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麗
(廣東云浮市第一中學)
一個民族的歷史是這個民族文明和進步的象征,是一個民族勤勞勇敢的象征,是一個國家發展的記錄。歷史作為一門人文性極高的學科,在其教材內容安排中高度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理念,教材的體例中貫穿著以人為中心、追溯歷史對現代人的意義、價值和存在的本體為教學目標。將勞動人民積累的智慧傳承給后人,形成歷史對后人永久的呵護和啟迪。歷史是今人的鏡子,以史為鑒一直是我們崇尚的理念。歷史講述的是過去的故事,但是卻能開啟今天人們的智慧和靈魂。因此,在歷史教學中,人文內容的教學也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
基礎教育階段新課改對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及人文素養培養有具體的要求,并把歷史人文素養培養作為教學的重點。歷史教學要全面貫徹人文素養教育,發揮教育的全面功能,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而設計教學。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措施和手段,通過歷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和思考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深刻感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發展的規律以及之間的關系,從而關注世界和人類的命運。并以此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幫助學生健康而全面的發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弘揚愛國精神,通過歷史學習了解祖國的偉大,促使學生關愛人類的情感發展,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揚民族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注重了歷史知識對學生的選逃和洗滌,體現了人文內容在這次教學改革中的變化,更加關注了歷史內容對學生的熏陶作用。
關于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素養概念有這樣一種定義,一方面是掌握語言、文學、歷史、哲學、音樂、美術等學科的知識以及對這幾項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是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加之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從中感悟到的道德情感,比如愛國主義情感、審美情感,公民觀、民主觀、法制觀、競爭觀,合作意識、科技意識創新意識等內容。歷史知識的學習中蘊含著豐富人文素養內容,教師應該正確看待歷史教材中的人文內容,并在教學中認真貫徹,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是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標志,人文素養是歷史教學的核心,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重點。
人文素養不同于科學知識,也不同于學習方法,這些非自然科學知識,所以不能用科學知識的學習方法來對待。
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應該是歷史教學的常態和趨勢,因此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樹立學生的人文精神。
當今社會處在一個知識大爆炸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都在發生著非常重大的變化,學生來自于每一個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也是社會的縮影,家長的觀念深刻影響學生的觀念。所以教師要對所任課班級學生的道德認知、人文素養基礎有一個充分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設計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內容,以及如何貫徹這種人文精神。俗話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教師的教學同樣是一種任務,教師只有了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學有的放矢。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基礎的了解,可以通過測驗和日常教學的評價來了解,知道學生的基礎后,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制訂科學的方法。
歷史是對過往的追溯,是對經過歷史長河陶冶后保存下來的精華內容,在此過程中,人類的文明和進步留下了深深的腳印。歷史教學要在這樣過程的追溯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認識。比如,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二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長篇小說及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讓學生了解大秦帝國,了解國家高度的集權制度以及這種制度的優劣。從中了解秦始皇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他創立的車同軌、書同文、法同度等功績,為后世的發展和統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萬里長城這一中國的標志性建筑,在世界歷史中也是閃耀著光芒的。所以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要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的文明之久,為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輝煌而驕傲。在《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教學中,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追溯,讓學生了解國家間戰爭帶來的后果,了解國家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通過《辛亥革命》了解這一次運動的偉大功績,推翻了封建帝制,使中國的歷史軌跡得到了改變,結束了封建統治的漫長歷史。通過中國人民百年以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英勇斗爭,先進人物濟世圖存的主張,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在這樣的歷史事件追溯中,學生的人文情感得到了提高,人文素養得到了提升。
古代經濟史是一部科學史,是一部發展史,在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中,讓學生感受競爭意識、科學意識、合作意識。古代的中國是一個封建繁榮的經濟,在外國列強的侵略下,資本主義經濟滲入到中國的經濟中來,中國逐漸成為世界的市場,淪為商品市場、原材料的提供者,也因此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時間發展到近代,中國的經濟動蕩不定,這樣的經濟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競爭意識,體會中國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之間艱難生存的困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發展意識。結合目前中國的改革開放,讓學生的世界大同、世界融合、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意識和意愿逐步增強,從而體會清朝時期閉關鎖國帶來的危害,滯后了經濟的發展。學生在經濟史學習中,商品意識、市場概念、發展意識、競爭意識等人文素養都得到了發展。
新課改實施以來,著重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也要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主要是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學生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發表言論的空間,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并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在對歷史事件的評述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鼓勵學生發表具有個性化的觀點。因為創新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尤其是在當今這個創新的時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對學生人文精神培養和提高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比如,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判斷,暢所欲言發表具有個性化的觀點和評論。比如,在古代《輝煌燦爛的文學》內容學習中,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和知識積累的實際,依據自己對古代文學的理解,發表自己對古代文學及其作者的評價,比如,李煜、王安石等,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評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教師不必強求學生的觀點一致,而應該是百家齊放、百家爭鳴。比如岳飛,我們今天認為他是民族英雄,但在當時——一個非常推崇“內圣”的時代,他卻被一些人指責為急功近利。所以對于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評價是會有所不同的,也就會出現不同的結論。開展這樣的活動,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學生樂說、會說、個性化說,是學生歷史人文素養培養和形成重要途徑。
高中歷史的學習還面臨著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高考。所以歷史人文素養的培養更加有利于學生應考能力的培養,教師要給予應有的重視。近年來高考歷史的改革也增加了人文素養知識的考查,這也是促進歷史人文素養教學的強勁東風。對人文素養的理解和人文素養在具體教學中的體現,是整個教育改革的關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很多。
[1]周玲.歷史教學與人文素質培養[J].文教資料,2011(24).
[2]蘇海燕.人文主義在歷史教學中的解讀[J].中學教學參考,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