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勇,艾 民
(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長春130022)
殘疾人就業是一個社會問題,如何將殘疾人是社會負擔變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使殘疾人參與到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良好的殘疾人就業情況,不但可實現社會財富的創造,更可以實現殘疾人的自身價值。
這里所說的歧視并不是指社會對殘疾人的人格歧視,而是社會對殘疾人的工作能力和職業水平的認識不足。
(1)對殘疾人工作能力的認識不足導致工作崗位的排斥,這是一種最直接的社會歧視表現。殘疾人自身的殘障固然會導致適合殘疾人的就業崗位有限,但不同的工作崗位并不會完全需要一個正常人的全部能力,所以針對不同工作性質,我們只需要排除那些能力缺失的人不能參與該崗位的競爭即可,而不是簡單地要求只要是殘疾人就不可以參與崗位競爭。能夠提供適合某些殘疾人就業崗位的企業因對殘疾人工作能力的不了解、不相信殘疾人能夠勝任自己企業的崗位需要,從而出現對殘疾人的不接受和直接否定。當然,也有一種情況,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對殘疾人工作和生活能力有歧視,而是在企業提供殘疾人就業崗位的同時,必然會涉及到需要為殘疾人發揮正常工作能力而提供一定的輔助手段,這種輔助手段的提供,對于很多企業的發展和生存是個巨大的負擔,從而導致了對殘疾人的不接受。
(2)大眾對殘疾人的生活能力不了解,會無形中形成一種漠視,導致社會歧視的發生。雖然我國殘疾人人數眾多,但相對于整個社會畢竟還是一個相對人數較少的群體。正常人群體缺少對殘疾人群體生活的切實關注和了解,除了直接參與殘疾人工作的人群,多數群體對殘疾人的生活狀態并不了解,也很少有機會去深入了解這一群體。在多數人的心目中殘疾人是在生活和工作上都需要得到照顧的群體,對他們的工作、生活能力和執業水平沒有合理化的認識。缺乏了解、缺乏認可的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排斥,這種情況在整個社會群體中的存在必然形成一種社會性的歧視。
(3)簡單的愛心泛濫其實也是一種社會歧視。這些年我們也總是聽到各種社會組織對殘疾人士的無償救助報道,但卻很少聽到殘疾人教育情況以及殘疾人自身工作情況和能力的介紹。偶有介紹也都是對個別優秀個體的介紹,卻幾乎沒有聽到過關于不同殘疾群體教育情況和工作能力的介紹。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人,殘疾人更需要的是得到社會的認可和社會活動的參與,而不是簡單的施舍。簡單“施舍”而不是教會“生存”,這種善舉所形成的不良后果有時比惡意行為所形成的不良后果更為可怕。簡單施舍的關懷本身就是一種歧視,也會逐漸導致這一群體的依賴性增強,不能更好地學習、工作、融入社會。在近十年的殘疾人教學中,筆者發現很多殘疾學生在有正常人在身邊的時候,會放棄操作自己原本能夠完成的日常活動,依賴于正常人的照顧,而正常人也往往樂于這種簡單的照顧。作為教師,我們去指導和要求殘疾學生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和學習時,卻會常常被指責為缺少愛心,缺少對殘疾人的關愛。
(4)殘疾人自身心理障礙,對殘障情況的隱瞞也會導致社會對殘疾人的不了解,進而形成社會歧視。從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這些接受著高等教育的人群中,我們就可以發現這種情況的普遍存在。具備了本科學歷教育的殘疾人,有著較強的生活和工作能力,但他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卻會有意識地回避自身殘障的問題。比如在這里學習的盲人學生,很少會使用盲杖,一部分是因為在校園內活動時他們對路徑比較熟悉,不會形成較大的障礙;另一部分是他們不希望被校園內的正常學生發現自己是盲人。他們走不出內心深處因殘障所帶來的自卑,所以外在表現為一種“強勢”,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的表現獲得別人的認可。簡單地看,這些行為似乎是對他們能力的證明,但事實上這些行為總是會或多或少地給他人帶來一定的干擾,同時也是他們不能正視自我,心智尚不成熟的表現。
社會對殘疾人工作能力的不了解,殘疾人自身對殘障問題的隱瞞、逃避或對社會簡單救助的過分依賴,都客觀導致了整個社會對殘疾人群體的漠視和忽略,從而導致了一種無心鑄成的社會歧視,造成了殘疾人就業的困難。雖然國家在1991年就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1],其中第三十條規定:“國家推動各單位吸收殘疾人就業,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做好組織、指導工作。機關、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城鄉集體經濟組織應當按一定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并為其選擇適當的工種和崗位。”但現實是社會的了解缺失,造成社會對殘疾人的客觀歧視,進而嚴重導致殘疾人就業機會缺失,更多的人愿意采用簡單的愛心幫助而不是扶持殘疾人就業,幫助他們融入社會。
國家需要在加大對高等特殊教育和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同時,規范和評估現有的高等特殊教育學校和職業教育學校的辦學規模和辦學質量,對那些并不適合殘疾人的辦學機構要及時整改。在殘疾人教育中必須重視殘疾人的特殊性,不能單從數量上談殘疾人教育的發展,更要探討殘疾人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規律,用科學發展觀去對待和解決存在的問題。殘疾學生與正常學生相比有著很大差別,其生理缺陷在不同程度上妨礙了他們認識世界和接觸社會,并且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表現為思想感情較脆弱、主動創造性差、自我意識不足、自尊心強、缺乏自信心、狹隘固執等,往往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存在著較強的“向師性”,依賴性強,這就更需要加強對其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主要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以及社會協調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養,也就是在授之以“魚”的同時要授之以“漁”,要求他們主動探索,積極融入社會。