀的考察,加之對各主要國家地區具體法律條文的研讀,可以發現上述國家和地區在該制度的建構方面至少給予我們以下三點啟示:首先,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為了維護私法自治促進市場交易高效運轉,陸續通過立法的形式在是否建立該制度方面達成了共識,這一點值得正在大力建設市場經濟、努力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我國深入思考。其次,在肯定建立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的前提下,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在該制度所保有的基本內涵層面亦逐漸達成共識,例如前述域外相關立法在該制度構成要件方面以具象的條文形式表達出相一致的認識。最后,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關于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的立法體例存有三種形式:一是立法中僅規定相關的特別性條款,例如法、日等國;二是立法中僅規定相關的一般性條款,例如德國;三是在立法中同時規定相關的一般性條款和特別性條款,例如意大利和我國臺灣、澳門地區等。這些立法體例和經驗對于我國以后在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方面的民事立法提供了有益參考。
在我國現行的民事立法框架下,尚無明確規定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的具體條文。在此背景下,由于效力轉換制度旨在軟化無效法律行為制度之剛性,故而與該制度密切相關的無效法律行為范圍的立法、司法實踐與發展趨勢尤其值得我們關注。
按照無效法律行為立法歷程的脈絡:首先,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民法通則》第58條①1986年《民法通則》第58條規定:“下列民事行為無效:(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五)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的;(六)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將導致民事行為無效的情況規定為七種,基于時代的特殊背景,該條款具有顯著國家管控市場行為的色彩,在當時不僅受到諸多學者質疑,而且對現實經濟生活運轉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②例如,當時的無效經濟合同占到經濟合同總量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造成當時每年有三千億至四千億元的合同金額沒有得到執行。。其次,在20世紀90年代末,《合同法》第52條③《合同法》第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的情況規定為五種,少于《民法通則》規定的情形。再次,與《合同法》同年出臺的《合同法解釋(一)》第4條④《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4條規定:“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對導致民事行為無效的強制性規定做了限縮性解釋。最后,相隔十年出臺的《合同法解釋(二)》第14條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14條規定:“合同法第52條第(五)項規定的‘強制性規定’,是指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對前述強制性規定做了更進一步的限縮性解釋。此外,以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為例,該種合同的效力亦經歷了從效力待定(根據《合同法》第51條⑥《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到原則上有效(根據《買賣合同解釋(三)》第3條⑦《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的過程。
可見,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在對待法律行為無效原因的態度上經歷了從較為嚴格到逐漸寬松的轉變,其目的是要回歸私法自治,在尊重契約自由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強制干預,從而使民事行為歸于有效。在這一趨勢下,盡管我國在民事立法中未對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明確規定,但是我國的司法實踐在該問題上似乎走在了前列,例如至少有兩條司法解釋⑧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3條規定:“土地使用權人與受讓方訂立合同轉讓劃撥土地使用權,起訴前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決定不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并將該劃撥土地使用權直接劃撥給受讓方使用的,土地使用權人與受讓方訂立的合同可以按照補償性質的合同處理。”又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房地產管理法>實施前房地產開發經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46條規定:“合作建房合同被確認無效后,在建或已建成的房屋,其所有權可確認歸以土地使用權作為投資的一方所有,對方的投資可根據資金的轉化形態,分別處理:(一)資金尚未投入實際建設的,可由以土地使用權作為投資的一方將對方投入的資金予以返還,并支付同期同類銀行貸款的利息;……。”已經運用了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的原理。
具體而言,我國在立法中構筑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化制度的必要性至少有以下三點:第一,該制度本身具有寶貴的功用與價值。如前文所述,該制度不僅具有貫徹私法自治和意思自主等功用,而且還具有保障無過錯當事人利益等價值。第二,對無效法律行為立法瑕疵的應對需要該制度。例如,盡管我國通過司法解釋將《合同法》第52條中“強制性規定”限定為“效力性強制性規定”,但實踐中仍不可避免會因對該表述產生歧義理解而將部分民事行為不當地認定為無效,此時為了緩和民事行為無效的現象,該制度的存在實為必要。第三,市場經濟的推進需要該制度。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起步較晚且仍處于體制完善階段,“大力提升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成為一個重要目標。而我國目前無效法律行為的大量存在無疑在客觀上阻礙了該目標的實現,因此亟需該制度將符合要件的無效法律行為轉換為有效法律行為,借此提升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與成功率。
