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翠清
(山西大同大學政法學院,山西大同037009)
留守指家庭中的主要成員因工作或學習離開原生活地,其他成員留守在家中,因而形成的特殊婚姻及家庭關系[1]。農村留守婦女是在廣大農村地區普遍存的,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衍生出的特殊社會群體,即指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務工6個月以上,且自己長期留守在家鄉的55周歲及以下的農村婦女[2]。
首先,農村留守婦女的年齡一般在20周歲到55周歲之間,家庭的主要負擔是農活、家務、照顧老人、撫養教育孩子等。農村留守婦女的文化程度總體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相對較低。調查顯示,有49%的農村留守婦女家庭負擔偏重,24%的農村留守婦女家庭負擔很重[3];其次,農村經濟文化發展的局限性,文化娛樂設施的不完備,以及農村留守婦女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價值觀落后等原因,導致農村留守婦女的休閑娛樂方式比較單一。她們中很少有人將閑暇時間用來看書看報,而將閑暇時間用來上網、聊天、打麻將的卻占大多數,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農村留守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匱乏;再次,農村留守婦女的人際關系是其在長期的留守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對留守婦女的生活、精神有很大的影響。農村留守婦女的人際關系主要涉及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婆媳關系、親屬關系、鄰里關系和朋友關系等。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認為由于丈夫長期外出打工會導致夫妻感情淡化、空虛寂寞,導致其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4]。有些農村留守婦女認為,丈夫在外務工為的是整個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丈夫更多的是理解和想念,而且由于長期分離,夫妻間的感情更加堅實;農村留守婦女的生活范圍相對比較狹窄,基本上是在自己的村落范圍之內,向外擴展至周邊村落及縣城范圍以內。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接觸異性的原因是丈夫長期外出務工,家里農業生產需要幫助,還有基于自身精神上的空虛而建立的異性朋友關系。如在農業生產中、平時生活中由于幫扶關系而建立起來的異性朋友關系;在平時的娛樂活動中,因為打麻將、上網聊天而結識的異性朋友[5]。
婚外情,在《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等百科全書上都沒有明確的解釋,法律界對“婚外情”也沒有統一的概念界定。學者們普遍認同“婚外情”的表現形式有三種:一是通奸,即偶爾與婚外異性發生性關系;二是同居,即不以夫妻名義,持續、穩定地共同居住;三是重婚,即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6]。筆者認為婚外情是在婚姻存續期間,已婚夫婦與其他異性發生了情感上或身體上的兩性關系,或身體上和情感上兼具的對配偶方的身心造成一定損害、對家庭關系的穩定造成威脅的行為。農村留守婦女婚外情具有發生主體、發生原因、發生地域的特殊性。據此,農村留守婦女婚外情是指發生在農村地區,農村留守婦女在留守期間,由于主客觀的原因,與其他男性發生了情感上或身體上的兩性關系,或身體上和情感上都有的對配偶方的身心造成一定損害,對家庭的穩定造成威脅行為[7]。
農村留守婦女的婚外情與其他群體的婚外情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為農村留守婦女是基于長期的留守生活而發生的婚外情,農村留守婦女婚外情是特殊主客觀原因所引發的,一般存在以下兩種類型:
(1)被迫型婚外情。我國農村地區治安環境較差,丈夫長期外出務工,一些沒有外出務工的男性及外來的男性趁機對農村留守婦女實施性騷擾、性侵犯。實施侵害行為之后,男性的威脅及脅迫,加之農村留守婦女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的淡薄,而與該男性發生長期的性行為。另外,由于農業生產和家務勞動的長期幫扶關系,對幫扶男性提出的性要求,農村留守婦女常無法拒絕或因為幫扶而產生的“回饋性”的性行為也時有發生[8]。
(2)精神和性空虛型婚外情。農村留守婦女因為不能跟隨丈夫外出務工而獨自留守家庭,正常情況下本該與丈夫和子女享受的家庭生活無法得到滿足,不僅如此,她們還要獨自承擔起家庭生活的重任,這就導致很多農村留守婦女因為缺失丈夫生理和心理上的關愛而長期苦悶、孤獨。另外,丈夫長期在外務工,家里的老人、小孩都由留守婦女獨自照顧,還要獨自承擔地里的農活[9]。農村留守婦女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對孩子的教育往往力不從心,這些難題都給農村留守婦女帶來了非常大的心理壓力。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壓力,極易導致留守婦女向外尋求身體和心靈上的安慰,為農村留守婦女精神和身體的出軌提供了可能性。
