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嘉,張志軍,羅錦霞,黃璇瑩
(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廣東省化學危害應急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070)
新《食品安全法》中對于食品標簽“瑕疵”的新規定,是之前的《食品安全法》所沒有的,在質檢總局發布的《食品標識管理規定》也沒有出現過的,目前新的《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還沒有公布,對于食品標簽“瑕疵”的理解,無論是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還是普通的消費者,抑或作為監管方的國家工作人員,還都是停留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對待新《食品安全法》中對于食品標簽“瑕疵”的規定。
瑕疵,瑕原指玉的斑痕,經常用做比喻人的一些小過失或者是事物的一些小缺點,也就是美中不足的地方。疵是指毛病,缺點。因此瑕疵的意思在現代也主要是說人或事物出現的微小的缺點或過失,但又不影響人或事物其本身的正常價值。
新《食品安全法》中出現食品標簽瑕疵規定的兩段條款,分別是第一百二十五條中“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的標簽、說明書存在瑕疵但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二千元以下罰款。”和第一百四十八條中“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而這兩部分內容都不是單獨的一條規定出現的,都是在兩條規定中的最后部分內容,同時也是其本條中前端部分內容的補充。
第一百二十五條中規定可以沒收違法所得和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以及生產工具等情況,第二條為“生產經營無標簽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或者標簽、說明書不符合本法規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那么就是如果企業生產經營沒有標簽或者標簽、說明書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即可進行處罰、沒收其產品和加工工具等。
但根據GB 7718-2011以及GB 28050-2011實施以來的標簽錯誤情況,無論是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還是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都發現,實際情況中全國各地的食品標簽都會出現一些低級錯誤,例如能量單位kJ經常標錯為KJ、kj甚至Kj的,把食用鹽標為鹽、食鹽、鹽巴的,把1.2kg標為1200g的等等,對這種類型的錯誤如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直接進行處罰,就像是一個人犯了小毛病就被判五年有期徒刑,很容易打擊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積極性,對企業也是一種過重的處罰。
因此新《食品安全法》在一百二十五條中增加了食品標簽、說明書存在瑕疵但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責令企業改正,拒不改正的才進行罰款處理。這樣的規定,既避免了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因為食品標簽的一些小毛病而被重罰,也使企業對于食品標簽的瑕疵不敢掉以輕心,因為如果不改正還是會被罰款的。
同樣的,第一百四十八條中規定消費者可以要求賠償的情況中,新《食品安全法》也特別規定了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除外,同樣也是避免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因為小錯誤而被迫賠償了購買金額的十倍賠償金額的過重處罰情況。
把新《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條和第一百四十八條兩條規定進行詳細地解讀,目的是要先弄明白新《食品安全法》對食品標簽瑕疵規定的真正用意。那就是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兩個核心原則,并且這兩個原則同時成立的食品標簽錯誤才算是瑕疵,即不影響食品安全的同時還不能對消費者造成誤導,否則就不是瑕疵。
《食品安全法》對于食品安全的定義是: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所以,只要是對人體有任何顯性的、或者潛在的健康危害的,都是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同時被宣傳或者聲稱有各種“治療”功能的食品也被視為危害人體健康。
誤導,對消費者造成誤導,一般理解是指食品標簽上的內容,讓消費者對于該產品的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價格、性能、數量、制造方法和產地等有錯誤的認識。舉例說明:某品牌的猴菇餅干對于“猴菇餅干養胃”的說法就是屬于“性能”誤導。某些企業生產的“羊肉味肉串”,通過包裝正面中把產品名稱的幾個字的字體設置成不同的大小和顏色來誤導消費者認為是“羊肉肉串”,配料只有一點羊肉,其他都是淀粉、鴨肉及雞肉等,這就是“質量”誤導。市場上還有一種餅干,在包裝上標示“丹麥曲奇”,而產地卻為中國,讓消費者誤以為其是丹麥生產的產品進口到中國的,這就是“產地誤導”。總結下來,對消費者造成誤導,也就是廠家為了達到“抬高”自家產品的目的,讓消費者誤認為該產品有某種或某幾種“特殊優勢”,而實際上該產品并沒有這些“特殊優勢”。
經營企業誤導消費者的常見形式可以分為:視覺誤導、概念性誤導、“無中生有”型誤導、“偏差”比較型的誤導等。
視覺誤導:利用包裝上的圖片、文字的大小或顏色、文字字符的類型、文字的內容以及位置等來誤導消費者。常見的手法有以下情況:把乳味飲料、果汁味飲料、咖啡味飲料的“味”字通過改變字體大小、顏色、位置等等讓消費者誤認為是乳飲料、果汁飲料、咖啡飲料。或在包裝圖片上顯示牛肉片、羊肉片,實際配料里僅僅使用了少量一些肉末,可能還不是牛肉羊肉,故意讓消費者誤以為產品原料加了大量的牛肉羊肉。
概念性誤導:很多企業都很喜歡玩概念、玩專業名詞忽悠消費者,像什么“十八道、二十一道層層過濾”“產地在中國(地球)環境最好的XX地方”和“兒童專有食品”等等,都是自造概念欺騙消費者,至于這些概念是否合理、依據來源等等廠家從來不告訴消費者。
