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林
(山西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太原 030000)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商品目錄》,我國的出口茶葉主要分為三大類即綠茶、紅茶、特種茶。我國的茶葉出口結構與國際茶葉進口市場的品種結構存在較大的差異,比如2013年國際市場紅茶占進口總量的82.9%,綠茶占17.2%。這種出口品種上的嚴重不均衡和偏離世界進口國的結構必然會對我國的茶葉貿易形成阻力。
從我國茶葉出口的國際格局來看,我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是非洲,然而這些多為經濟最不發達的國家,居民的消費能力不強。這樣極易導致我國出口到該地區的產品單位價值較低,利潤空間不大,市場擴張受限。
從出口國別和地區看我國的茶葉出口市場,美國和俄羅斯作為我國茶葉出口的新興市場,市場份額增長較快,但出口量并不穩定,我國茶葉面臨著來自斯里蘭卡、肯尼亞等國家的激烈競爭。
我國的茶葉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24%,出口量占世界茶葉貿易量的19%左右,現已出口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和貿易額分別占為世界第三位、第四位。然而由于受到國內外諸多因素制約,比如氣候、市場不穩定等,我國茶葉出口形勢并不樂觀。
首先,我國絕大多數茶葉企業缺乏自主研發產品能力,而且與科研機構缺乏合作,生產的產品不能隨著市場不同的消費偏好而變化,新品種的研發能力不足。其次,我國的茶葉生產模式較為分散,生產出來的茶葉產品較為初級。最后,我國茶葉較低的科技含量拉低了其附加值,使得茶葉的國際競爭力不強。盡管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茶文化,這些問題的存在也使得我國無法走一條品牌散裝外銷的路子。
在國際茶葉貿易中,紅茶類才是主要成交品種,其交易量曾一度占到88%以上,其中紅碎茶又占到紅茶類的90%~95%。因地理、氣候、品種的影響,我國紅茶品質卻是先天性不足,歸因于氣候、土壤、品種等因素,質量低于印度、斯里蘭卡等國。
通過對我國茶葉出口主要市場狀況分析,我國茶葉出口集中于亞洲和非洲,所占比例高達80%。出口市場的集中程度過高,而且亞非國家經濟水平不發達限制了其消費能力。由此看來,茶葉出口過于集中到不發達國家市場,不僅會導致市場風險增加,也會使得市場擴張空間受限。
我國茶葉的質量問題主要有:農藥及有害貴重金屬殘留、有害微生物、非茶異物超標和粉塵污染、茶葉的陳變與質變。這些問題涉及到茶葉的種植、生產、加工、流通等多個環節。目前,我國大多數茶葉僅僅達到《無公害食品茶葉》標準,實際上,這一標準是最基本的。這就導致了我國在出口時會面臨一系列的壁壘問題。
在分析我國茶葉出口貿易面臨的問題及主要障礙后,為了使我國的茶葉貿易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對策。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使茶葉的生產運營規范化。應盡量縮減新品上市的周期,深入發掘茶葉潛能,能夠根據市場需要生產對應的產品,全面監控茶葉生產的各個環節,制定標準化規程,以此來保證其品質和安全程度達到世界標準。政府應該扶持并支持茶企業打造自己的品牌,并嚴懲假冒偽劣行為,凈化市場環境。相關企業也要著力提升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改進技術,注重原產地標識的申請,提高創新能力。
要在保持傳統的綠茶市場份額的基礎上還應該積極開拓世界紅茶市場。并且要以進出口市場為導向,由單一的春茶開發向春、夏、秋茶綜合開發轉變,由單芽利用向單芽與一芽多葉綜合利用轉變,由發展高端茶產品向發展高、中、低端茶產品并重轉變。最重要的是,要利用現代科技改良傳統茶類,走“科技興茶”之路,不斷調整品種結構,開發新品種。
不論是茶葉的生產、加工還是貯運、銷售,都應該嚴格遵循茶葉出口的標準。在茶園管理過程中,如果要施肥和進行病蟲害防治,一定要按照有關規定和要求,多用有機、復合、生物和自然肥料,減少或不用化學肥料,盡量采用綜合治理和生物防治的方法治蟲防病。在選用包裝材料、物品,運輸工具和倉儲場所時要確保衛生、潔凈無污染。在貯藏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溫度、濕度及保存時間,防止茶葉腐爛,質變。
在國際茶葉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國的茶葉產業和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要想繼續保持我國茶葉出口大國的地位,我國茶葉企業、政府、行業必須強強聯合,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集思廣益,開拓新路,才能在未來的國際市場中保持穩定的態勢。
[1]李洋.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茶葉出口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3(22):70-71.
[2]邱海蓉,馮中朝.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的發展特征及趨勢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