在農村這種特殊社會環境下,農村留守婦女的婚外情一旦暴露,就會受到來自家人、朋友、鄰里的嚴厲譴責,正所謂“唾沫口水淹死人”,周圍人對發生婚外情留守婦女的侮辱和言語上的攻擊,甚至能使她們產生輕生的念頭[10]。另外,農村留守婦女的婚外情暴露之后,丈夫由于氣憤,往往會對農村留守婦女實施家庭暴力,使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命權和健康權遭受了巨大的侵害,但又因為留守婦女自身的過錯及維權意識的薄弱,通常會忍氣吞聲,不了了之。由此,農村留守婦女發生婚外情,雖然應該受到道德上的譴責和法律上的懲罰,但過多的甚至過分的抨擊和責備行為會對農村留守婦女的人身權造成一定程度的侵害。
農村留守婦女婚外情對留守婦女財產權的影響,主要體現:一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嫁出去的農村婦女大部分在夫家承包土地,因土地承包的長期化,她們離婚后,即使重新回娘家,也很難再承包到土地,其承包經營權得不到有效保護。二是留守婦女的財產分割權。農村留守婦女由于婚外情而離婚時,大部分留守婦女會選擇協議離婚,只有一少部分會選擇訴訟離婚。協議離婚后,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都是凈身出戶,基本上分不到任何財產。對此她們自己也很無奈,因為她們認為沒有理由和顏面要求丈夫分割給自己財產[11]。
農村留守婦女發生婚外情行為,違反了婚姻法中有關夫妻忠實義務的規定,在處理夫妻共同財產時,應先協商;協商不成時,以照顧婦女和子女權益為原則,結合財產的具體情況,由人民法院判決。發生婚外情的農村留守婦女在離婚時雖屬過錯方,但法律并沒有完全剝奪其分割財產的權利。在現實中這些農村留守婦女往往會主動或被動地被剝奪財產分割的權利,這實際上是對留守婦女財產權益的侵害,也凸顯出法律對留守婦女財產權保護的缺失。
農村留守婦女作為農村特殊的社會群體,是在特殊社會背景下衍生的產物,屬于社會弱勢群體,她們發生婚外情是主客觀原因相互交織的結果。國家應該從法律和政策等方面關注農村留守婦女的婚外情問題,相應地,農村留守婦女也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避免和減少婚外情現象的發生。
農村留守婦女作為特殊的社會弱勢群體,在其婚外情發生和發展過程中,人格權被踐踏;人身權、財產權等受到侵害的現象極為普遍。因而保護農村留守婦女的合法權利,客觀上需要國家在法律上處理好立法、司法、執法方面相關問題。
4.1.1 明確保護農村留守婦女合法權益的立法理念
農村留守婦女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素質較差,她們發生婚外情之后,由于法律維權意識淡薄,個人權利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法律救濟。因此,在法律上明確對農村留守婦女這一弱勢群體權利的保障,不僅可以減少和避免農村留守婦女婚外情的發生和發展,更有利于農村留守婦女切身合法權益的保護。
明確保護農村留守婦女合法權益的理念,即在立法、司法、執法的過程中,處理有關農村留守婦女的法律問題時,特別是農村留守婦女發生的婚外情問題時,要著重考慮農村留守婦女這一群體的特殊性,要以保障留守婦女這類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為指導。具體而言,在修訂《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法》等相關法律時,立法者應遵循保護農村留守婦女合法權益這一理念;在執法和司法過程中,司法和執法主體也應結合農村留守婦女發生婚外情的特殊性,將保障農村留守婦女合法權益的理念貫穿于司法和執法的全過程。
4.1.2 完善有關農村留守婦女婚外情的立法
我國社會主義法制體系正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從系統性、整體性和實踐性而言,針對農村留守婦女權利保護的法律幾乎沒有,因此,很有必要在立法上加強對農村留守婦女權利的保障。
第一,制定保護農村留守婦女權利的專門性法律。農村留守婦女群體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識淡薄、家庭負擔重、精神生活匱乏、處于社會弱勢等特殊性,決定我國可以制定單行的特別法對這一群體加以特殊保護。同時,考慮到農村留守婦女發生婚外情的特殊原因,對留守婦女因婚外情遭受家庭暴力及離婚財產分割方面的問題作出針對性的規定。另外,還可以完善《勞動法》的相關規定,賦予外出農民工返鄉探親的權利,逐步推行農民工帶薪休假制度。
第二,構建立體化、多層次、傾斜性保護的法律體系。首先,在《婚姻法》《侵權責任法》《民法通則》等法律中,應當明確農村留守婦女等弱勢群體在人身權、財產權、婚內權利等方面權利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強調對其權利進行特殊保護的原則。其次,在相關基本法律的法律解釋中,對有關弱勢群體的權利受到侵害的情形加以明確界定,并對權利保護與救濟方式、方法作出相應的規定,例如:在《婚姻法》的司法解釋中,對農村留守婦女由于發生婚外情而遭受的家庭暴力,建立婚內侵權賠償制度;農村留守婦女因此遭受到的人格侮辱和誹謗,建立精神賠償制度;離婚分割財產時,給予農村留守婦女以傾斜性保護等。最后,在行政法規及各地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中,應當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及風俗習慣,對農村留守婦女的權利加以傾斜性保護,將發生侵權的情形及權利保護、救濟的內容和形式等進一步細化,突出權利保護的效果,使農村留守婦女合法權利的保護落到實處。
4.1.3 完善農村留守婦女婚外情的司法救濟
農村留守婦女面對性騷擾、性侵犯等行為時,大多數會選擇默默忍受,少數人想維護自己的權益,但不知所措,只有極少數會通過司法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由此可見,為農村留守婦女提供完善的司法救助,拓寬司法救濟途徑勢在必行。
