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力木江·吐斯依提
(新疆農業大學管理學院)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設計研究
——以新疆農業大學為例
阿力木江·吐斯依提
(新疆農業大學管理學院)
自然地理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而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教學可以驗證與鞏固課堂教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野外自然地理基本工作方法以及地理分析的能力和技術,培養學生野外獨立工作的能力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創新與實踐能力。它既是自然地理學課堂教學的繼續,也是學生掌握自然地理學野外科學考察和研究方法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實踐性環節。在分析自然地理學課程野外實習教學的特點的基礎上,設計了野外實習內容和評價方式。為提高野外實習教學質量,對野外實習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措施及展望,以提高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課程的教學效果。總結出野外實習的關鍵,分步設計出野外實習的具體步驟。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實習設計
《自然地理學》是地理學、資源學、生態學等地球系統科學各分支學科本科生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往往在以上專業的教學計劃中起著先行課、基礎課的作用。它不僅擔負著介紹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植物地理學等地理學分支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任務;而且還擔負著介紹自然地理學在地球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闡述自然地理學特征的任務。同時自然地理學課程還要學生認識到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系統,任何一個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都會影響其他要素,使其他要素發生相應的變化,最終使整個自然地理環境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就需要學生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以及與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觀念。自然地理學還有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龐雜的特點,它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這一特點既為學生興趣特長的發揮提供了較大的選擇空間,但也給學生掌握知識帶來了不少的困難。許多地理現象,通過閱讀課本或在課堂中講解是無法使學生充分掌握和理解的,必須要經過野外實地驗證和鞏固,才能使學生掌握和理解其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因此,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成了其課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既是自然地理學課堂的繼續,也是學生掌握地球科學野外考察和研究方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獨立的實踐性環節。通過野外實習可以使學生掌握地球科學一定的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分析能力和技術,能夠培養學生野外獨立工作能力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和提高創新與實踐能力。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地區的環境特征直接影響著實習內容及實習效果。根據課程特色,理想的實習地區應該具有自然地理組成與結構的復雜性、鮮明的地帶性、交通的便利性和經濟的可行性。
從內容上看,自然地理學向學生展現了宇宙、地質、地貌、大氣、海洋和陸地水、土壤、生物等復雜的地理要素,但從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很難全面而形象地演示所有要素的基本特征及其特性,設計確定野外實習路線、內容要從多方面綜合考慮。根據多因素的綜合考慮,新疆農業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具體的實習安排內容如下:
實習一地球篇:此次實習以課本“地球”這一章的主要內容實習為主,通過參觀地質博物館初步認識太陽系的組成及各星系特點、地球內部組成結構、地球各大板塊的分布以及演化過程等。
實習二地質篇:此次實習以課本“地殼”這一章的內容為主,也是整個實習點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圍繞礦物、巖石及構造、地質災害、能源資源等進行選點,設計實習,具體內容如下:(1)礦物的認識及鑒別特征。通過參觀新疆地質博物館,了解礦物的特征,①礦物的形態:如粒狀、致密狀、塊狀等;②礦物的光學性質:如顏色、條痕、光澤、透明度等;③礦物的力學性質:如硬度、解理與斷口、韌性等;④礦物的其他性質:如比重、磁性、導電性、發光性等。(2)三大巖及其地質構造的認識:①三大巖的認識及部分特性了解:通過野外具體巖石為例初步能夠劃分出巖漿巖、沉積巖以及變質巖,以雅山油頁巖為例,重點講解沉積巖,了解它的一些層理特性;②典型地質構造(褶皺、斷層)的認識。通過選擇紅山大背斜、雅山斷層等野外實習點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褶皺的一些形態要素及褶皺的分類;認識斷裂構造,知道斷層的要素及斷層的主要類型。③地層的接觸關系:通過野外實地觀測,讓學生知道巖層整合和不整合,并學會結合地質年代區分;④傾斜構造:理解的巖層走向、傾向傾角等要素,并能夠使用羅盤測量地層的傾向、傾角。(3)地質災害認識:主要通過地質博物館的參觀、觀看一些模型等,讓學生對一些地質災害如火山、地震、滑坡、崩塌有初步的了解。(4)能源資源的認識:主要通過地質博物館的參觀,讓學生理解新疆的主要能源礦產的種類,并簡單地認識能源礦產在新疆的分布及儲量,以及中國這種資源的基本情況。
