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娟
(如皋市東陳鎮教育管理中心 江蘇·如皋 226571)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進步以及教育資源投入比重的不斷增大,我國農村教育的環境已經得到很大改善,不論是資產設備等硬件投入還是教師資源等軟件投入,都呈現出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與之相對應的管理水準卻未能得到相應的提升,由此造成管理對象和管理能力不匹配狀況的出現,阻滯了農村教育系統良好發展的進程。所以,各具體的農村教育系統必須在遵循國家宏觀政策調整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資產與基建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原則指導下的能動性解決問題,以期提升充分發揮財務管理職能、提升教育水平。
基建管理作為部分資產管理的重要前提步驟,其成本內容核算的健全和完善程度,對于會計監督職能的發揮具有重大影響,并進一步影響到資產的運營效率和后續管理。但是,在農村教育體系中針對于基建項目的規范管理在資金核算方面就存在混亂不清的現狀。首先,建設資金沒有在政策規定所核準的范圍內進行專款專用,賬外運作的情況時有發生,諸如借款給項目負責人或者承包人,以收取利息進行“小金庫”的充實,這種運作模式既為能遵守相關財務制度的約束,又不能將資金在項目中運用的狀況進行全貌的反映,導致基建成本核算的模糊;其次,工程建設資金在撥付到位的情況下,時常發生被相關職位人員暫時挪用的現象,則揭露出了會計監督職能的缺位和相關內控的形同虛設,導致基建財務管理的弱化;最后,從基建資金撥付的角度來看,其流程和手續都存在較大的漏洞,頻頻發生白條支付和款項直接撥付給承包者的現象,這樣的撥付方式也為資金不合理的運用營造了更寬泛的環境,超支的招待費卻列為學校維護支出費等經常發生。
按照相應基建項目財務管理的規定,教育系統對重大資產與基建項目應該設置專賬進行專人式的財務工作應用,以期真實完整地核算和管理資產與基建項目。但是,一方面鑒于最初整個鄉鎮學校教育體系財務會計核算的要求,一個鄉鎮設置一本賬簿進行整體核算,對于財務核算和管理的要求較高且分類披露列示也較為精準,難以滿足要求,而另一方面2014年開始應用的中小學會計制度,要求按學校完整的設置賬簿反映,對已有的會計核算監督模式有較大改變,都與傳統的管理方法呈現出一定的挑戰性。兩方面因素的作用,使得其財務核算處于一種轉軌的環節和環境中,不僅面臨對已有缺陷的改正,還必須對新的核算要求進行適應與運用,這對負責的財務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整體適用核算規范的建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農村教育系統的內部監督管理作為其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職責的劃分、履行以及智能的有效發揮具有十分直接的重要作用。但是,就農村教育系統整體的資產管理的監督來看,內部明顯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導致制約作用的失效,資產管理的整體效能下降。對于資產管理而言,資產的申請領購與管理運用、記賬核算,相關職位未能進行準確的職位分離,使得彼此監督作用的失效,而聯合串通的現象卻時有發生,導致資產不合理的運用消耗、提前報廢等情況頻頻發生。對于基建管理而言,工程管理機構多是臨時組建的,內控制度并沒有建立,一部分的工程管理人員業務素質不高和責任心薄弱,加之與財務核算人員進行串通制造虛假憑證,導致項目核算內容不實、管理混亂狀況的出現。
資金的運營管理貫穿于整個基建項目的實施過程,農村教育系統必須從財務管理的視角對其進行相當程度的重視,將其與基建項目整體過程的管理緊密結合,以實現對基建項目全面的核算與監督管理。因此,必須針對于資金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問題進行解決,第一,必須強化撥付資金的專款專用,強調對相應政策規范的遵循,杜絕設置賬外賬等情形的出現,設置相應職位牽制的管控模式,防止將撥付資金運用到項目建設以外的領域,從而避免成本核算內容模糊不清現象的出現;第二,針對于農村教育系統對資金撥付授權的管理,必須建立起完善的職位內控制度,杜絕資金挪用現象的產生,這需要根據制度的硬性約束和控制環境的構建,以及控制活動的設置等方面共同進行配合工作,從而使得基建項目財務管理的優化;第三,對于基建項目資金的撥付,必須從其申請、審批等流程對相關手續的履行進行精細化管理,防止白條支付等不合規撥付流程的出現,并且需要營造嚴密的資金領用手續,防止利用會計處理方法對資金核算進行錯誤掩蓋行為的產生。對于資金運用整體流程的管理,必須從申請、審批和實質運用等環節,結合基建的具體情況,進行充分化的核算管理,從而真實反映項目的成本內容,有利于真實業務活動的呈現及后續決策的應用。
農村教育系統財務核算的不健全,會導致會計監督職能的失效,從而使得資產和基建的管理片面化,難以反映真實的管理情況,因此,需要針對于財務核算的薄弱方面,進行相應的強化,以實現規范的資產和基建管理的目標。一方面,應該積極適用中小學會計制度,在其進行原則導向的環境下,運用財務人員的勝任能力和專業判斷,結合具體鄉鎮教育體系的實際情況,從科目設置運用、賬簿管理以及報表編制等方面,對資產管理的基本會計核算內容進行完整而細致的反映;另一方面,考慮到對學校核算的模式呈現出了一定的要求變化,為了確保本職人員能夠更好的履行其財務核算監督的職位責任,應該建立起一套進一步學習、提升的體系制度,鼓勵并要求相應責任人員適時對相應政策規定進行學習和培訓運用,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的項目計劃、資金管理和日常核算中去,以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為切入點,逐漸鋪展對財務核算監督的管理,以提升管理效能。
內控制度的構建,不僅是企業必要的資源投入,同時也是事業單位規范管理的一項基礎制度,相關負責人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同時,內部監督則作為內部控制的重要控制活動組成部分,對于提升資產的管理效能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對于資產的管理而言,需要從資產的領購申請、審批運用和日常管理等環節進行相應的職位分離,以此進行彼此的調控與監督,從而避免一人負責太多關鍵環節的管控而導致舞弊行為的產生。對于基建項目的管理,必須從基建項目工程機構的選擇和設置環節就開始相應的控制監督,防止能力不符合要求以及責任心不強的工程人員進入到施工項目,并從職位設置防止其與記賬人員進行虛假單證運用情形的產生,從而保證核算內容的真實完整。
農村教育系統的資產與基建的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不能僅僅將視角投放于財務管理的某個環節,必須從全面核算管理的視角對其進行相應的管理,才能達到既定的管理目標和要求。
[1]于晗.義務教育學校閑置校產處置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劉增鯤.學校基建會計的相關問題淺思[J].商場現代化,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