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恩佳
(浙江省杭州市艮山中學)
·編輯 馬燕萍
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由文學、表演、美術、音樂等眾多因素綜合形成了戲劇藝術獨特的美學價值。其中,音樂更是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早在戲劇形成時期,音樂就伴隨著劇本的故事情節,同詩歌、舞蹈、雕塑、建筑等成分結合于一體,交融在以演員表演為主的演出藝術之中,使音樂成為綜合戲劇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古希臘的悲劇和喜劇中,音樂作為劇本結構的有機部分,則已緊緊連結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密切配合著人物的行動,在演出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古代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已經將戲劇同歌、舞結合起來,并且形成了有樂有舞的戲劇雛形。由此可見,不論外國或中國,自古而今,音樂和戲劇結下了不解之緣。音樂的因素滲入戲劇之中,并與戲劇密切結合,加以運用,已成為綜合演出藝術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法。
高中音樂課程改革要求每所學校在開設好必修課程《音樂鑒賞》的前提下,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開設相應的選修課程。從2008年至今我們學校一直開設《戲劇表演》這門選修課程,課程內容是根據高中生的特點,選取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某些作品改編而成,并以戲劇小品的形式進行表演訓練。下面,筆者就音樂在戲劇小品中的特點、功能運用以及選擇等幾個主要問題,加以分述。
我們知道,一般的音樂作品,是作曲家根據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可以自由地選擇題材與主題,采用任何形式和方法,獨立地創作出諸如交響樂、協奏曲、奏鳴曲、獨唱曲、重唱曲、合唱曲等純音樂性質的作品。它與詩詞、小說、繪畫、雕塑一樣,成為不受別門藝術約束和限制而能獨立存在、獨立演奏的藝術。音樂一旦同劇本結合,音樂的性質就起了根本的變化,它不但難以獨立存在,而且只能隸屬于戲劇小品藝術中的一種因素,為演出的主體——演員的表演起到輔助的作用。
戲劇小品音樂有點雷同于舞臺話劇音樂,它不再是自由自在的心情顯現,情緒宣泄,它受到劇本與舞臺構思的制約,要與全劇矛盾沖突、人物動作、思想情感相協調,而且還要在風格上相一致。音樂在整出戲中占什么地位、有多重分量、需要多少段落等都要服從演出的內容,不能獨立,片面突出自己,也不能無所作為,可有可無。否則,便失去其音樂存在的意義。
與獨立音樂的完整性相反,戲劇小品音樂大多是片段式的。沒有連貫不斷的時間長度,也不需要嚴格鮮明的曲式結構形式。但音樂需要有動力,迅速發展,富于變化,特別要求能迅速推出高潮或迅速終止的設計。
從以上的論述、對比中,不難看出戲劇小品音樂的特性與含意,即是:音樂系指綜合藝術中的一種成分,它需在劇本和總體構思的制約下,采用分段展示的音樂結構形式,專為輔助戲劇小品的演出而創作或配置。
一般音樂作品主要是通過旋律的行進過程來描繪社會生活與大自然的各種景象,表達出喜悅、歡快、哀怨、悲痛、恐懼、憤怒等各種情緒,反映思想內容與精神世界的本質。一部立意深刻、內容豐富的音樂作品,具有巨大的力量去喚起人們的生活聯想,激發情緒,引起共鳴。這種音樂本身所固有的感染力,作用于戲劇小品中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優秀的音樂,在協助傳達劇本主題、推動劇情發展、渲染舞臺氛圍、增強藝術完整性等方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音樂是一種表達情緒和情感的藝術,它主要通過富有節奏性的旋律來概括、描繪所反映的形象內容,雖然很難達到對某一具體事物作出理性的表述,但是它卻能對某一事物抒發出應有的態度和情感。因此,音樂能起到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物之間關系、突出主題思想的功能。
