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麗紅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 北京 100086)
新時期,事業單位要破除傳統計劃經濟模式下的績效評價模式,根據單位本身的實際發展情況和其自身的財務導向構建起合理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堅持和遵循科學構建的原則,從事業單位的實際出發,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結合進行考察,同時,要借鑒先進的績效管理經驗,比如事業單位可以利用平衡記分卡幫助業績評價更加平衡與完善。
定性指標是指無法直接通過數據計算分析評價內容,而是要對評價的對象進行客觀的分析與描述然后更好的對評價結果的指標予以反映。但是以定性指標為主的考核方法往往存在著一個很大的漏洞,那就是不能夠準確的衡量也不能對數量化的績效目標進行設定,例如工作中的疏忽錯誤、工作完成的及不及時等。當前我國的事業單位在對績效進行評價的時候對于定性指標評價太過于看重,缺少定量評價指標的設立,且在評價形式上,大多以年終分析為主,這就會造成較為嚴重的問題,過度重視最終達成的結果,而缺乏過程分析和事業單位服務水平與服務質量的評價。長此以往,這樣的績效評價就會流于形式,缺乏評價的真實性與客觀性。
我國的事業單位在進行單位績效評價時對目標任務的實現情況有更高的關注度,而很少進行財務指標的設置。很多基層的事業單位都將預算的執行率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財務指標,通過進行收入完成比率考察,將事業單位的實際支出與支出預算數進行對比,將事業單位的預算收入執行情況直觀的反映出來。雖然這樣的考核方式有一定的可取之處,能夠對資金進行較為有效的管理,但是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還需要從數量指標、質量指標、時效指標、生態指標以及可持續影響等指標綜合進行考察。
事業單位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是非常復雜的一項系統工程,其涉及的面非常廣泛、技術性也比較強、工作量也非常巨大。當前在我國現行的評價方案里,只對財政資金的績效評價予以重視,而忽略非財政資金的績效評價,并且涉及到的資金評價絕大多數都是以財政專項資金使用的評價為主,對于投入和產出以及成本和效果等這些方面的問題都考慮的比較少,缺乏一套較為完善和系統的指標體系,將嚴密的數據分析作為基礎,定性和定量相互結合,對效率性評價、經濟性評價以及有效性評價進行全面的考慮,對不同部門、不同支出性質以及不同層面等各個方面綜合評價的要求予以滿足。
1.促進事業單位不斷完善,加快市場化發展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任何一個組織都無法脫離市場競爭,而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得到長久發展,就得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像財務指標體系對企業業績評價的效果一樣,事業單位構建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不僅能利用數據真實的反映出事業單位的核心競爭力,也能為事業單位吸納更多人才,進而增強公眾對事業單位的信心,同時也便于事業單位吸納社會資金,進而加快其市場化發展。
2.順應市場經濟發展和現代管理的發展趨勢
因為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比較多,政府更加注重的是怎么樣才能夠把每一項的管理職能充分的發揮出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高速發展,事業單位在經費的來源、服務的方式以及開支的方法都出現了非常大的改變,政府更加希望事業單位能夠通過經濟活動來取得經濟效益,所以政府逐漸減少對事業單位的財政撥款。
1.利于削減運營成本,提升資產綜合使用率
通過對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能夠有效的節約和利用社會資源。隨著時代的發展,民眾對于社會事務的參與熱情越來越高。民主評議事業單位的系列活動的開展,評議結果的適度公開,給事業單位的績效評價創設了和諧、寬松的社會環境。推行績效評價能夠加快節儉型政府建設的步伐,和當前政府“反四風”活動有力的開展進行配合,為促進政府職能的平穩、順利轉變,科學劃分政府職責范圍打下了堅固的基礎,更能夠顯現出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務以及社會管理的職能。
2.便于公眾參與監督
事業單位的地位特殊,它關系著國家的長治久安,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加上事業單位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不管是醫療衛生,福利保障還是公共教育等都是關系到百姓實際生活的大事。事業單位構建績效評價體系能夠讓公眾更好的參與到監督與評判中來,一方面,將績效評價結果展示給公眾,能夠將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事業單位工作情況展現出來。另一方面,將較為直觀且透明的結果展現出來,公眾能夠發現事業單位工作中的不足,事業單位進行改正與優化。