第一,完善和發展針對農村留守婦女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為農村留守婦女提供實質性的保護。只有為留守婦女提供更多的司法救濟途徑,農村留守婦女在權利受到侵害之后,才會及時有效地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二,建立專門的司法救助資金制度。司法救助經費是保障司法救助工作順利進行的最有力保障之一。因此,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經驗,依法將司法救助經費納入國家財政預算,這對于農村留守婦女的司法救助將產生重大的實踐意義[12]。
4.1.4 加強農村留守婦女婚外情的執法力度
執法是維權的關鍵環節,如果執法抓不好,那么立法和司法就是一紙空談。筆者認為針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婚外情現象應該從以下方面加強執法力度:
第一,加強對農村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對于侵害農村留守婦女人身權和財產權的不法分子,應加大處罰力度,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減少侵害農村留守婦女合法權益行為的發生。
第二,加大對農村地區執法人員和經費的投入。公安機關把主要警力、精力放在城市,忽視了對農村警力的投放,導致對部分農村地區治安的控制成為薄弱環節。此外,農村派出所普遍存在經費緊張、警力不足的問題,因而無足夠的執法能力承擔農村治安管理的任務。所以,加大對農村地區執法人員和經費的投入很有必要。
農村留守婦女婚外情現象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村留守婦女自身素質低下,即自身法律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因此從主觀方面尋找造成農村留守婦女發生婚外情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婚外情的辦法。
第一,提高農村留守婦女自身的法律素質和維權意識。農村留守婦女應當主動地學習《婚姻法》《侵權責任法》等與自身權利密切相關的法律,了解自身享有的人身、財產等各種基本權利,判斷自身權利被侵害的表現形式、救濟方式以及侵害者應受到的懲罰和自己所能得到的補償等法律規定。樹立法律維權意識,學會用法律的武器,最大限度地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13]。
第二,提高農村留守婦女的科學文化和技能素質。農村留守婦女要積極參加各種技能培訓,提高在非農業生產領域就業的能力。照顧家庭之余能夠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提高自身的經濟能力,充實留守生活,避免并減少婚外情的發生。
農村留守婦女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社會群體。農村留守婦女婚外情現象是主客觀原因相互交織的結果。從幫助農村留守婦女減少和避免婚外情的發生和發展以及保護農村留守婦女的合法權益角度出發,分析農村留守婦女發生婚外情的特殊原因,進一步提出明確保護留守婦女合法權益的理念;構建多層次的、立體化、傾斜性的法律體系;完善司法途徑等建議。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獻策獻力。
[1]魏翠妮.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研究——以蘇皖地區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李喜榮.農村留守婦女的婚姻穩定性研究——基于豫東HC村的調查分析[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3]駱藝.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現狀及問題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劉曉.留守婦女生存狀況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5]王丹.工業化、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6]陳欣.山東省農村留守婦女生活現狀及改善建議 [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7]胡永帥.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8]黃蘭.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留守婦女相關問題研究 [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9]駱敏.欠發達地區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治理研究 [D].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0]張巧遇.安徽省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1]程琳.我國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困境與成人教育[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3):33-35.
[12]余益兵,方明,王莉,王東.中國農村留守婦女研究述評[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7-29.
[13]趙蒙成.從施舍到賦權:農民工子女教育權利濟貧的理念與方略 [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