2008年我們選擇了高中語文課本中史鐵生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懷念》,將其改編成戲劇小品搬上舞臺。故事講述了作者在雙腿癱瘓以后,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母親卻默默地忍受,不但不責罵他,反而以一顆慈善寬容的心來關愛他、照顧他。后來,母親重病纏身,還要推著他去看花,結果花沒看,母親就永遠地離開他了。可是母親臨走前,還記掛著兒子,讓他記著去看看“北海的菊花開了……”。整篇文章傷感、淡雅、平靜,描述了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懷念、無盡的愛以及“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悔恨,最后又借北海的菊花,體現出作者要勇敢活下去的勇氣。
基于對作品的理解,選擇了小提琴曲《愛在深秋》作為主題音樂,在最感人的幾個場景都加以音樂的運用,幫助深化劇本主題,烘托人物心理。(見下文)
場景一 作者對母親、對過去時光的懷念……
小提琴曲《愛在深秋》婉轉而深情的吟唱。(音樂)
吟唱著一種思念,撕開的是一種心碎的記憶。(作用)
場景二 母親因為兒子答應去北海看花,開心地坐在一旁回憶兒子小時候的故事。
音樂中奏幽幽的長笛恰到好處地敘說著過去的美好時光。(音樂)
輕輕揭開記憶最深處的傷感,往事如溫開水般被日子吞進時間的痕跡里,留下的是無限的遺憾和愧疚……(作用)
場景三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花。我和妹妹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要好好兒活……”
小提琴深情反復地吟唱著秋天的旋律,音樂伴隨著尾聲漸漸上揚。(音樂)
一遍遍敘述著兄妹倆對母親無盡的思念,更是借著各種顏色的花朵烘托出作者要勇敢活下去的勇氣……(作用)
通過上述場景可以看出,主題音樂通過特定的樂段,或截取主導旋律在情節發展及人物行動的關鍵處,不斷地再現,緊密地配合著戲劇演出,以剖露人物情感特質、充實和延伸人物的復雜心理生活。使觀眾在通過視覺形象的同時,獲得聽覺形象的感染,從而加深對全劇主題的印象。
當人們進入規定情境之后,耳朵就變得異常敏感,聲音的作用也一下子就凸顯了出來。音樂語言是一種飽含著“有聲的感情”的語言,它的直接感染力超過任何藝術品種,因此用它來渲染舞臺氣氛,加強劇中某一特定環境,或者揭示語言所包含的潛在情緒是十分有效的。
2009年元旦,根據2008年汶川地震而創編的戲劇小品《親愛的小孩》:在風雨交加的日子,小女孩哭喊著尋找媽媽,而她卻不知道父母已經永遠地離開了她,解放軍循著聲音找到了她,最后在老村長的勸說下孩子隨著醫護人員安全撤離。其中所運用的音樂音響對渲染作品的舞臺氣氛、描繪特定環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見下文)
場景一 開場,舞臺上空空如也,漆黑一片,沒有一個演員。
(1)風雨雷電聲;
(2)災情通報的廣播聲;
(3)軍號聲、跑步聲、報數聲、部隊的集合聲、車輛的發動行駛聲(音樂)。
告訴觀眾自然災害的起因,讓人們好像看到了千軍萬馬進軍災區的場面……(作用)
場景二 “媽媽……媽媽……”,小女孩不知道父母已經永遠離開了自己,她哭著在風雨中尋找、叫喊著媽媽。
輕輕的背景音樂——小提琴演奏的《辛德勒名單》的旋律如泣如訴、委婉凄涼,讓人柔腸寸斷。(音樂)
刻畫深重的災難主題,舒緩沉重的幽怨旋律,如同失去雙親的孩子在含淚傾訴心聲,娓娓道來……(作用)
場景三 小女孩在解放軍哥哥的背上,隨著醫護人員、村干部安全撤離。