“無中生有”型誤導:此前風風火火的“非轉基因更健康”的宣傳到處都是,從大豆油蔓延到了玉米、小麥及花生等農作物上。真實的情況是只有轉基因大豆可以榨油,并不難用于制造其他普通食品,進口轉基因玉米也不能用于食品原料,至于轉基因小麥、轉基因花生等等全世界都沒有什么種植。宣傳產品使用了“非轉基因面粉、非轉基因花生”讓企業得了利,但卻讓監管層背上了更大的包袱:小麥和花生等等也有了轉基因嗎?是國內種植還是進口?監管層百口莫辯。
“偏差”比較型誤導:就是不告訴你他用來比較的“樣本”就直接宣傳的典型情況。很多價格欺詐就是存在于這種狀況之中,什么“一折甩貨”“跳樓價”及“賠的吐血”等,不少企業就是提前先漲價然后“打五折”變回原來的價格,或者是用三五年前的價格比較說現在已經是一折價格了。其他的還有什么“本產品含量高(低)10%”“質量更高”和“全國(全世界)最好的之一”等,莫不如此。
對于這么多的誤導消費者的情況,在工作中如何來進行分辨,如何進行具體的界定是否有危害呢。這里就從消費者角度、監管角度等幾個方面對于種種誤導進行分析,以確認什么樣的誤導需要進行監管,什么樣的誤導是需要廠家自我改正。
首先從“是否會給消費者的健康帶來危害”,包括潛在的健康危害,如果有那就不屬于瑕疵范圍。例如應該標營養標簽的預包裝食品沒有標營養標簽,此種情況會給消費者的健康帶來潛在的危害,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壓患者等需要通過營養標簽的糖含量和鈉的含量來辨別該產品是否可以食用。
其次是“是否讓消費者誤解了該產品的特性”,如果讓消費者誤解了原應有的產品屬性則不屬于瑕疵范圍,包括產品的質量、價格、凈含量、成分和原料、用途、產地、保質期等。例如,有些企業故意在標簽上打上“特級”“優級”等產品執行標準中并沒有的等級,這種就是故意讓消費者誤解產品的質量特性。
再次是“是否讓消費者或監管人員無法確認原文部分的意思”,包括字符、文字、圖案等。例如食品添加劑“D-異抗壞血酸鈉”,有的企業用縮寫的俗稱“異VC鈉”或“VC鈉”,這種會給消費者的認知帶來困惑,如果是企業不小心打成了“D-異抗壞血酸納”則消費者或者監管人員仍然可以辨認是屬于打錯了字,并沒有影響確認是哪種食品添加劑,故可以認為是瑕疵。
簡單的可以總結為三點:一是不給消費者帶來健康危害(包括潛在的健康危害);二是不會讓消費者誤解產品的本有特性;三是不會讓消費者和監管人員無法確認該部分圖文的應有原意。同時,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也可以通過這些鑒別方式,來確定自家產品的包裝上面是否有涉嫌違規的圖文。
最后,不影響食品安全但可能會引起消費者誤導的情況,算不算瑕疵呢。新版食品安全法中規定是“存在瑕疵但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才是由當地食藥監局責令改正,只有“不影響食品安全”的同時并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才符合食品安全法對于瑕疵的定性。
在其他方面,新食品安全法中也存在一定的瑕疵,例如在反不當競爭法中第九規定的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7〕2號第八條,經營者具有下列行為之一,足以造成相關公眾誤解的,可以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第一款規定的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對商品作片面的宣傳或者對比的;將科學上未定論的觀點、現象等當作定論的事實用于商品宣傳的;以歧義性語言或者其他引人誤解的方式進行商品宣傳的。
以明顯的夸張方式宣傳商品,不足以造成相關公眾誤解的,不屬于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日常生活經驗、相關公眾一般注意力、發生誤解的事實和被宣傳對象的實際情況等因素,對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進行認定。
中國新食品安全法中食品標準的標準覆蓋范圍僅僅集中在食品包裝標簽指示管理層面,不包括食品廣告用戶等其他領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我國不同職能分工存在緊密的關系。例如所有廣告用戶的規范都移交給國家廣電總局審核負責、監督。而美國食品廣告的用戶規范則是通過聯邦貿易委員會負責,食品包裝標簽用語的規范性則是移交給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進行負責。我國之所以用語規范不夠全面,主要是因為數量、質量、來源、組成,除了營養功能之外的其他健康功能米有規定。所以,在今后的食品安全法食品標簽規定中,要能對其進行強制性指示,這也是今后我國食品安全法修訂的主要內容。
食品標簽法規標準要能夠從我國食品行業發展現狀出發,食本質要求要能夠建立在食品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對標簽標示加以規范,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還要能夠根據其他國家食品安全法“食品標簽”存在的不全面、不嚴格,并將其作為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主要標準,促進行業發展滿足消費者需求,從而更好地為我國食品安全服務。
[1]鄭浩,李小林,邱璐,等.不同國家和組織食品標簽技術法規的比較[J].食品科學,2014(1).
[2]高培鈞,程勁松,肖國榮.中國與歐盟、美國和日本食品標簽法規標準的比較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13(21).
[3]唐曉純,張慧媛,劉曉鷗.歐盟食品標簽風險管理概況及其最新進展[J].食品工業科技,2012(15).
[4]張傳統,陸娟.食品標簽信息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研究——以嬰幼兒食品為例[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2(9).
[5]崔琳琳,周小理,周一鳴.國內外食品標簽通報研究現狀及對策[J].食品工業,2012(9).
[6]陳衛平,牛明嬋.消費者對食品營養標簽的使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4).
[7]董新昕,楊月欣,王強.美國食品標簽技術貿易措施對我國出口食品貿易的影響[J].食品科學,2009(15).
[8]董新昕,楊月欣,王強.中美食品標簽管理體系淺析[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