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婕
(浙江嘉興外國語學校)
校園心理微電影以特殊的形式把學生在生活、學習、交往中的沖突、煩惱等情況,通過學生自編自演或觀看其他學生的表演,與心理健康教育融為一劇,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一些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從而改善人際關系,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惑,獲得成長,這是學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的教育輔導方式。
心理健康課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的煩惱以及出現的諸多不適應的發展傾向,幫助他們減輕心理負擔,讓他們輕松學習。我校是一所普通民辦中學,筆者根據長期的跟蹤輔導、調查,結果發現,目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表現為以下幾方面:(1)情緒方面極不穩定,當其情緒喜悅時,學習積極性高漲,與別人相處和諧;當其情緒煩躁憂郁時,學習積極性低落,與別人難以相處。(2)意志方面,當其情感沖動時,自制力較差,當在學習中碰到困難、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表現為悲觀、失望。(3)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一些學生情感上有了糾葛,情緒變得不安和煩躁,對于學習缺乏興趣和意志,還有青春期幻想與異性交往過密問題等。
根據當前學生心理困惑的現狀,筆者認為,在校園推廣普及校園心理微電影,讓學生把自己遇到的困難、煩惱、沖突等通過自編、自導、自演的形式反映出來,既能讓學生從中受到心靈上的啟迪,又能夠增進學生間的交流和友誼。此外,對于消除學生的心理困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筆者還認為,若用校園心理微電影這種團體輔導方式作為突破口,讓學生對心理輔導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可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如下一系列的嘗試。因為在我校,這些嘗試已取得初步成效。現將一些實踐總結如下。
針對學生成長中的普遍問題,通過讓學生反思自己困惑的方式,讓他們把問題通過寫或說的形式表達出來,再以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每組選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將這個問題演繹成心理微電影,并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結果,即應對的方式滲透到影片里面。學生觀看之后,不僅參演學生,其他學生也要談自己的看法。例如,我曾經執教《學會親子溝通》一課,將平日與父母之間的溝通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以及其中大家都認可的普遍性問題整理成情景劇,輔導學生在課前進行拍攝,后期經過剪輯、處理后在課堂中播放。整個過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提出的問題也非常豐富。播放后,我又讓學生進行思考,從中獲得啟發,這種形式的活動,不僅體現學生的共性問題,更能加深學生對問題的體驗和思考,并能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經過充分的準備和排練,既達到了校園心理微電影的演出目的,又使學生對其中的內容感觸頗深。正如前階段我校的首部校園微電影《懵》,以青春勵志為題材,以校園生活為素材,闡明了高中學子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都需要理性對待。無論是參演的學生演員,還是觀看表演的學生觀眾,對劇中的內容感同身受。有個學生在看完《懵》之后寫道:“這部微電影大多是取材于我們身邊發生過的真實故事,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讓人感受到這部微電影的不同尋常之處。”
在對校園心理微電影的本質和作用有了清晰認識的基礎上,我校加強了心理微電影在主題班會中的滲透。首先,我們在每個班級設立心理委員,通過集中培訓,讓他們理解校園心理微電影的內涵和作用,充分調動他們在主題班會中的主動性。其次,通過評選的方式調動各班參與的積極性。我們將確定的主題范圍由各班按照要求和標準自行選擇后確定主題、策劃編劇,到最后的拍攝完成。從全校范圍內評選出優秀作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最后,通過學生反饋,評估校園心理微電影在主題班會中的實效。目前,幾乎每個班都采用播放心理微電影的形式,將問題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引起了很多學生的思考。
在我校,每一部作品從腳本的選材、策劃到編劇、扮演人物角色的演員、拍攝,制作,都是由師生共同參與完成,主要由學生自己承擔,心理老師給予指導和修改完善。在拍攝過程中,往往由于劇情需要,很多時候學生會邀請老師一同參與演出,有時雖然是個配角,但在無形當中增進師生感情。當然,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彼此間的有效溝通與交流,即使出現問題、分歧時,始終有商有量,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和諧的畫面。
校園心理微電影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新途徑和新形式,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在開展校園心理微電影活動過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在注重表演效果的過程中,需關注校園心理微電影對學生內在發展和成長的作用。(2)不能只關注專門途徑的操作,更應該注意它在其他途徑中的滲透和融合,這樣不但能夠很好地促進其他教育活動,更能使這種形式富有生機地滲透于各種途徑之中。(3)不要過于傾向消極性問題的應對,還應該多考慮發展性問題的引導,從這個角度開展校園心理微電影活動是我們今后探索和發展的方向。
在探索與嘗試之中筆者認識到,在主題班會中融入校園心理微電影,通過讓學生自己演、自己看、自己悟,能更多地觸動學生的心靈,從而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更好的提高。今后,筆者將繼續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探索,努力營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和諧環境。
[1]張超.談微電影的產生原因以及發展趨勢[J].經濟研究導刊,2012(25).
[2]莫雷.角色扮演技術在心理輔導中的應用:上[J].學校心理健康教育,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