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方
(蘭陵縣財政局 山東 臨沂 277700)
農村、農業、農民的“三農問題”是國家和政府一直關心的問題,“三農問題”的解決可以促進我國的工業文明的發展。目前,我國“三農問題”中的農民問題最受關注,只有農民的收入增加了,農民才有了發展農業的經濟來源,農業問題和農民收入問題都解決了,農村的發展狀況就會改善,城市和農村的發展水平差距就會減小。因此解決農民收入問題至關重要,農民收入提高的途徑之一就是國家的財政政策,一個良好的財政政策是提高農民收入的保障,1992 年,國家實行了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的政策,這一政策的實行,使得農民的收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于上漲階段,但隨著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差距的日益擴大,很多農村的生活水平處于低谷,農民的吃穿住行成了生活的一大難題,所以,為了繼續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就需要良好的財政政策來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穩定農民的收入增長,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
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是我國將經濟發展的目標要求之一,伴隨經濟體制的改革,我國的很多企業的發展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企業制度不完善,企業經營狀況不樂觀,適應社會市場的腳步太慢,導致市場經濟發育不完全,資源配置得不到優化,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
政府在農村和城鎮的經濟生活中充當重要的角色,市場經濟的發展賦予了政府重要的職能,政府應該隨時了解市場的運營狀況,加強經濟體制的改革,從市場的經濟問題出發,綜合實際情況解決市場的經濟問題,通過實行宏觀調控來制約市場的經濟發展。政府要要履行自己的職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為人民謀求更多的福利。
改革開放是我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很大的變革,縱觀我國的市場發展狀況,很多企業的制度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企業制度尚且不完善。企業內部的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有三點:首先,一些企業的的內部控制還未健全,有些不必要的事務還需要相關部門的審批,導致企業發展落后,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其次,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企業領導濫用權力來為自身謀取利益,使職工的積極性不能得到有效發揮。另外,還有一部分企業不懂得技術上的創新,依然持續著傳統的路線,影響了企業的發展效率。
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第三產業占據產業發展的核心,農業和工業發展速度較慢,而服務業和文化娛樂業發展的速度較快,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更多人追求精神文化的需求,從而制約了農業的發展,一些工業的技術水平得不到提高,使得工業發展較為緩慢,從而導致產業發展比例的不協調。
農民的行政費用占據農民經濟生活費用的很大一部分,所以要減輕農民的負擔,首要前提是減少農民的行政費用支出。其次,民主選舉也很重要,農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有一部原因也是因為沒有好的領導者,民主決策問題得不到解決,所以政府應該在每個農村實行民主選舉的制度,通過民主選舉推薦一個合適的領導者,為農民的經濟問題出謀劃策。另外,農村的稅費征收問題也是一個關鍵點,一些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加上稅費的征收,使越來越多的農民面臨生活的經濟壓力,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所以,政府應該加強稅費改革,實行減免征收稅費,為農民減輕一點生活負擔。
加強農業扶持的方法有很多,政府應該提倡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通過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不但可以提高農民的勞動收入,還可以保護環境,保持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政府也可以調整農業的生產結構來促進農業的發展,通過協調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來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完善。培養農業方面的優秀人才也很重要,國家欠缺的就是農業方面的優秀人才,政府可以大力培養農業方面的技術人才,讓更多對農業感興趣的人參與到農業發展中來,從而促進農業的穩定增長。
政府要加強對糧食價格的控制,實施財政補貼政策來鞏固農民的收入,目前,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政府必須建立糧食保護制度控制糧食的價格。也可以通過財政方面的補貼,穩定農產品的價格,提高農民日益發展的生活水平,將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銷售到市場,來增加農民的收入。政府還可以實施合作醫療、社保等財政補貼政策,幫助農民盡快的脫離貧困生活。
首先,促進了農業的增長。據統計,近年來我國的農業發展狀況還是比較樂觀的,國家和政府對農業發展的大力支持,使我國的農業領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使得農田的灌溉面積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生態環境得到了保護,政府實施有效地財政政策,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推動了農業的綜合發展。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農業發展還處于初步階段,經過財政政策的實施,解決了我國農業方面的很多問題。農業的發展,保護了我國的生態環境,推動了農業的綜合發展。農業的綜合發展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取決于耕地面積的增加,耕地面積的增加使越來越多的人才投身于農業研究中,通過技術方面的培養和研發不斷擴大的糧食的產值,增加糧食的種植面積,促進農業的綜合發展。財政政策的實施,使新的農業發展制度取代了傳統的農業發展制度,讓更多的農民走進市場,優化了農業的產業結構,使農民的收入不斷增長,給農民提供了發家致富的機會。
最后,實現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貧困人口在我國總人口中所占比例還是很大的,國家實行一系列的財政補貼制度,縮小了農村和城市之間的發展水平,緩解了農民的生活壓力。為了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國家還實行了退耕還林政策,通過收購農民的土地,給予農民以經濟上的扶持,既保護了環境,也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財政政策的實施縮小了貧富之間的差距,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另一部分人實現共同富裕,這樣不僅節省了很多的財力資源,也讓更多的農民有了生活的希望,通過對農業不斷地探索總結,實現了致富的夢想。
農民收入的增加一部分來源于國家的財政政策的實施,另一部分來源于政府的扶持,國家實行的財政政策要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的生活問題,保障了農民的切身利益。政府的扶持突出了財政資金帶來的作用,通過政府的扶持基金,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農村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
[1]蘇月霞,高雷.江蘇省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3,(10).
[2]劉海濤,蘇之濤.促進收入公平分配的財政政策取向[J].商業經濟,2012,(15).
[3]代文寧.關于促進農民增收的財政政策選擇[J].科技與企業,2013,(14).
[4]葉慧.生計資本框架下公共財政政策對農民收入影響分析--基于重慶市兩個少數民族貧困縣的調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