實習三地貌篇:通過野外的一些實習地點的選擇,如南山三峽溝等特殊地形、地貌的觀察,讓學生實地考察學習一些特殊地貌,如河流地貌中的河流階地的各個構成要素等。
實習四土壤篇:通過參觀學校草業與環境學院或者中科院的一些土壤實驗室,認識各種土壤,了解土壤的分類及其空間分布規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野外找好的土壤剖面進行講解,使學生加深對土壤的認識和了解。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效果如何,可以采取單獨的學分成績用來評價。評價可以采用現場評價和實習后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同時以現場評價為主。現場評價即對學生野外實習過程中表現的實習態度、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等依據標準進行現場打分,實習后評價則主要根據學生的實習報告、實習心得體會進行給分。這樣以學分形式刺激學生,提高學生野外實習的重視程度和實習的主動性;增加現場評價,并以現場評價為主,可以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而實習報告和實習心得評價主要督促學生進行實習后的總結和思考。每個環節給予相應的評價指標和權重,使成績更加合理化,真實反映學生各個環節的能力。
1.缺少實習指導教材。若有一本野外實習指導書,一方面教師可以全面系統地有根有據地向學生講解實習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避免空泛的一般性介紹,從而使學生對實習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有較全面、較系統深入的認識,收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效果;另一方面學生對實習范圍、路線和具體內容事先有較系統的了解,可以使實習過程化被動為主動。因此針對缺少實習教材,可采取編寫野外實習指導書來提高野外實習質量的措施。
2.野外實習指導教師缺乏。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較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有較為豐富的野外工作經驗和應變能力,除此之外,各教師最好能在地質、氣象、水文、地貌、生態等方面的某一領域有所特長,能夠相互補充,以提高野外實習質量和效率。但目前相對來說,承擔野外實習教學環節人手不足。針對這一情況,可以組織相關教師各負責一塊內容,組成野外實習小組,來豐富并提高實習質量。
3.野外實習點、實習基地有待進一步完善。自然地理學課程雖已開設幾年,但其野外實習才剛剛起步,許多實習點、路線還不太理想,還需要進一步調整。
4.實習時間及經費投入不足。雖然近年來我校、我院對實踐教學環節逐漸重視,但實習經費不足,不能夠滿足實習基地建設需要的開支,影響了實習效果。因此,可以由系牽頭,申請足夠的經費,加大投入,組建一個野外實習基地。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課程教學的關鍵是實習內容的確定和不斷完善。因此,第一步,結合自然地理學的專業知識,充分利用周邊自然地理組成與結構的復雜性、鮮明的地帶性、交通便利和經濟的可行性,結合目前的實際,確定實習點和實習路線,并編寫一本實習指導手冊,確定實習內容和實習基地。第二步,通過綜合教學方式,借鑒實驗教學的新方法和模式,及時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和流程,以專業背景和知識為基礎,逐步完善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的教學體系和實習內容,以培養出符合專業要求的合格人才。
[1]陳效逑.“自然地理學”創新教學體系的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8,82(6):24-27.
[2]伍光和,王乃昂,胡雙熙,等.自然地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劉富剛.“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與創新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81(5):97-100.
[4]高素芳,王緒根.《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兵團教育學報,2008,18(4):73-74.
[5]田志琪.測量學專業自然地理學課程的教學探討[J].科技導向,2011(15).
[6]楊淑萍,劉月蘭,高素芳.高等師范院校《自然地理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23(2):107-108.
[7]于亞軍.高校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內容設計與效果評價[J].師范教育,2011(2):123-124.
[8]劉長運.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探討[J].南都學壇,2000(6):89-91.
[9]劉德深,劉輝利,游少鴻.地學背景高校環境科學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實踐[J].當代教育理念與實踐,2012,4(11):86-88.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