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池
(荊州市財政局 湖北 荊州)
以新《預算法》為代表的一系列財政性法律法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緊鑼密鼓的頒布與實施,標志著黨和國家已按下了深化財稅改革的快進鍵,充分地體現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對財政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深化財稅改革的堅強決心,也彰顯了財政在治國理政中的基礎性作用。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下面談幾點學習體會。
(1)預算要公開。新《預算法》等法律法規已明確規定要 曬賬單 。財政預算公開,其本質是政府財政資金使用的透明,是建設陽光政府、責任政府的迫切需要,是財稅改革的重頭戲。花納稅人的錢,要給納稅人一個明白,要經得住人民的質詢。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也是針對長期存在于我國政府預算管理體系中的體制性 頑疾,做釜底抽薪式的大手術,建立一種倒逼機制,規范政府的 錢袋子 。保障人民群眾對財政預算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促進預算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科學化。這就要求我們對納稅人的錢,要心存敬畏之心,如履薄冰,絲毫不能懈怠,正確面對和適應全方位的監督,分好、管好、花好財政資金。
(2)投向要精準。新《預算法》等法律法規界定財政資金的使用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不缺位,也不越位。所謂缺位,主要是指本來應當由政府生產和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政府卻沒有充分盡職盡責,甚至在某些公共領域出現了 真空,沒有投入或者投入不足。應由政府提供的水利設施、生態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和其他必要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仍然力度不夠;醫療、養老、失業、救濟以及其他社會保障服務的公共供給仍然不足;市場經濟秩序仍然不健全,競爭規則仍然不完備,信用體系尚不健全;應由各級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城市公用事業服務等,仍然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我國財政支出范圍過寬,政府管的事情太多,競爭領域的事,本可以交給市場來解決的,卻硬要擠占有限的財政資金,管了不該管的事。花錢要補缺位、不越位就是為社會大眾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要理直氣壯花錢、要舍得花錢,競爭性領域,政府要毫不猶豫的退出來,比如一些本可以通過市場完成的產品交易會、演唱會、展銷會,一些企業的兼并、重組等,政府不要參雜其中,財政資金要毫不猶豫的退出來。
(3)支出要依規。新《預算法》等法律法規對使用財政性資金有明確的制度性、程序性規范。比如,要依法執行八項規定、執行差旅費的規定、執行 三公 經費管理的規定、執行規范津補貼的規定、執行辦公用房、設備配置標準的規定、執行政府采購的規定、執行招投標的規定等。再比如,政府借來的錢絕不能用來建樓堂館所、買公車、發工資,預算單位不能私設小金庫,不能擠占挪用,不能虛報冒領等。法規是底線,不可觸碰,制度是紅線,不可逾越。要適應新常態,制度不能繞道,程序不能回避。更不能貪贓枉法、以權謀私。
(4)花錢要問效。新《預算法》等法律法規已把預算績效管理作為考量財政管理優劣的重要內容和手段。預算績效管理就是要摒棄過去 花錢隨意花、巧立名目花、不講效果花 ,轉變到 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運用 一環套一環,環環緊扣的體系。公共財政的職能是滿足社會的公共需要,更好地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財政不再是單一的 切蛋糕 ,不僅僅是為保運轉、惠民生而 爭比例 ,而且更在于怎樣關注吃蛋糕 ?怎樣考核資金使用的績效,為下一次更好地 切蛋糕 做準備,改變過去重收輕支、重分輕管、重數輕質的問題,貫穿財政從 分錢 到 花錢 再到下一輪 分錢 的始終。花錢問效成為一種新常態。
(5)舉債要有度。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意見》指出,要建立借、用、還相統一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修明渠、堵暗道,賦予地方政府依法適度舉債融資權限,加快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規模控制和預算管理。今后各級地方政府特別是市縣兩級政府就必須改變過去有可能是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表態、拍屁股走人那樣隨意舉債的做法,編制好中期財政預算,建立跨財政年度的預算平衡機制。把地方債務納入預算管理,接受地方人大的監督,用制度的籠子扎好債務的籬笆,使地方政府性債務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運行。
一言以蔽之:花錢不能任性,尤其是花納稅人的錢,絕對任性不得。要按照制度花錢,按照程序花錢,依法花錢、依法聚財、依法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