歌聲《親愛的小孩》隨著人群的出現漸漸從遠方傳來,由弱變強,變得越來越堅定,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明亮。(音樂)
仿佛讓人們看到了風雨過后的彩虹,看到了災難過后充滿希望與光明的明天。(作用)
整個劇中所需要的緊張激烈、凄涼哀傷、溫暖關愛的場景氣氛,所有這一切都是依靠音樂營造出來的。這種音樂的特殊功能就在于它能起到某種音響轉化的作用,這是別的藝術做不到的。
戲劇是一門假定性很強的藝術,它反映在舞臺時間的流逝上,往往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舞臺時間的流逝與實際生活所需的時間基本相一致。第二種是實際生活時間流逝得較短,而舞臺假定時間則得到了延長。第三種實際生活時間流逝得很長,而舞臺假定時間則獲得了縮短的效果。尤其是后兩種情況,需要借助音樂的手段,造成舞臺假定時間的延長或縮短,使觀眾對演出中假定時間產生一種幻覺,從而去相信舞臺上所經歷的時間進程和長度。
2013年,我們排練了戲劇小品《一碗陽春面》,劇本是根據上海市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劇中時間跨度十幾年,涉及三個不同場面,如何在十五分鐘內體現這十幾年的變化、三個不同的場面,除了舞臺背景、演員的化妝、舞臺表演之外,音樂在劇中幫了很大的忙。(見下文)
場景一 大年夜的九點鐘,面館老板正準備關門打烊,一個女人帶著兩個孩子走了進來,“呃……陽春面……一碗……可以嗎?”女人怯生生地問。
稀稀拉拉的鞭炮聲。(音樂)
暗示著過年,但似乎這年過得并不怎樣,也許生活過得非常的艱辛。(作用)
場景二 一年后,面館的生意興隆,九點一過老板夫婦誰都沒說什么,似乎是在等待什么。
稍稍長大的倆孩子穿上新衣服一路小跑來到面館,“老板娘,我們來吃面。”
“呃……陽春面兩碗……可以嗎?”母親怯生生地問。
一曲歡快的《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音樂)
將舞臺的節奏加快了好多,暗示著家境的好轉。(作用)
場景三 十幾年來的大年夜,面館二號桌始終放著“預約”的牌子,可是,再沒有看到母子三人的身影。突然店門被拉開了,兩位西裝筆挺的青年走了進來,“呃……三碗陽春面,可以嗎?”母親平靜地說。
網絡流行歌曲《兩只蝴蝶》。(音樂)
暗示網絡時代已經到來,將時間往后推移了十幾年。(作用)
三段不同音樂的運用,來處理舞臺上三幕不同的時間:稀稀疏疏的鞭炮聲暗示著節日,但似乎這節過得并不怎樣,也許生活過得非常的艱辛;歡快的《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將舞臺的節奏加快了好多,暗示著生活的好轉,同時也將時間推后了一年;曲調清新、歌詞詼諧的網絡歌曲《兩只蝴蝶》,暗示著已經進入網絡時代,將時間往后推移了十幾年。三段不同的音樂使得舞臺時間得以延伸,幫助演員在舞臺創作中進入一個劇本所要求的場景。
劇作家張駿祥先生說過:“節奏不是我們拙劣的語言文字所能解釋明白的一種藝術素質。節奏可以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來傳達,然而節奏的感應與欣賞卻似乎依賴這五覺以外的另外一種什么感官。節奏所需要的條件是:一個空間或時間的尺度,一個時間或空間的過程,當這兩種東西完美無間地配調起來的時候,結果就是節奏。”無論如何描述,節奏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定的感知力。
音樂在節奏上的處理對舞臺表演藝術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往往被比作成“情感的深入”或者說是“情緒的補充”。生活中往往在看見或者聽到一件悲慘的事情時,由于人的憐憫之心,對受害的主人公的處境抱有同情態度,但是很快就會被周圍的環境所打破,情緒轉變得會很大。但在劇場這個特殊的環境中,如果加上音樂情況就不同了,人的情緒就會始終停留在這個悲劇的事件上。通過音樂在節奏上的變化,故意把背景音樂拖長,配合著舞臺上的畫面感,觀眾就不自覺地跟著音樂去體會表演,也就更加使情感深入劇中的人和事情上。
