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海燕
(三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福建·三明)
疾控機構是直接履行公共衛生職能,為公眾提供公益性的事業機構。疾控中心項目資金,是疾控機構為完成特定工作任務或特定項目目標安排的具有專門用途的資金。近幾年來,各級政府部門加大對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力度,大量的專項資金投入到公共衛生事業。這些項目資金對疾病預防控制的事業發展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資金的總體運行情況是良好的,但也存在管理機制和制度上的不完善,標準化程度有待提高。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專項資金管理,提高財政疾病預防控制專項經費的使用效益。
當前疾控中心項目資金,主要包括慢性病綜合干預項目、結核病防治項目、流感監測項目、煙草控制與健康素養促進項目、擴大國家免疫規劃項目、手足口病等腸道傳染病防治項目、狂犬病防治項目、不明原因肺炎監測、人禽流感防治等重大公共衛生項目資金。SARS以后,從中央到地方對疾病預防應急體系的建設越來越重視,逐年增加專項資金。如何依法管理項目資金,提高專項資金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一個完整的核算網絡和應急網絡系統,已經成為當今疾控財務工作者面前的現實課題。
(1)疾控中心項目多,有資金量大的艾滋病、瘧疾、流感、健康素養、計劃免疫、手足口病防治、狂犬病防治、H7N9 禽流感、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項目等重大公共衛生項目,也有像地方病、布病、登革熱等資金量不大執行期短的項目。隨意調整項目之間的資金,一些項目未按項目方案實施資金混合一起使用,未體現項目資金的專款專用,造成專項經費混淆、擠占挪用現象時有發生。
(2)疾控各項目實施方案對專項資金使用及管理沒有明確的規范,難以操作;項目方案只規定了一些大的條條框框,沒有明確開支范圍等細化規定,僅憑財會人員對項目方案的理解開展監督審核。業務科室沒有按預算使用專項資金,項目預算管理不到位,監管形同虛設。造成有些項目的資金結余量較大,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率沒有發揮出來。
(3)財政部門或衛生行政部門對項目經費下發不及時、速度慢,撥款追加不到位,有的項目資金跨年度;有的項目工作完成后資金還未到位,影響了項目工作的實施進度與成效。
(4)設備、儀器、器械和材料存在重采購輕管理的問題。采購無計劃,物資器材、檢驗設備、藥品試劑等沒有做到專人保管,入庫不及時或閑置未用,存在浪費現象。很多項目設備是上級業務部門統一采購、無償調撥,直接由業務部門領取接收,未及時到財務辦理入賬手續,造成固定資產管理的缺失。對項目設備在使用過程沒有及時跟蹤適時監管,容易造成固定資產的丟失和損毀。
(5)疾控中心相關財務人員知識結構老化,業務水平有待提高。疾控項目的逐年增加,有時十幾個項目同時運行,項目資金量大的有幾百萬元、項目期限長;有的資金量小、運行時間短,使得財務核算任務繁重、工作業務量大。導致財會人員對專項資金無法做到很好核算,難以監督管理項目資金。
(1)疾控機構專項資金涉及多個方面來源,包括中央補助重大疾控項目資金、省市財政配套資金、上級部門撥付的專項資金。項目資金來源較多、涉及層面廣,管理上具有一定的難度;加上部分工作人員服務及法制意識較淡薄,沒有意識到專款專用;重視專項資金的申請及撥付,而忽略項目的管理和實施過程,難以對項目資金進行全方位監管。
(2)由于疾控內部的業務科室與財務部門之間缺少及時溝通和協調,導致財務部門對項目使用情況難以全面掌握,無法有效進行監管和控制,造成業務管理與資金管理相互脫節。衛生項目資金的整體效益難以發揮。
(3)由于現行的財政體制不完善,部分項目在周期上跨年度,資金撥付滯后現象嚴重。對一些項目方案已實施而資金未到位,只能通過占用其他項目資金來開展或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導致項目資金不能在特殊情況下發揮預防、控制作用。
(1)對疾病預防控制項目資金進行科學、規范的管理,是做好疾控業務的基礎。因此,疾控機構的領導、財務人員、專業人員一定要提高認識,樹立正確的理念,完善制度,創新項目管理模式。遵循依法依規的原則,保證公共財政資金的安全。
(2)增強疾控相關業務科室與財務部門的溝通協調,依據項目資金管理方案進行對照檢查。對一些突發事件、沒有項目實施方案也沒有資金支持的項目,由財政或上級部門采取每年預撥一定數額的專項資金用于應對項目意外及突發事件的資金使用,如我市的埃博拉防控、中東呼吸綜合征等都是特殊、突發的項目。針對部分項目資金撥款滯后的現狀,預留疫情處置及診斷經費,或者嘗試專項資金前期墊付制。如很多的項目在方案實施前期資金還未到位的情況下采取資金的墊付制,就能保證項目實施的進度及效果,避免專項資金的擠占挪用等諸多現象發生。
(3)衛生項目資金的管理和監督需要財務人員的全面參與,要樹立控制意識,規范項目資金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定期提供資金的分配、使用情況以及項目執行情況的材料。做到事前審查管理,事中有效監督,事后及時結算。定期對財會人員進行公共衛生業務培訓,及時梳理各項業務流程,健全內控機制,加強風險防控,維護財經秩序。
(4)廣泛開展宣傳,利用各種網絡傳媒、宣傳欄、報紙、標語、講座等大力宣傳培訓。如我市開辟“人人健康”電視專欄,預防接種計劃免疫、健康教育微信公眾平臺。各衛生宣傳日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群眾對疾控項目工作的知曉度,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使一些直接面對老百姓的地方病、慢性病、寄生蟲病、飲用水監測等管理項目工作的順利開展。
(5)構建項目資金追蹤反饋制度,加強項目資金外部檢查及內部監管。對投入規模大、資金需要量大的項目實行資金運作的全過程監督,建立項目明細和支出配套方案,明確項目資金的開支范圍,進一步完善項目實施方案,使項目單位有可參照的標準來實施執行。開展項目實施過程的督導及項目結束后的驗收評估,確保資金規范管理和合理使用。
(6)在項目資金的管理運用上引入公共衛生技術或服務政府購買機制。政府購買服務能發揮社會資本、科研技術優勢,減輕財政對公共衛生事業的資金投入壓力。建立綜合性評審機制工作,堅持費隨事轉,切實提高項目資金使用效率和公共服務質量。
總之,只有對項目資金實施有效管理,建立完善的資金管理制度,做好財務管理工作,才能充分發揮財務的監督職能,提高財政疾病預防控制專項經費的使用效益和績效管理水平,保證疾控項目方案的有效實施。
1.楊開宇.強化監管提高疾控專項資金使用效益.中國集體經濟,2014(10).
2.吳芙蓉,李津蜀,張莉莉.公共衛生機構項目專項資金管理分析.寄生蟲病與感染性疾病,2013(6).
3.潘偉東,姜秀杰.公共衛生專項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現代經濟信息,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