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興琪
(西華師范大學)
俗話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情感是在后天長期的認識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任何事物的認知過程都伴隨有情感。新課程標準也將情感目標視為三維目標之一。由此可見,情感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的確有著不容忽視的實踐意義。在思想政治課的具體教學中,教師更應深挖教材的情感因素,以情感人,進而喚醒學生積極的情感認同,激發學生情感的自調能力,以實現教學與情感教育的完美結合。
那么,在我們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實踐意義表現在哪些地方呢?
思想政治課作為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它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因此是一門頗具理論性和抽象性的學科。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模式一旦缺乏情感的傾注,只是一味地學習理論知識,勢必會讓學生對其感到枯燥、乏味、無聊,吸引力缺失,也就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導致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失敗。而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興趣直接反映在他們對這門學科的情感上,而情感又是在設定的場景中產生。課堂中,教師聲情并茂的講授,生動形象的比喻;課后,通過與學生和睦友善的交談,給予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等等,都能調動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積極性。總之,教師通過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情感,一方面給中學思想政治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增強了這門課程的生動性;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濃濃的學習興趣。
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來講,集中的教學活動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品質,而這同時也是我們思想政治課的課程教學目標。
我們說情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當學生聽聞社會上那些正義之(士)事,敬佩之情就會油然而生;而當學生聽聞社會上那些不雅之(士)事,肯定就會產生厭惡的情緒,面對這樣兩種對立的情境,作為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當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利用情感教育的兩面性,利用學生已有的判斷能力,引導他們認識何為善、惡、美、丑,分析為何好的事物值得敬佩,而不好的事物應遭到鄙棄。在這種情感因素的引導下,學生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古人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只有以情感為載體,通過情感無聲的潤澤,思想政治課教學才能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去,內化為學生的認知和行為。情感教育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通過教師教學活動的情感實踐鍛煉,不斷探索出新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認識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以往在“應試教育”下,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只集中在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輸送”,而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導致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生活感到索然無味。情感教育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這樣一種境況。現今,素質教育及新課改提倡新的理念。素質教育要求政治教師改變“教師才是知識唯一權威者及實施者”的腐朽觀念,注重發掘學生的智慧與潛能,激發和培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情感參與的能力。再加上新課改強調學生“一體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共同發展。這都有利于思想政治課實效性的落實,從而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提高提供了理論依據。
情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的情感達到頂峰時,思維活動也處于最活躍的形態,在這種情形下,學生能超常發揮,提出很多新穎的、頗有創意的看法以及解決問題的途徑。政治課教師通過情感教育在教學活動中的傾注,將課堂回歸到學生自我情感的參與上,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高效地達到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及情感發展任務的完美結合,最終實現思想政治課“知”“情”的統一。
情感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驅動力,在政治教師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情感教育也不僅僅只是教學方法一說,它更多地能讓學生體驗到中學思想政治課的魅力與精華所在。總之,政治教師通過采用各種方式,再結合思想政治課自身的特點,將情感教育緊密地滲透到思想政治課的具體教學中,以實現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潛移默化的作用。
[1]姚林群,郭元祥.新課程三維目標與深度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1(05).
[2]孫曉,卜范英.春雨潤物無聲:對思想政治情感教學探索的教學與思考[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4(26).