小品《一碗陽春面》就是充分運用音樂,對作品情節的節奏進行了藝術化的處理,讓傷感、向上的氛圍貫穿于整個舞臺。(見下文)
場景一 母親告訴兩個沒有成人的孩子:因為父親的去世,家中欠下了好多債,所以日子過得如此艱難,年三十晚上,母子三人才買了一碗面……
《渴望》主題曲的旋律輕輕響起,樂曲開始以起伏相差大七度的大波浪進行。(音樂)
預示著主人公起伏多變、坎坷不平的人生,以及面對坎坷的命運母親心里極度的動蕩不安。(作用)
場景二 由于母親的辛勤工作,加上孩子們的努力和好心人的幫助,一年后已經將家里的債還了……
音樂《渴望》主題曲中段下行的小波浪連續進行。(音樂)
吻合了主人公命運的多舛以及對真誠生活的向往。(作用)
場景三 十幾年后,兩個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大兒子成為一名醫生,二兒子也已經大學畢業,一家三人再來吃面,感謝曾經幫助他們的好心人……
《好人一生平安》主歌旋律委婉抒情不斷反復;副歌旋律推動尾聲進入高潮。(音樂)
猶如新老朋友傾訴似的語調,似乎又是新老朋友之間的祝愿——好人一生平安。(作用)
音樂是一種手段,是一種藝術化的處理。一部戲劇在舞臺上用音樂給觀眾制造出相應的情景,通過對節奏的運用,把觀眾置身于劇情當中,之后再把情感帶到劇中,使觀眾誤認為是生活的再現,自己就已經把自己定位在規定的情景里了,這是一種聰明的藝術處理。
作為戲劇的創作者和組織者,必須把音樂的成分,納入總體構思中來,成為完整演出不可分割的有機部分,體現在舞臺上。應以劇本為依據,遵循生活和藝術的規律,對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取得一致的認識,并統一在演出構思的基礎上,才能進入音樂的總體構想和分段設計。只有這樣才可把音樂同舞臺演出融為一體,以免相互脫節,彼此游離。
短的音樂與演員動作配合較易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音樂長期出現,尤其在作為氣氛襯托使用時,由于缺乏動力及運動感,效果易于平淡。所以要選擇有利的起落點,如高潮之類,將音樂分成略有間斷的小片段,更能有助于劇情的進展。
音樂有不同的頻率,可以混合在一起同時對聽覺起作用。但音樂若與臺詞同步,不宜選用交響式的樂曲,兩者容易重疊甚至干擾,選用單樂器主奏的樂曲效果會好得多。音樂的頻率應高于或低于人生頻率才有藝術感染力,把兩者響度的比例控制在3∶7左右,臺詞不會被音樂遮蓋,音樂也不致聽不清。
應當盡可能選擇觀眾不熟悉的樂曲,最好是無標題音樂。使樂曲的情緒色彩不固定,有利于觀眾的正確接受。音樂要簡潔、洗練、單純、鮮明,既要使觀眾易記易懂,又要有它的深刻含意和藝術感染力。
當進入劇場合成、彩排、演出時,除掉音樂需進一步配合表演外,還應特別注意音樂同布景、燈光、服裝、道具等藝術成分的結合。
因為歌詞的出現,容易干擾劇中語言的正常表達,容易讓觀眾將歌詞與戲劇情節相聯系,而戲劇小品中的音樂大部分都非原創音樂,往往是從眾多現成音樂中選擇截取,所以歌詞很難與劇情相吻合。即使是選用某首歌曲,最好是用其旋律,只有在劇情需要或歌詞內容和劇情一致,選擇其中比較恰當的部分,那是可以用的。
戲劇小品的音樂要受劇中規定情境的制約,受語言的制約,音樂只是輔助手段,只能在允許的范圍內發揮,否則就要影響語言和劇情的正常表達。但是,音樂決不是可有可無的消極因素,而是能夠深化文學主題、加強藝術感染力的積極因素。簡言之,音樂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過聽覺手段來強化舞臺沖突,揭示出人物之間的相互行動,通過行動塑造形象。這是戲劇小品在創作中為揭示沖突、展現行動、塑造人物形象所作的“聽覺化藝術處理”。
[1]李飛雪.影視聲音藝術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01.
[2]張仲年.戲劇導演[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07.
[3]張晗.淺析音樂音響在話劇表演中的作用[J].科技創新導報,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