我國在立法中構筑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是可行的,具體表現為以下四點:第一,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民法典的編纂被再次提上日程,這為該制度的入法提供了難逢的契機。第二,我國不僅在立法層面不斷縮減法律行為無效原因的范圍,表達出盡可能使民事行為有效的寬容態度,而且在司法層面開始運用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原理制定司法解釋和處理案件,這些態度和實踐為該制度的建構提供了空間和余地。第三,學界開始關注并重視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的研究,這必將有助于豐富建構該制度所需的理論基礎。第四,不少國家和地區在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方面的研究較為成熟,并體現為可觀的立法成果,這些豐富的域外經驗為我國建構該制度提供了多元化參考,實有所裨益。
民法典的編纂和制定為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的立法化提供了契機,且民法典本身亦需要納入該制度以完善其自身體系,筆者將該制度在我國的筑構與民法典篇章制定相聯系,具體討論該制度在未來民法典中應有的范式和表現。
1.在民法典的總則部分設置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的一般性條款。由于無效法律行為在民法的各個領域均有可能出現,而相應領域的特別性條款畢竟有限,故而為了最大限度發揮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的功用同時為保證法制統一,總則部分的一般性條款十分必要。至于該一般性條款的具體表述方式如何并非首要,關鍵在于該條款的內容包含前述三個構成要件,即:客觀上存在已成立且確定無效的民事行為、無效法律行為(基礎行為)滿足替代行為的有效要件、轉換應當與當事人的意思相一致。
2.在民法典的分則部分分別設置具體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的特別性條款。為了便于轉換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同時為以后發展新類型的轉換提供法例指引,分則部分的特別性條款亦為必要。鑒于域外相關的立法、判例及理論研究較為豐富,故筆者在此主要將就域外較為成熟的定型化轉換分四方面予以提出。
第一,物權編方面。在恪守物權法定原則的物權法領域,當事人因違反該原則而導致其民事行為無效的情形常有發生,這在客觀上期待著效力轉換制度的適用。在滿足轉換要件的前提下,該方面的轉換如:無效的土地使用權轉讓行為,可向有效的租賃行為轉換;無效的不動產抵押行為,可向債法中有效的連帶保證轉換;無效的物權性質優先購買權約定,可向有效的債權性優先購買權約定轉換等。[17]
第二,債權編方面。與物權法領域相比,盡管債法領域的強制性較弱,但債法領域中存有的效力性強制規范等仍然會導致無效法律行為的頻發。該方面的轉換例如:期限屆滿前無效的勞動合同解除,在滿足要件時可向期限屆滿時有效的勞動合同終止轉換;[18]無效的債務承擔行為,在符合要件時可向有效的第三人代為清償轉換等。
第三,婚姻家庭、繼承編方面。由于婚姻家庭法領域和繼承法領域以人身關系為重要調整對象,諸多民事行為常因強制性規范的適用而歸于無效,[19]這同樣為效力轉換規則的適用奠定了基礎。該方面的轉換例如:無效的密封遺囑,在滿足要件時可向自書遺囑轉換;①我國雖無密封遺囑的類型,但可將欠缺生效要件的公證遺囑在滿足轉換要件的情況下轉換為有效的自書遺囑。無效的立嗣,在符合條件時可向收養進行轉換等。
第四,商法方面。盡管未來的民法典未必將商事法律納入其中,但作為一種民事特別法,商法中多具有規制商事行為效力的要式條款,[20]商法領域仍可適用前述總則中的一般性轉換條款。除此之外,商法領域中的特別性轉換條款仍有必要在此提及,例如在滿足轉換要件的情況下:無效的票據,可向普通的債券轉換;無效的票據保證行為,可向有效的連帶保證轉換等。
耶林在其著述中談到,羅馬曾分別用武力、宗教和法律三次征服世界,其中法律的征服是最長久的征服。[21]發端于羅馬法的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因其豐富內涵和獨特價值深深影響著兩大法系的理論研究與立法實踐。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編纂民法典的背景下,有必要在民法典中引入和確立該制度,此舉不僅具有深切的現實可行性,而且對于我國法治體系的完善和市場經濟的推進有著不可替代的深刻意義。
[1]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96.
[2]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下)[M].王曉曄,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646.
[3]魯春雅.論法律行為補正制度的建構[J].清華法學,2011(4):107.
[4]佟柔.中國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183-184.
[5]陳歷幸.論無效法律行為的補正和轉換[J].政治與法律,2004(6):64.
[6]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M].邵建東,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95-398.
[7]王澤鑒.民法總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490.
[8]孫蕾,房紹坤.論無效民事行為轉化的適用條件[J].政法論叢,2013(5):117-118.
[9]蘇號朋.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16.
[10]洪遜欣.中國民法總則[M].臺北:三民書局,1992:526.
[11]黃忠.無效民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研究[J].法商研究,2007(2):78.
[12]曾世雄.民法總則之現在與未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255.
[13]董迎雪.無效法律行為效力轉換制度研究及借鑒[J].法學雜志,2014(2):136.
[14]彼得羅·彭梵得.羅馬法教科書[M].黃風,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246.
[15]桑德羅·斯契巴尼.契約之債與準契約之債[M].丁玫,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59.
[16]王衛國.論合同無效制度[J].法學研究,1995(3):19.
[17]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69.
[18]馬旭東.試論無效民事行為的轉換[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81.
[19]王洪.婚姻家庭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8,23.
[20]趙萬一.商法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01.
[21]周枏.羅馬法原論(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