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超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北京 100044)
國家對事業單位的分類改革對現有事業單位尤其是科研事業單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許多科研事業單位都處于半事半企狀態,其收入主要來自財政收入和經營收入兩部分,而根據事業單位所處行業的不同,兩種收入來源的比例也不盡相同,其中不乏一些經營收入占比很大的事業單位,這樣的單位在性質上是事業單位,但在實際工作中又以對外經營為主,這種現象往往使單位在內外部的管理上都存在矛盾。一方面經營行為過多改變了國家設立事業單位的初衷,國家的很多規定限制了單位在經營活動上的發展,另一方面,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上與現代企業相比又較為落后,如果未來轉制成企業,其競爭力勢必會急劇下降。因此,為了確保科研事業單位能夠獲取更好的發展,必須要做好內部相關管理制度的建設。
受科研事業單位本身性質決定,單位的固定資產主要由上級主管部門或財政部門撥款購置,至于其在使用過程中發揮出多少效益則缺少合理的考核手段。一些科研單位在科研經費的使用過程中單位領導關心的問題就是部門新購設備的投入額是多少,建了多大的實驗室,并沒有對客觀需求進行科學分析,為了花錢而花錢,購置十分盲目,固定資產在運行過程中又以封閉的形式在內部完成,部分固定資產的利用率很低,又忽視日常的維護和保養,從而導致了固定資產的重復購置、大量閑置和損毀,浪費了國家大量的科研經費。
科研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采購過程中管理手段落后主要表現在,采購部門人員不足,采購員單一,采購過程缺乏制度和其他人員的監督,導致采購價格不透明,購置物品價格虛高,采購員收取回扣的情況屢有發生。
科研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使用過程中管理手段落后主要表現在,在固定資產的實物管理上始終延續傳統的管理方式,很少對現代網絡、信息技術進行應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科研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管理上的系統性、時效性無法得到保障。例如,部分科研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的管理上通過卡片方式進行記錄,多數的記載都是捆綁式的,很難落實到個人身上,或者把很多資產都記在一人名下,一些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經常去向不明,丟失嚴重,內部控制存在嚴重漏洞。
一般情況下,在固定資產管理中,不僅需要對固定資產的價值進行準確核算,而且實物數量需要與賬面數量相符。這就需要定期(通常為1 年)對固定資產進行盤查。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事業單位因為部門設置和人員配置不合理,定期盤查往往無法得到保障。定期盤查的滯后和間斷使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難被及時發現,從而導致問題處理滯后嚴重。
科研事業單位中許多固定資產的重量大、體積大,這給實物驗收工作造成了較大麻煩,經常有驗收滯后或者驗收走過場的現象發生。例如,因為責任模糊,缺少完善的管理體制,當貨物到達時,驗收工作往往是由貨物的購買者拿著發票到驗收部門完成驗收工作,而并不是由資產管理部門指派人員進行驗收,甚至少數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為了降低自己的工作量,辦理手續前不加詢問。固定資產使用中,因為人工而導致設備出現損壞、失竊等情況時,也沒有依據相應的規章制度給相應的處分或要求相關責任人進行經濟賠償,這一不良情況的存在,無形中助長了那些不愛護科研事業單位固定資產人員的錯誤行為。
固定資產的管理應該貫穿實物資產從采購、使用到處置的全過程,在固定資產的認定上也需要進一步地思考。
在科研事業單位中許多資產是否為固定資產還無法統一,如果僅以金額衡量問題,將會導致科研事業單位中固定資產管理人員很難對資產是普通消耗品還是固定資產進行認定。因此,財政部門需要對科研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制度進行不斷地完善,對固定資產的認定范圍進一步明確,對固定資產類別進行細化,或是將固定資產的定性權交給事業單位。
在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不能只注重固定資產的購置,還需要加強對固定資產使用階段和處置階段的管理。
科研事業單位中的固定資產具有分布廣、類型多、數量大等特點,因此在管理過程中要想真做的到系統化、規范化,就必須要對傳統的管理方式進行改革,對先進的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進行應用。(1)加快固定資產信息化建設,開發或購買固定資產管理軟件。(2)在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需要徹底查清科研事業單位中存在的固定資產,必須要做到實物與賬相符。(3)建立固定資產管理數據庫,從而將科研事業單位中的固定資產進行合理分類,統一編碼,然后將數據錄入到數據庫中,并合理應用網絡技術,從而實現固定資產信息共享,提高固定資產管理水平。
科研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實物的管理,著重強調“誰使用,誰管理,誰負責”的管理理念,同時應當配備相應的固定資產購置責任負責人,嚴格對固定資產進行實物驗收,并定期對固定資產進行清查盤點。一般來說,一年對固定資產進行一次盤查就可以滿足對固定資產的管理,但在實際工作中,科研事業單位因為工作繁忙,一年一次的全面盤查工作經常無法按期進行。因此,在科研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盤查工作中,必須使“制度”、“時間”、“人員”等關鍵要素得到有效落實。從實際情況來看,建議科研事業單位,每季度對固定資產進行一次隨機抽查,每次抽查的覆蓋率達到所有固定資產的百分之三十,并保證每一次抽查與上次抽查不存在重復抽查的情況,從而使固定資產的抽查能夠實現經常化和制度化,當發現賬實不符、盤虧等情況時,需要及時處理固定資產。
科研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處置是固定資產管理的重要環節,需要科研事業單位有相關的管理制度并要求相關部門和人員嚴格按照制度執行。此外,需要依據科研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的相關規定成立相應的技術鑒定小組,該小組由主要負責對申報處置的資產進行鑒定。依據鑒定結果,結合實際情況對固定資產進行處置。一些因為某一個項目而購置的專業設備在科研項目結束后,如果該設備不會被其他科研項目繼續使用就應當及時出售,對于購買多年但技術已經落后的設備,如指標無法滿足工作需求,應及時地進行報廢處置,資產的處置渠道和變現價格要公開透明并接受監督,處置收入要按照有關部門或本單位財務管理制度歸集或上交。
[1]陳兵華.行政事業單位國有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3,(9).
[2]遲曉霞.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業,2013,(33).
[3]米京華.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