只有殘疾人群體擺脫自身殘障所造成的心理影響,積極步入社會,才能更好地讓社會了解這個群體,接受這個群體。2015年1月24日遼寧衛視《中國好人》欄目播出了“益新殘障人”的公益專題片《看不見的力量》,講述了殘障人自組織發起人孫志遠和她妻子、我院09屆針灸推拿專業畢業生韓瑤的平凡故事。簡單的小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殘疾人走出自身殘障陰影,擁有“漁”的精神的重要性。所謂的“自組織”是殘障人發揮自己的力量,建立殘障人士的自救助或幫扶組織,不是以簡單的資金或物質進行救助,而是通過一種工作和學習經驗的交流,提供愛的給予和幫助他們走出因殘障所造成的心理障礙的力量支持,這些恰恰是特殊教育需要提供的。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公益事業的關注,媒體中公益性的板塊逐漸增加,廣播、電視、報紙、網絡都開設了公益專題。公益板塊引發了整個社會的“公益熱”,然而這種“公益熱”所引發的多數情況僅是簡單的捐錢捐物。但公益板塊需要讓社會大眾真正了解殘疾人群體和需要救助的群體缺少什么、怎么樣才能讓他們從“被救助”走向“自救助”,公益版塊應該多做些專題報道,報道不同殘疾人群體和社會困難群體的社會適應和工作能力,實現社會需要和有工作能力的殘疾人及社會困難群體之間的對接,加強社會對殘疾人群體的了解,并能進一步為之提供工作機會,這才是解決需要救助群體的核心關鍵所在。不要讓所謂的愛心抹殺被救助人士的自尊和上進心,讓他們能夠融入社會,通過自己的勞動來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使他們有尊嚴地得到幫助,以此真正地關注殘疾人群體。我們希望更多的媒體切實關注和報道這類公益節目,從而使整個社會能夠更好地了解和認識殘疾人,最終真正消除因社會忽略所形成的對殘疾人的社會歧視。
為了切實保障殘疾人平等就業的權利和機會,結合我國國情特點,我國政府先后制定出臺了《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就業條例》[2](以下簡稱《條例》)等一系列的法規,對促進殘疾人就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在具體的實施上我們也發現了各種問題,如對于實施細則或分層負責的細則缺少詳述,執行力差,優惠措施難以落到實處等,這些不利于扶持殘疾人就業企業的發展,殘疾人就業難以得到保障,具體可體現在以下幾點:
(1)福利性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差,在市場競爭中缺乏生存能力。福利性企業專產專營沒有相關的細則,《條例》規定的政府采購,即在同等條件下,應當優先購買集中使用殘疾人用人單位的產品或者服務,但《政府采購法》中并未有同樣的規定。即便政府采購也切實執行《條例》要求,但是集中使用殘疾人的用人單位在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時,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進行殘疾人工作環境和條件的改善,這必然導致相應的生產成本的提高,進而導致與雇傭正常人的企業相比無法占有成本上的競爭優勢。現實情況是殘疾人就業企業無法與相關產業形成市場競爭,使得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難以生存。
(2)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企業的扶持政策可操作性差。《條例》中提出對于多雇傭殘疾人的企業給予獎勵,但沒有明確的獎勵機制,無法保障獎勵和扶持的具體落實。雖然各地殘聯針對《條例》規定了具體的實施辦法,但其所設置的實施辦法具有明顯的地方保護主義色彩,即獎勵和扶持政策更多地集中在“本地”或“本區域”內企業對本地或本區域內殘疾人就業的促進上,對于招聘外地殘疾人就業缺少相關的扶持和獎勵政策,導致企業需要花費更多的成本用于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
(3)福利企業申請標準過高,且優惠力度不大,導致很多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的小微企業無法切實感受到政策的支持。福利企業申請需要集中安置10個以上殘疾人就業,這對于大規模生產的企業不存在困難,但對于很多安置殘疾人就業的小微企業來說卻是很難實現的一個標準。同時現有的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的優惠政策與對小微企業的扶持政策相比較,并沒有更多的優惠和扶持機制。對于這些小微企業來說,安置殘疾人就業無疑會增加更多的額外成本,甚至造成成本的計算入不敷出。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這些小微企業在項目選擇上不會考慮到扶持殘疾人就業的項目,在具體經營中也很難考慮安置殘疾人就業。只有政策的切實可行,才能真正扶持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企業的發展,切實改善殘疾人就業情況;只有讓社會意識到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不僅僅是公益也能帶來效益,才能使安置殘疾人就業的企業得到規模性的發展。
教育理念上對殘疾人以“漁”的培養、媒體上對殘疾人工作能力的正能量報道、政策上對扶持殘疾人就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持,社會真正關注殘疾人群體,才能更好地安置殘疾人就業,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促進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
[1]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教育就業部.殘疾人就業條例釋義[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