通常來講完整的事業單位績效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三個層次不同的指標設置,且這三個層次的指標應該呈金字塔分布。第一個層次是構建考核指標,這也就是較為核心的指標,這些指標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展現了事業單位的實際運行情況,也就是對事業單位的常規工作目標,動態工作目標進行考察評價,這類的指標往往是結果性、概括性的。第二個層次是建立監測性的指標,就是針對年度中的重點工作的考核,對它的完成情況,投入與產出情況,成本與效益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第三個層次是日常事務管理的具體評價指標,對事業單位的日常事務進行評價往往能夠對其日常的管理情況進行量化,以此作為最終績效評價的重要參考和依據是較為客觀且準確的。
事業單位在進行績效評價時要遵循和堅持科學構架的原則,這是進行客觀有效的評價的基礎。因此,事業單位在進行績效評價時要充分考慮到事業單位本身的特殊性,在進行評價時不能像企業單位那樣將經濟效益放在首位,而應該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綜合起來考慮,在特定條件下,要優先考慮社會效益。同時,因為事業單位很多的投資與服務都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在進行投入與產出的評價時,要考慮的較為長遠。更為重要的是,要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共同作為績效評價的重要手段,兩者互為補充,使評價的結果更為科學有效。定性和定量兩者評價幫助事業單位績效評價體系更為準確與系統。
平衡計分卡反映了財務與非財務衡量方法之間的平衡,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之間的平衡,外部和內部的平衡,結果和過程平衡,管理業績和經營業績的平衡等多個方面,所以能反映組織綜合經營狀況,使業績評價趨于平衡和完善,利于組織長期發展。我國事業單位要構建合理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就需要將平衡記分卡運用進績效的實際評價中去,對于事業單位來說,對于平衡記分卡的指標可以從公眾對單位工作的滿意度,公共服務提供的及時性,服務的質量,服務的態度等方面進行設置。實行平衡記分卡進行事業單位的績效評價不僅能夠大大提升財政資金的配置效率,同時也能獲得更好的效果,這是建立健全事業單位績效評價體系的應有之義。首先,需要收集單位內部的各種數據與相關資料。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通過觀看資料,對組織對單位產生更深的了解,并能夠根據這些資料能夠構建起適合的評價指標。其次,要對參與評價的人進行溝通與討論,通過面談,相關負責人員能夠發現在職員工對單位的了解程度,通過討論與溝通,能夠為事業單位平衡記分卡的每一項指標制定目標,并能初步的制定行動方案。最后,要對制定的行動開展實踐,派專人將設置的指標與數據庫,信息系統之間建立聯系,并在整個單位內宣傳平衡記分卡,同時在每月或每季度對平衡記分卡的情況進行分析,來改進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績效考核對于事業單位來說,不僅是一個對員工思想道德、工作能力與工作成績的綜合考核,更為重要的是,還能對員工產生一定的激勵作用。首先,要在績效考核前確立考核的目的,是為了進行員工的選拔還是發現員工的不足。其次,確定考核等級,實行分崗分類分級進行考核。再次,根據制定的考核指標的緯度及考核權重,并對考核的指標進行細化、明確,進一步對員工或單位發展情況進行考察。最后,將考核的結果作為員工調整職位、崗位、獎勵或懲罰的依據,根據年終的考核規定,嚴格兌現考核的結果。
在事業單位內具體的績效評價往往以打分的形式進行呈現,各項工作得分由該項工作的直接領導對照每個工作人員個人績效工作臺賬、工作目標的完成程度和完成質量給予打分,常規工作總分為50分,如果同時兼科室工作和下社區工作,則每項為25分;重點項目工作滿分為40分,如果同時兼任兩個項目,則每個項目為20分;如果無參加重點項目工作,常規工作得分則以總分90計;考勤分值總分為10分,根據考勤情況計分,全勤得10分,遲到一次扣1分,遲到10次或以上該項不得分,曠工一天扣5分,曠工兩天或以上該項不得分;獎懲附加分根據獎懲情況酌情加分或扣分,加減分值最高為10分。考評得分=(常規工作得分+重點項目得分+考勤得分+獎懲附加分)×60%+黨政領導測評分值×40%。其中,黨政領導測評分值按測評結果排名計,排名前25%得分為90分,排名前25%-55%得分為80分,其他得分為70分。
事業單位自計劃經濟時期發展至今,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安康穩定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差額撥款事業單位,構建財務導向下的績效評價體系,對其實行績效考核,不僅能夠方便群眾對其資金使用情況進行有效監督,有利于形成節約型事業單位,更能發揮激勵作用,促進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
[1]陸陽春.中國政府會計體系構建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3.
[2]孟祥濱.問題與對策:我國高等教育績效撥款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
[3]楊曉磊.經濟責任審計中目標經濟責任的確定與經濟責任履行報告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